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高旭东老师和高蔚卿博士多年研究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论、多年从事企业管理工作的系统总结,高旭东老师与央企和国企有很多年的合作和联系,形成了方法论和案例,可以为中国本土企业提供很多指导建议。从底层逻辑上分析为什么很多中国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步履维艰、信心不足,对外部环境变化(技术被“卡脖子”,出口充满不确定性,经济发展速度大幅度下降)缺乏客观的认识,很多人止步于毫无意义的抱怨,对外部资源、特别是银行贷款和政策资源过度依赖,并为中国企业走出困境、走向繁荣提供系统、深入、具体的理论和方法支持。为此,作者以30年的科研、教学和企业管理实践为基础,在本书中对企业战略管理的知识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的重构,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特别是把最前沿的理论与实践纳入本书的知识体系。本书的三大特点是:第一、把“企业能力培养”放在了最为核心的位置。现有书籍也把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但是基本上是把能力当成是企业已有的东西,或者很容易培养的东西。 本书不同,认为能力培养需要花时间、花资源长期、精心培养,是有效制定战略、实施战略的基本条件。换句话说,能力重于战略。本书深入探讨了企业5大能力的培养(企业高管的领导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与使用能力、协调与整合能力、动态能力与组织变革)。只有把能力培养出来了,制定战略才有基础,执行战略才有保障。当前,我国企业困难重重,从根本上讲,是长期不认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更没有认真下功夫培养能力。相反,因为经济形势太好,需求强劲,发展速度高,企业不需要“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一般的胆大心细、敢于冒险、善于建立和利用关系就可以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今天不同了,没有有效的能力培养,企业就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第二、本书的知识体系具有前沿、系统、深入的特点以“深入”为例,对于“战略管理”这一概念,一般的书籍只是给出简单的定义,缺乏深入的讨论;本书则不同,在整合别人的研究、特别是立足作者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介绍、提出了6个概念、4个模型、8个原则;对于“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这一核心概念,分析了至少六种理论。特别是在各种竞争战略中重点介绍了“低成本+差异化”战略。这—这是我们对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贡献,受到国际学术接的认可,突破了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的理论(低成本、差异化只能二选一,否则就会被“夹在中间”)。第三、本书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特别是把最前沿的理论与实践纳入本书体系以国内外最前沿的理论组织案例,大量国内外典型案例纳入本书的分析之中。以最前沿的实践检验、丰富、发展理论,为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什么坚持这样的写作原则?我们认为,过于突出理论,就会脱离实践,缺乏指导意义,也很枯燥;过于突出实践,容易陷入经验主义,一堆故事,但是上升不到规律层面,对企业没有多少指导意义。
目录
目录
推荐序一 XI
推荐序二 XVII
推荐序三 XXI
推荐序四 XXV
前 言 XXIX
第一章 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模型与知识体系
第一节 企业战略的基本概念 003
一、对关系全局的问题的安排 004
二、对企业命运的动态把握 005
三、一系列相互支持的行动 007
四、5P 视角的战略 008
五、对主动权的积极争取 010
六、对重大风险的预测和应对 012
第二节 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 013
一、从全局视角把握企业之间的绩效为什么存在 巨大差异 013
二、战略管理是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生存和发展的 内在要求 016
三、战略管理是企业全体成员的事情 017
第三节 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模型 019
一、四阶段或四要素模型 019
二、以能力为基础的模型 022
三、资源配置视角的战略管理模型 025
四、社会政治视角的战略管理模型 026
五、大飞机模型 027
第四节 有效战略管理的基本原则 034
一、聚焦基本工作 035
二、努力追求卓越 038
三、深刻理解企业 040
四、深刻理解环境 041
五、深刻理解通过整合形成合力 042
六、深刻理解独立自主与掌握主动权 043
七、深刻理解灵活机动 045
八、加强实践总结和理论学习 046
第五节 企业战略管理的知识体系 047
一、研究对象 047
二、研究内容 049
三、研究方法 053
四、本书篇章结构 056
第二章 企业的愿景与使命
第一节 选择好愿景与使命 059
一、愿景与使命 060
二、核心价值观与文化 062
三、企业发展目标与世界一流企业 063
第二节 选择的变与不变 065
一、正确选择变与不变 065
二、深刻理解改变思想和行为的难度 067
三、企业管理中的机会主义问题 069
第三章 企业绩效的驱动因素
第一节 企业绩效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073
一、企业绩效 074
二、企业绩效与企业竞争优势 075
三、企业绩效与企业外部环境 076
第二节 外部环境对企业管理和绩效的影响 076
一、宏观环境 076
二、国际环境 079
三、行业环境 082
四、区域环境 086
第三节 资源能力与企业竞争优势 090
一、关于竞争优势来源的主要理论 090
二、资源基础论 092
三、动态能力 093、
第四章 战略的分类
第一节 竞争战略 099
一、基本的竞争战略 100
二、平台战略与生态战略 102
三、先行者战略与“低成本 + 差异化”战略 103
第二节 公司战略 105
一、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公司战略 106
二、制定公司战略需要坚持的重要原则 107
第三节 职能战略 108
一、支持竞争战略和公司战略 108
二、能力培养与使用的关系 111
第五章 能力培养:企业高管的领导能力
第一节 有关企业领导力的主要模型 115
一、“五原则”模型 116
二、“四能力”模型 118
三、“四要素”模型 120
第二节 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特质与素养 123
一、高度重视守法遵规 123
二、志向远大 125
三、拥有远见卓识 126
四、披荆斩棘 127
五、共同发展 130
六、反思学习 130
第三节 企业主要领导人的修炼 132
一、深刻认识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 132
二、心存善念 136
三、学些历史 138
四、学些哲学 150
五、不忘常识 154
六、防止成为“破坏性领导” 155
第四节 培育企业家精神 156
一、国企企业家精神 157
二、民企企业家精神 158
第六章 能力培养:技术创新能力
第一节 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原则 163
一、在技术创新战略的指导下进行 164
二、建立技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165
三、以重大项目带动技术能力提升 167
四、选择有效的创新方法 169
五、防止出现重大失误 170
第二节 提高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和效率 176
一、把应用研究放在适当的位置 176
二、坚持“在尝试中学习”而不是“机会主义” 177
三、坚持“计划内创新”与“计划外创新”两条腿 走路 178
四、创造和应用先进的创新方法 180
五、坚持不断创新 186
第三节 技术能力培养中的创新链和供应链安全问题 186
一、发达国家企业的教训 187
二、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实践 187
第四节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 193
一、积极主动 193
二、实事求是 194
三、软硬结合 195
第七章 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与使用能力
第一节 重要基础理论 201
一、需求层次理论 201
二、自我决定理论 202
三、职工主体论 203
第二节 职工招聘与培养 204
一、招聘优秀职工 204
二、培养优秀的职工 206
三、尊重每个人 208
四、对职工提出严格的要求 209
第三节 职工评价与激励 210
一、评价科学合理 210
二、激励公正有效 212
三、创造发展的机会 214
第四节 重要争论 215
一、极少数人的高薪问题 215
二、内部选拔还是外部引进问题 216
三、用人中的远近亲疏问题 217
第八章 能力培养:协调与整合能力
第一节 协调与整合的重要性 221
一、协调的重要性 221
二、整合的重要性 223
第二节 建立有效的总部 225
一、战略引领 225
二、有效控制 226
三、资源共享 229
四、干部调配 230
第三节 有效的组织建设 231
一、在组织建设中体现协调与整合原则 231
二、建设有效的团队 235
三、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237
第九章 能力培养:动态能力
第一节 深刻理解动态能力 243
一、保持竞争优势不易 243
二、企业失去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 244
三、对动态能力的两种理解 246
第二节 动态能力培养的主要方法 248
一、掌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249
二、提升企业高管的追求、能力和素养 250
三、建立有利于变革和创新的文化与组织 252
四、平衡加强预测与“守株待兔”之间的关系 254
第三节 动态能力、多元化发展与生态体系建设 256
一、动态能力与多元化发展 256
二、动态能力与生态体系建设 259
三、多元化发展、生态体系建设与兼并收购 260
第四节 动态能力与组织变革 261
一、思想变革 261
二、组织保障 263
三、科学分析 265
四、统筹兼顾 268
第十章 发展国际业务
第一节 重要基础理论 273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 273
二、国际关系理论 275
三、有管理、有限度的国际化 277
第二节 巨大机会、基本原则和成功实践 281
一、巨大机会 281
二、基本原则 282
三、开拓国际业务的基本经验:能力利用 285
四、开拓国际业务的基本经验:能力增强 288
第三节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290
一、更高水平的国际化 290
二、主要挑战及应对方法 292
第十一章 创业企业的发展
第一节 创业的意义与特点 297
一、创业的重要意义 298
二、创业不易,长大更难 299
三、创业有规律可循 300
第二节 创业的主要模型 301
一、毕海德的模型 301
二、四要素模型 302
三、两阶段模型 306
四、聚焦模型 310
第三节 创业中的“离群企业”现象 313
一、“离群企业”的卓越表现 313
二、“离群企业”的逆风而行 314
三、“离群企业”的能力培养 315
第十二章 国企的战略管理
第一节 国企的身份定位与特殊贡献 319
一、国企的身份定位 319
二、国企的特殊贡献 322
第二节 国企的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 324
一、国企的管理体制 324
二、国企的治理结构 327
第三节 国企的能力培养 334
一、高度重视争取生存权 334
二、大力提升人才吸引能力 335
三、大力提升“逆势发展能力” 337
第四节 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338
一、原始创新的基本特点 339
二、原始创新的演进 341
三、促进国企原始创新的措施 343
四、国企原始创新的外部条件 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