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语录体著作。最初由王阳明的首徒徐爱提议,经由路侃、南大吉、钱德洪等众人之手,最后形成了现在通行的三卷本《传习录》。书后附有《朱子晚年定论》。
“传习”一词,语自《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传,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习,不仅仅指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学习、温习,更是践习。全书采用学生问,王阳明答的形式展开,又收有一些书信,内容丰富,王阳明的主要哲学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等, 在《传习录》中均有体现。王阳明心学是中国心性儒学的高峰,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说:“有明之学,至白沙始入精微,......至阳明而后大。”钱穆认为,《传习录》是中国人必读的七部经典之一。梁启超称,学阳明先生思想,应读《传习录》。
目录
前言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徐爱录 凡十四则
陆澄录 凡七十三则
薛侃录 凡三十五则
传习录中
钱德洪序
答顾东桥书 凡十二则
答周道通书 凡七则
答陆原静书 凡四则
又 凡十四则
答欧阳崇一 凡四则
答罗整庵少宰书 凡四则
答聂文蔚 凡七则
答聂文蔚二 凡九则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教约
传习录下
陈九川录 凡十四则
黄直录 凡十二则
黄修易录 凡十一则
黄省曾录 凡十一则
钱德洪录 凡四十八则
黄以方录 凡二十五则
钱德洪跋
传习录附录
朱子晚年定论
试读
【题解】
本条以“南镇看花”的例子论述“心外无物”。理解本条可把握两个关键词,首先是“寂”,其指向“花的存在”。“花的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的自在存在物,属于本然世界。它可以离开人的意识 “自开自落”,不会因人的意识活动而生灭,它是心外之物,与主体“同归于寂”,这里的“寂”指“寂静”,即人与花各自独立,没有沟通,而不是佛教中的“寂灭”的“无”。其次是“明白”,其指向“花存在的意义”。“花存在的意义”是主体的意向性指向的结果,它不能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它“不在你的心外”,而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与主体一样有了情感生命。只有当作为意义存在的花进入主体,其存在的意义被激活而显现时,花的“颜色”才“一时明白起来”。这里的“明白”指花的颜色相对于主体的意识而“明白”,即花树在“心”的观照中显现了它的意味,由纯粹的本然世界(寂)进入了意义世界(明白)。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看花”的“看”不是纯客观的看,而应该是一种生命体验式的看,它是一种最直接、最亲密的功夫,也是一种唤醒,一种感召,或一种自我验证。所以“明白”二字是以主体的意向性的指向功能为前提的,它暗示了主体和意义客体的同时到场。因此,在王阳明看来,没有进 入意义世界的东西的存在与否是无意义的,可有可无的,虽然他不否定“心”“物”相感之前“物”的客观存在。但物一旦进入了意义世界,其作为意义客体便与“心”的觉悟有关。“心”与“物”的关系便是其所存在于其中的意义世界存在的根据。
先生游南镇①。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注释】
①南镇: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南镇为古代四镇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中将“四镇”与“五岳”并举,指可为一方之镇的主山。郑玄注南镇即为会稽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
【译文】
先生游览南镇。
一位朋友指着岩石中的花树问道:“天下没有心外的事物,像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
先生说:“你没看到这花时,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静;你来到这里看见这花时,那么这花的颜色一下就显现清楚起来,就知道这花不在你的心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