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如果你所在城市的地铁因为安全因素升级了安检程序,你会积极配合还是消极抵触?
如果你喜欢的一位明星或KOL热情地向你推荐一款产品,你会立即下单还是深思熟虑?
如果你的老板要求和鼓励你“996”甚至“007”,你会配合还是拒绝?
......
我们生活在嘈杂、喧嚣和不确定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被泛滥的信息所包围,大到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小到个人生活的决策,面对别人和媒体兜售的观点,如果你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就只能全盘接受——他们热衷于让你相信这是“事实”,但所说的话往往真假参半。你明明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可一时又很难找到突破口反驳。
即使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一定靠谱,我们有必要依靠自己的大脑,不草率、不盲从,不为感性和无事实根据的传闻所左右,《学会提问》帮助我们有意识地学习和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批判性问题,对问题深思熟虑,尽力理解那些价值观和我们背道而驰的人的分析推理方式,克服偏见对判断的影响,这样才有可能得出更为正确、理性的结论。
当你能够坦然面对立场和你完全相左的意见,理性判断而不会党同伐异时,当你面对提问和质疑,有能力组织更多确凿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而不只把声高当有理,或认为别人是没事找茬,有意和自己过不去时,当你能够在对话和辩论中拨开迷雾,识别出对方的逻辑谬误和情感操纵时,世界在你眼中将变得更加有趣、开阔和坚定。
精彩书评
(按姓氏笔画排序)
在本书的帮助下培养清晰的思维,既能让你获得一种生存能力,也能提升你的人格魅力!
——贝小戎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尽信书,不如无书—信息爆炸时代,专家满天飞,盲信比不信还糟糕。如果你希望成为一个听完别人说的话以后,不是只会说“对对对”,而是会说“你说得真好,我有一个好问题”的人,那么这本书是你的必读书。
——古典 生涯规划师,《跃迁》《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
这是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经典著作。在新版中,作者与时俱进,参考了认知心理学、逻辑学与思维训练方面的新进展,比如加入了对灰度思维、基本归因错误等的介绍。书中详细介绍了论证的各个组成要素,探讨了提问与独立思考的技巧。这本书值得向每位关心思维成长的读者推荐。
——阳志平 安人心智董事长,心智工具箱公众号作者
或许,正是2006年7月,初三升高一暑假的某个午后,看到那则“复旦附中学生获哈佛、耶鲁、斯坦福等名校录取”的新闻,我听到了来自灵魂的提问:“为什么我不可以?”从此,我成为一名risk taker(敢于冒险的人),一路上从厦门到耶鲁,从高盛到哈佛,再到回国创业成为90后年轻高管,一路上不违本心,勇敢去闯,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感谢2006年的那一个提问。
——李柘远(学长LEO) 畅销书作家,金影科技联席总裁
本书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读的第一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也是我迄今读过的众多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它通过10个批判性问题来组织全书,把逻辑分析、认知评价和价值评价熔于一炉,提纲挈领,条理分明,简明扼要,精心选择例证,分析透彻深入。我至今记得当年的阅读带给我的震撼:原来我们的思维中隐藏着如此多的谬误和陷阱!它也使我明白了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如何去批判性思考。我后来逐渐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还是通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为不同凡“想”,所以不同凡响。向各位读者强烈推荐本书:学习批判性思维,从本书开始!
——陈波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会问问题的人,运气不会太差。面对海量的信息,只有掌握批判性思维,我们才能“披沙拣金”,成为自己的“信息把关人”。
——陈新焱 “书单”公众号创始人
学术研究的本质就是对社会现象进行不断提问、假设和验证的过程。不盲从于表面现象,深入肌理,发现真问题、提出好问题是学术研究中最关键也最困难的环节,不具备这种能力成为很多学术研究者的“软肋”。《学会提问》是批判性思维训练领域的经典之作,阅读本书,你可以系统学习批判性思考的基本框架和逻辑,不断提升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学会提问》是每个学术人都应该学习的思维宝典。
——学君 “学术志”创始人
这本书是批判性思维领域的经典之作,常读常新。如果一个人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那么他就很容易上当受骗,我身边不乏这样的例子。批判性思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上的一课。
——采铜 心理学博士,畅销书《精进》作者
这本《学会提问》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批判性思维读物,很出色地完成了传授批判性提问的技能这一目标,既简洁又全面,实践指导性强,会为同学们提供很大的帮助。想要去国外留学深造的同学,应该学习批判性思维,学会用批判性眼光去看待、评价问题,理性思考,扩展你的思维和眼界,丰富你的内心世界!
——俞敏洪 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
当代社会的流动性和信息爆炸,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不确定性,这对心智状态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面对的这一处境,使得批判性思维凸显出重要价值。这本书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展现了如何学习批判性提问、分析和判断,能够帮助我们在诸多情境中去伪存真,做出更好的生活选择。
——夏超 KnowYourself媒体部总监
提问比告知更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告知在很多情况下意味着指责。优秀的提问者可以激发他人的动力,让他人意识到盲点,甚至帮对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前提是,你得“学会提问”!
——樊登 “樊登读书”创始人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遇到许多他人兜售的观点。如何合理“抬杠”,将批判性思维延伸到发言甚至写作中,让自己的提问更为理性、正确?《学会提问》给出了答案和具体的练习方式,让我们得以拨开迷雾,一语中的。
——壹心理
目录
赞 誉
前 言
第1章 正确提问的益处和方法
批判性思维鼓励你倾听他人,向别人学习,同时又会掂量别人所说的话,看看它们的分量如何,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我们生活在嘈杂、混乱的世界·001
专家说得再动听,也不一定靠得住·004
靠大脑理性思考·005
激发你的批判性思维·006
海绵式思维和淘金式思维·008
弱势批判性思维和强势批判性思维·011
价值观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013
让对话有效进行下去·017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021
第2章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找不准作者的论题和结论,那你就会曲解其意图,这样做出的回应往往也会显得驴唇不对马嘴。
描述型论题和规定性论题·026
寻找论题·028
寻找结论·029
找到结论的5条线索·031
第3章 理由是什么
只有在你找到支撑一个结论的各种理由和证据以后,你才能评判这个结论的价值。而找到理由和证据的第一步,就是采取质疑的态度,不断地问“为什么”。
为什么相信这个结论·042
通过提示词寻找理由·045
让理由和结论一目了然·045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048
第4章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如果每个词都只有一种大家都认同的含义,那么迅捷有效的交流就更有可能实现。可惜的是,我们使用的语言极其复杂,大多数词语都有不止一种含义。
让人捉摸不透的多义词·058
找准关键词·059
检查有没有歧义·061
判定歧义·062
根据上下文找出真正含义·065
字典里的定义不一定适合文章里的情境·066
谁想说服你,谁就要负责解释清楚·069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070
第5章 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
在所有的论证中,都有一些写作者认为理所当然的特定信念。通常情况下写作者不会将这些信念明说出来,你必须通过阅读字里行间的内容来找到假设。
到哪儿去找假设·082
价值观冲突和价值观假设·083
两种价值观冲突时选择哪一个·085
典型的价值观冲突·086
把立论者的背景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087
把可能发生的后果作为寻找价值观假设的线索·088
寻找价值观假设的其他方法·089
了解其他人的价值倾向的价值·090
价值观与相对性·091
找出描述性假设·092
描述性假设举例说明·093
常见的描述性假设·095
找到假设的线索·096
像批判性思维者那样写作和发言·098
第6章 论证中有没有谬误
判断交流者的论证是否依赖于错误的或高度存疑的假设,或交流者是否在通过逻辑上的谬误或其他带有欺骗性的论证形式来糊弄你。
用提问的方法找出论证中的谬误·109
从假设中寻找谬误·111
其他常见的论证谬误·115
警惕分散注意力的干扰·122
愚弄人的循环论证·125
论证谬误小结·126
扩展关于谬误的知识·127
第7章 证据的效力: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陈述
我们希望我们的结论基于关于世界的确凿陈述,而非某种见解,或对于什么真实、什么可靠的异想天开的猜测。
事实还是见解·132
我们
前言/序言
前 言
“我知道做个慎思明辨的人是很好的,会问很多恰到好处的问题也很棒,可我就是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不知道该如何提问。”确实有很多人在谈论学习或教授批判性思维,而且这些人知道批判性思维有赖于系统性地提问。但是他们并未言明:该问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促使人们对他人所阐述的内容进行深思熟虑和公平允正的评价的呢?
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专门撰写了本书,目前这已是本书第12次修订了。只有公众都能独立思考和判断,社会才能高效地运转。如果我们经过批判性问题的层层考验后才形成决定和信念,我们就会更加自信。如果任何东西在进入我们的头脑之前都接受特定标准(这些标准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者所尊重)的检验,我们将为此备感自豪。
本书从一开始就处于不断改进之中,我们不断汲取来自我们的学生以及使用本书的广大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一方面,我们为本书的大获成功以及来自很多国家的广大读者的积极反馈而感到无比振奋;另一方面,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觉得我们需要付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努力来教导公众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
一些本应博闻广识的身居高位者为事实贴上“假消息”的标签,声称他们有其他事实,以此为自己的主张辩护。“事实可能存在争议”或“事实本身是不完整的,还需要得到更多事实支持”这样的言论本来都是有益的,可以提醒我们,对“现实”做断言是很复杂的。然而,仅仅因为我想得出一个特定的结论,就认为我掌握的事实与你掌握的事实等价,这是最低劣的智力欺诈。
我们一直都非常需要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这个一些人把科学仅仅视作“另一种视角”的历史时刻。
新的意见一多,对哪些需要认真考虑、哪些可以不予考虑的取舍就变得越来越难做。每天都有人想尽一切办法说服我们,跟我们死缠烂打,其中很多人都喜欢钻牛角尖、走极端,他们的论说诉诸情感的成分多,诉诸理智的成分少。记不清在多少次的公开讨论中,我们遇到普遍的极度无视证据、语言草率、错把声高当有理的情况。相信内心而不顾真相,或者说对真相漠不关心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我们一心追求的是,希望修订本既能保持《学会提问》这本书的主要特色,同时又能适当调整内容以适应我们新的思考重点和读者不断产生的新需求。例如,我们想保留本书简明扼要、清楚易懂以及篇幅短小的特色。经验告诉我们,这本小书出色地完成了它的目标—传授批判性思考和提问的技能。
正因如此,本书才能实现其一贯秉持的、其他书无法实现的一系列目标。它将帮助学生掌握一整套提问的技能,并且这些技能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对这些技能的训练都是在轻松、自然的讨论中展开的。(我们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而不是专业人士。)
本书最为显著的特色之一就是它的适用范围远远超出了你的想象,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批判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种种习惯和态度,可以灵活运用到消费、医疗、法律及一般性的伦理和个人选择当中。当外科医生说需要动手术时,寻找本书所倡导的批判性问题(critical question)的答案就有可能变成生死攸关的事情。此外,坚持提出这些批判性问题也可以巩固我们不断增长的知识,帮助我们更快地发现世界运行的规律,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并理解怎样做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本书对谁特别有帮助呢?鉴于我们的教学经验涵盖了各种不同水平和层次的学生,我们很难想象出这本书对哪一门专业或课程派不上用场。事实上,本书已被广泛应用于法律、英语、药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宗教学以及其他各类社科课程,同时还被普遍应用于中学课堂里。
本书特别适合在以下几个领域中应用。通识课程的老师在第一堂课上,面对学生关于他们能从这门课中学到什么的疑问,可以让学生阅读本书,这将为他们的问题提供清晰明了的答案。英语老师在课堂上训练学生写作说明文时,也可以使用本书,不仅可以将其作为构思文章前评估各种不同论点的范本,还可以将其作为写作过程中应避免的问题的检查清单。本书还可以用作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和思考技能的课程中的核心材料。
本书主要生发自我们的课堂教学经验,旨在帮助每个人培养阅读和倾听的习惯。它力求培养的种种技能,是任何一个不盲从盲信的读者都需要的,是理性判断的基础。本书中反复强调的批判性问题可以提高我们的论证能力,不管我们受过什么程度的正规教育。
新版的特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觉得有必要将批判性思维延伸至写作和发言。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向一位经验丰富的写作老师寻求帮助,他使我们能更好地帮助那些希望成为批判性思维者的写作者和发言者。
2)我们的很多学生受益于我们对文字内容的视觉呈现。为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批判性思维,新版中在讨论特别重要的观点的部分增加了一系列图表。
3)我们继续吸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所著的《思考,快与慢》(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