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共创对话的理念体系和重要实践应用。共创对话基于企业的重要问题而产生,通过参与共创对话的员工之间高品质的共创研讨,促成决策或方案上的共识,从而推进行动与协同,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达成。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分别介绍了共创对话产生的背景、共创引导者和共创引导技术,第四部分介绍了共创对话在企业的战略落地、优本增效和复盘推进三个方面的应用。
本书既可以作为企业管理者的阅读指南,也可以作为企业培训师和咨询顾问的参考用书。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致谢
第一部分
共创对话正在发生
第一章 这个时代需要共创对话 / 2
○ 新形势下企业发展困境 / 3
○ 当下企业如何破局重生 / 5
○ 共创对话激活群体动力 / 13
○ 本章核心内容 / 15
第二章 共创对话的认知 / 16
○ 共创对话的本质内涵 / 17
○ 共创对话的四大要素 / 18
○ 企业植入共创对话的三个阶段 / 21
○ 本章核心内容 / 28
第二部分
共创引导驱动决策落地
第三章 成为共创引导者 / 30
○ 共创引导者:共创对话的驱动力 / 31
○ 共创引导者:需要具备的六项能力 / 33
○ 共创引导者:需要秉承的三大信念 / 36
○ 共创引导者:需要培育的觉察能力 / 37
○ 人人都能成为共创引导者 / 41
○ 本章核心内容 / 45
第四章 开启高品质的共创对话 / 46
○ 共创对话钻石模型的运用 / 47
○ 实施共创引导的六大步骤 / 51
○ 本章核心内容 / 68
第三部分
关键技术提升对话的品质
第五章 发问技术:牵引思维 激发潜能 / 70
○ 发问的种类 / 71
○ 发问的要点 / 75
○ 组合发问的技巧 / 79
○ 本章核心内容 / 84
第六章 倾听技术:启发觉察 支持解读 / 86
○ 认识倾听 / 88
○ 倾听的方法 / 90
○ 倾听具象化 / 93
○ 倾听与洞察 / 95
○ 本章核心内容 / 100
第七章 参与技术:激发想法 带动智慧 / 101
○ 情感与思维 / 103
○ 情绪引导 / 104
○ 思维引导 / 112
○ 本章核心内容 / 119
第八章 共识技术:自动自发 落地成果 / 120
○ 共识促进融合 / 121
○ 突破人际矛盾 / 122
○ 处理决策顾虑 / 124
○ 本章核心内容 / 136
第四部分
共创对话的重要实践
第九章 共创对话助力战略落地 / 140
○ 战略解读 / 144
○ 目标拆解 / 145
○ 聚焦子议题 / 146
○ 团队构建 / 147
○ 关键分析 / 148
○ 创新策略 / 149
○ 方案拍砖 / 150
○ 小结:共创对话操作重点 / 152
第十章 共创对话实现优本增效 / 158
○ 共鸣打造 / 161
○ 问题聚焦 / 162
○ 现状分析 / 164
○ 目标共识 / 165
○ 策略共创 / 166
○ 行动计划 / 166
○ 小结:优本增效工作坊共创引导者操作重点 / 167
第十一章 共创对话加强复盘推进 / 171
○ 目标迭代 / 173
○ 策略优化 / 175
○ 行动赋能 / 178
○ 小结:共创引导者操作重点 / 179
附录A 本书中重要的术语 / 183
附录B 本书中重要的工具 / 189
参考文献 / 204
前言/序言
起源:2008年的一场项目汇报会
自从2005年开始进入企业管理咨询领域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团队都是基于常见的咨询模式开展工作的,比如承接人力资源体系咨询项目。我们的工作步骤是:首先对客户公司不同层级、不同职能的员工进行访谈,基于数据进行诊断分析,识别出关键问题,并输出初步建议的系统解决方案;之后,向客户高层进行方案汇报,结合高层给出的反馈意见进行方案优化,输出组织架构、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等系统文件,最终交由人力资源部落地。这种操作模式和步骤,对于当时国内大部分国企、民企而言,是非常适用并且高效的。直到2008年,我参与了某全国知名家电企业营销事业部的一个咨询项目,这让我的思想彻底受到了一次涤荡。作为项目组的一员,我按照既往的模式,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研访谈,阅读大量资料进行案头分析,诊断问题,输出解决方案,一切都感觉顺理成章,轻车熟路。然而,在中期汇报时,该事业部的副总裁和营销总监毫不留情地反馈:“方案看起来很完美,但在目前的条件下根本落不了地,落不了地就等于没价值。”就这样,我们被客户挑战了!之后,我们与客户又开展了长时间的现场讨论,但方案最终还是没有被客户接受。我和其他顾问团成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挫败。那天,坐在客户方会议室的椅子上,看着眼前这些营销管理团队核心成员,我开始重构思维,试着换个角度去思考:
他们中很多人来自宝洁、东芝等知名外企,有多年的行业经验,
他们掌握的关于行业、竞争对手、上下游合作商的信息比我们这些外部顾问更多,
难道他们没有智慧实现创新营销吗?
他们真的需要我们给予一个解决方案吗?
他们真正需要我们发挥的是什么价值?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立刻带着项目组成员寻找新解,导入行动学习和引导技术来改良传统咨询模式。我们把自身的角色从“给建议、给方案”的顾问转变为“引导团队共创”的引导师。基于赋能的理念,我们与客户团队一起用新的模式解决问题:导入必要的“知识、思维和工具”,用引导的方式支持团队开展“对话探索”,拆解和聚焦“关键问题”,共识和输出“系统解决方案”,并支持团队持续在“行动”中“学习”,试错快跑,小步迭代,滚动推进,以实现结果的达成。最终,我们在这样的新模式中贡献了非常重要的价值。
内在驱动:方案由原先的外部顾问提供,转变为让客户自己进行研讨、共创输出,因此团队的参与感更强,承诺度更高,行动更有力,协同更高效,我们外部顾问也不再需要“强迫”“督促”他们去执行落地。
潜能激活:引导参与者产生了许多原来没想到的创新点子,也暴露了许多之前被隐藏、被忽视的“新问题”。这个过程打开了团队成员的格局和思维,使团队有了较大的突破,成长很快。
赋能促达: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几乎没有一个完美的、一成不变的解决方案存在,必须在行动中不断验证,迭代优化。只有陪伴团队持续探索,开展一轮又一轮的研讨,共创解决方案并快速行动,持续复盘调整,才能灵活应对变化,最终实现业务结果的获取。
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共创:集合与议题密切相关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上下游战略伙伴、消费者代表和外脑,一起开展系列共创对话,输出落地方案,整合资源,最终推进目标的达成。正是这次特殊的经历让我踏上了一个新的探索之旅:“如何用共创模式赋能企业创造价值?”
探索:10年只为寻找一个答案
此后,我不断深入不同的行业企业,走进各种业务场景的研讨现场,尝试基于共创模式去支持更多的客户。然而,这个过程非常不容易。有很多团队虽然愿意共创,但因缺乏章法而无法将共创的理念落地。比如,某合资企业开展的“高管面对面讨论会”变成了“高管训导会”;某家居公司基于战略布局重新调整“品牌定位”的讨论会,变成了一言堂;某地产公司组织的“项目推进会”变成了“追责会”;某互联网平台人力资源部发起的对“高精尖员工稳定性”的讨论会变成了“加薪留人可行性分析会”。最终,在反复验证中我发现了一个事实:决定共创理念能否落地的核心并不是“问题的难易”,而是“对话的品质”。于是,我开始寻找一个答案:“如何提升对话的品质?”
10年来,我以陪跑者、赋能者、激发者和推进者的角色,陪跑了超过100家企业,支持企业挑战一个个难题,见证参与者的突破与成长,直到他们进入自循环模式。在这个陪跑赋能的过程中,因为深入到了企业的各种业务场景,不断与多元背景的群体合作,并学习了不同企业的经营哲学,我最终找到了帮助企业实现共创型组织的那把钥匙—共创对话。
共创对话融合了群体动力学、脑科学、组织行为学、行动学习等相关学科或理论,是重塑企业“人、事、场”的支点。它基于一个个重要的“问题”而产生,通过参与者之间高品质的“共创研讨”,共识一个个“决策或方案”,推进一次次“行动/协同”,总结一次次“经验或教训”。有别于其他问题解决的推进过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参与者们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行动激情被点燃,真正做到了主动担当,使命必达。
因此,打造“共创型组织”的根本,不在于领导放权,不在于制度改革,而在于让员工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