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管子与孔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在齐鲁文化当中举足轻重,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管子早于孔子一百余年,管子“尚功”,孔子“尚德”,齐、鲁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他们这里形成了典型的代表。本书以通俗的文字和优美的图画,系统介绍了管子与孔子这两座齐鲁文化的丰碑,展示了管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会通与交融,对于帮助人们了解齐鲁文化,认识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长,以及中华民族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基本源头的历史发展过程,促进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丰富与发展,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绪言
一、东方圣源
二、东方巨擘
(一)管子:齐文化崛起的人文巨峰
1.管氏的起源与管氏在齐的发展
2.管仲其人
3.《管子》其书
4.后世对管子的敬仰
(二)孔子:鲁文化崛起的人文巨峰
1.孔氏的起源
2.孔子其人及其家族
3.孔子的弟子
4.后世对孔子的敬仰
三、历史的对话
(一)从孔子对管子的批评说起
(二)关于“尚功”与“尚德”的认识
1.“尚功”与“尚德”在齐文化与鲁文化中的发展
2.管子的“尚功”
3.孔子的“尚德”
4.小结
(三)关于“尊王攘夷”与“克己复礼”的认识
1.“尊王攘夷”与“克己复礼”
2.管子的“尊王攘夷”
3.孔子的“克己复礼”
4.小结
(四)关于“仁”“礼”“俭”的认识
1.孔子对管子之“仁”的认识
2.孔子对管子之“礼”的认识
(五)管子与孔子历史对话的绕梁余音
四、民族的脊梁
(一)管子与孔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二)管子与孔子是世界文化的标杆
1.走向世界的管子
2.走向世界的孔子
(三)作为世界文化标尺的管子与孔子的成长轨迹
(四)管子与孔子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基本支撑
试读
《管子与孔子的历史对话(插图本)》:
(2)管氏在齐。
尽管管叔鲜死后的管氏后裔四散流落,并无可考其踪迹,但按照常理推测,姜子牙是周文王的重臣,管叔鲜又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分封姜子牙于齐之后,姜子牙仍然在周王朝任职。所以,管叔鲜分封于管的时候,不仅姜子牙对管叔鲜很了解,管叔鲜对姜子牙也应当十分熟悉。当管叔鲜被杀之后,其子孙投奔到姜子牙的封国齐国来,应当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从这一角度讲,管氏一支应当是在管叔鲜被杀之后就来到齐地居住了。也就是说,管仲的祖先早已就是齐国人,管仲本人更应当是齐国土生土长的人了,但他的祖籍追寻起来是颍上。
从相关的记载来看,管仲的父亲名山,谥庄仲,“严”与“庄”字形相近,因避后汉明帝刘庄之讳,故或称严仲。
有人认为,管仲的父亲是从楚国的颍上迁至齐国,管仲的父亲即管庄,而管庄就是卞庄子。文献中关于“卞庄子”的记载很多。鲁国有个卞庄子是著名的勇士,《论语》里面孔子曾把“卞庄子之勇”奉为楷模,《荀子》书中说“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这个“卞庄子”或又作“管庄子”“馆庄子”,而《史记正义》引韦昭云:“夷吾,姬姓之后,管严之子敬仲也。”管严为避汉明帝刘庄讳而改,管严就是管庄,也就是管庄子。管庄子本是楚国人,居于楚地颍上,为庶支,家境不够宽裕,便自楚迁齐。文献记载说,管仲的父亲名叫管山,谥庄仲,《史记索隐》引《系本》说:“庄仲山产敬仲夷吾。”由此而可知,管仲的父亲“管庄仲”与“管庄子”或“卞庄子”应当并不是一回事,当大有重名之嫌。
史载,齐桓公曾把一个叫作小谷的地方封赐给了管仲作为采邑。所谓采邑,就是古代君主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也叫“采地”、“封邑”或“食邑”。这个“小谷”,位置在春秋时期的齐鲁交界处,大约在今曲阜西北。《左传》记载:“春,城小谷,为管仲也。”可见,当时齐国为管仲在谷地建筑城邑,是兴师动众的一件大事情,从中也可看出当时的管仲在齐桓公心目中已经有了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影响了。
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献记载中,在齐国,与管仲基本同时的管氏族人只有一个管至父。何光岳认为,从管仲之名来看,他是次子,其兄可能是管至父,管至父是嫡长子,所以由他继任为大夫。此说不知所据,臆测的成分太多。虽然管至父与管仲的血缘关系如何难以搞清,但管至父本人的大致情况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文献中说,管至父是当时齐国的一位大将军,他曾与将军连称一起被齐襄公命令去戍守葵丘(地名,在今河南兰考或民权境内),本来与齐襄公约定当年瓜熟之时而往,下年瓜熟之时而代,但是齐襄公言而无信,到了下年瓜熟之时,并没有另外派人去接替。管至父、连称为此心生怨恨。于是两人一起与公孙无知合谋弑杀了齐襄公。这个管至父大约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大夫,或者说是管氏家族中的一个族人,并没有与管仲存在血缘关系的记载。他之所以青史留名,除却创造了一个“瓜熟及代”的典故以外,就是参与谋杀了齐国的国君齐襄公。因此,说管至父与管仲同属管氏家族还可以说得过去,说他们是兄弟,则言之少据了。
……
前言/序言
这本小书是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重点项目2015年立项课题的结项成果。项目的本意是以管子与孔子为依托,简要介绍齐文化与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通俗类科普读物之列。所以,尽管其中包含了作者本人的一些见解,但学术性并不突出,可以算作是关于齐鲁文化方面一篇比较长的“说明文”。因此,行文当中虽然引用了大量先贤学长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文本、字数以及体制要求的限制,绝大多数没有加以单独的详细注明。即便有所注明的,也十分简约。这是首先必须要郑重说明的地方。谨此,首先要对书中所涉及的所有未及注明的学术成果作者的先贤学长给予真诚的歉意,由于这些优秀研究成果为本项目增添的光彩,则必须要表示诚挚的谢意。
这个项目本来的立项要求就是出版一本书,但最后的结果变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以文本形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所谓“书”,另一部分则是夹在“书”里面的所谓“画”。“书”的内容在结构上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画”则以“书”为依据,力求同样构架一个相对完整的说明系统。所以,就这本小册子的整体而言,不看“画”就是一册“书”,不看“书”就是一册“画”。文字简单,图画简洁,“书”与“画”合而一体。用这样一种形式介绍源远流长而又丰富多彩的齐鲁文化,我们感到很有意思,也许会有一定的价值。
这个题目获得立项以后,我当时的想法只是要弄上几幅图片或插图装点一下。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郭振华先生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事情发生了变化。郭振华先生长我10岁,学版画出身而长于舒体书法,有“舒体书法艺术的重要传承人”之誉。当我提议请他为这部书做些插图的时候,言语之间便形成了“在书中做一个图画系统”的构想,于是也就有了这一套“书中的画”。借用郭振华先生的这一套“书中的画”,为这本小书增加一个新的美好希望,由此也就成了作为项目负责人的一个热切期盼。
管子与孔子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在齐鲁文化当中举足轻重,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古今中外论者难计其数。管子“尚功”,孔子“尚德”,齐鲁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他们这里形成了两个非常集中的代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从他们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管子思想与孔子思想的会通与交融,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突出优长,也是中华民族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源头。这也正是我们希望通过这本小书能够告诉读者的最为重要的基本信息。
假若这本小书确乎能够不辱所爱,甚或又能使读者有点滴收获,则实在是上不负政府立项之厚爱,下不愧点灯熬油心血之苦了。
在这本小书将要出版之际,有幸约请到了我的两位业师为之作序,这两位业师,由于工作的关系,多年来可谓耳提面命,学谊有年。一位是时任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张宇声教授,他兼任山东省齐文化研究基地的负责人,是我的直接领导;一位是《管子学刊》的创始人陈书仪编审,是他把我领进了齐文化研究的殿堂。他们在序言中所说的话,既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的鞭策,犹见30多年前他们在课堂上的音容笑貌……谨此,衷心地祝福两位老师伉俪身体健康,幸福快乐。同时,在这本小书的出版过程中,齐鲁书社的各位领导以及责任编辑、设计人员给予了真诚的支持与帮助,再次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