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基于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及新形态教材开发”。
本书对标最新版高职高专物流类专业教学标准,从数字经济时代的物流业人才技能需求出发,融合岗课赛证要求,立足“立德树人”理念,以核心素养为本,构建智慧物流与供应链基础专业技能结构体系。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走进智慧物流、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智慧配送、智慧物流增值服务、认识供应链、智慧物流与供应链运营。每个项目设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知识图谱、岗位分析、项目导读、任务描述、岗前培训、任务执行、任务评价等,满足学习者学习的需要。
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现代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企业物流管理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目录
项目一 走进智慧物流 1
任务一 认知智慧物流装备 9
任务二 了解智慧物流技术 13
任务三 知悉智慧物流业务 18
项目二 智慧仓储 23
任务一 认知智慧入库 27
任务二 了解智慧在库管理 37
任务三 知悉智慧出库 51
项目三 智慧运输 57
任务一 认知智慧装卸 61
任务二 了解智慧运输调度 78
任务三 知悉智慧运输在途管理 87
项目四 智慧配送 95
任务一 认知智慧配送99
任务二 了解智慧配送路径规划与优化 114
任务三 知悉智慧配送执行与监控 121
项目五 智慧物流增值服务129
任务一 认知智慧物流增值服务132
任务二 了解智慧物流数据分析与顶测 137
任务三 知悉智慧流通加工 144
项目六 认识供应链 153
任务一认知供应链结构 156
任务二 了解供应链理念 164
任务三 知悉供应链运营 169
项目七 智慧物流与供应链运营 183
任务一 认知智慧物流与供应链运营的关系 187
任务二 了解智慧物流与供应链运营协同 195
任务三 知悉智慧物流与供应链运营发展的趋势 203
参考文献 207
试读
第七课 见证海上抗清的苔山寨城
文物概览
苔山寨城遗址位于浙江省玉环市清港镇苔山村东南山顶,原为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年)所设的温岭巡检司旧址。那时苔山设有巡检司衙门,正殿面阔 5 间,进深 4 间,为硬山顶穿斗式木构架。衙门东北有一口常年不干的水井。至永乐十六年(1418 年)温岭巡检司移至三山,衙门被废弃。
顺治年间,南明政权将领在巡检司旧址上筑苔山寨城,用于抗清。寨城依山顶地势而建,呈不规则曲线形,面积约3 万平方米。城墙由块石砌筑,周长约600 米。城内建有校场用以练兵,城南约半里有营房、哨台、烟墩等建筑,城东北百米内有一水井。现三分之二的城墙遗址尚清晰可辨,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高约3 米,截面呈梯形。2004 年 1 月苔山寨城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 1 月苔山寨城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说史
◆苔山优越的海防位置
玉环位于温州与台州两个沿海城市交界处,是温台两地的屏障,也是温州及其南部海域通向台州及其北部海域的水上交通咽喉。“外临大海,内近温台,实为海疆诸郡之屏障,洋面往来之要区”(引自《巡抚李卫请展复玉环山奏议》),自古以来为兵家所看重。南明政权偏安东南沿海一隅时,玉环、舟山、象山等都是“海上抗清”重要基地。苔山是乐清湾众多岛屿中的一个,北距太平县(今温岭市)陆地最近,宛如乐清湾的宝葫芦口,是出入北部乐清湾的必经处。若以苔山为据,兼顾乐清、太平、玉环岛、楚门大陆等多地的军情,海防位置突显,历代政府在苔山建有温岭巡检司和苔山烽堠等海防机构。清初,南明政权的部分官兵重新选择苔山,他们修筑寨城,训练水军,把苔山寨城建设成抗清水师训练基地。苔山寨城成为南明海上抗清的见证者。
沧桑巨变,20 世纪70 年代,苔山塘的围垦成功使苔山成为清港伸向海洋的陆地,这里成了“世界名柚园”和美丽的漩门湿地公园。
◆政令变迁
1661—1683 年,玉环基本上被纳入禁垦区,苔山寨城随之被废弃。近代,为抵御从周围海上过来的海盗和土匪,当时的政府利用苔山的位置优势,在苔山寨城的东北方建碉楼,用来保护岛上居民的安全。1949 年后,因经济发展需要于1967 年修建苔山闸。苔山闸是当时玉环县仅有的中型水闸,九眼河系唯一的出海闸,建成后惠及周边乡邻面积达1.3 万亩。
1979 年12 月10 日海塘堵口,砌成高 7.5 米,顶宽 3 米,堤长为 3138米的苔山塘坝,共围涂面积 6122 亩。苔山寨城的变迁正不断地向世人诉说“海滨小城”的变化。
文物保护
苔山寨城在 2004 年 1 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 年1 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苔山寨城历经近 400 年的风霜,仍然孤寂地坐落于苔山村东南山顶上。在苔山村的两座居民楼之间,沿着石阶直上山顶,绕过潘心元烈士墓,可寻得苔山寨城的遗址。临近山顶,寨城有个约5 米长的入口,城墙连绵起伏,但几乎被草藤盖住了,如果不是当地人员的指点,已看不出这就是当年与清兵抗衡的城墙。
穿过南面城墙,地势缓缓向下倾斜,又与另一小山丘相连。那边的山岭上有碉楼,北面临海。两座相连的山岭呈凹字形排列,连接处成腹沟。站在隆起的山顶上,苔山已不是座孤岛,从古至今的多次围垦,寨城三面变成了陆地,陆地的面积不断扩大。苔山寨城作为人文景观,有着独特的历史性、文化性,虽经历风霜,实物遗迹保存不够完善,但寨城的历史却能透射出舟楫往来间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的包容让苔山人民默默耕耘于苔山塘坝内外,默默守候这片土地,期待它的新发展。苔山村不仅留有寨城遗址,该村还从海岛变成了半岛;地理结构的变化引发了作业方式的改变,反映了时代变迁中村庄发展的历程。
前言/序言
溯源文物文脉 培植家国情怀(代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生动诠释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人必先立德,要全面加强中小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进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把家国情怀融入具体教育实践,以“立心”“立行”擦亮学生人生底色。研学旅行是一门新兴的综合课程。2016 年,教育部等 11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要求各中小学积极开展研学旅行,并与学校课程有机融合,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实践性学习的教育需求。
玉环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系全国十四个海岛县(市)之一,陆域面积378 平方千米,市域内蕴藏着较为丰富的文物资源。现全市共有十余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历经岁月风雨后保留下来的文物遗迹是家乡弥足珍贵的瑰宝,也是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习活动的重要课程资源。探寻、认识这些不可移动文物遗迹,可以让我们更真实地传播乡土历史文化,更生动地以文物溯源、文化浸润来培植学生们的家国情怀。我市徐建红、陈丹老师组织编写以玉环古地名命名的研学用书即本书《榴岛宝藏》,充分展示了我市文物积淀的文化内涵,在学生面前徐徐展开了一幅海岛地方史的文化画卷。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学校将文物鉴赏和研学
旅行有机融合,创新推出了寓教于行、意义非凡的文物研学活动课程。
玉环,与雁荡山隔海相望、船笛相闻,主要由玉环本岛和楚门半岛组成。玉环岛古称榴屿,“榴”字源于岛屿上的木榴山,后因避讳吴越王钱镠改称玉环山,即玉环。玉环地处海滨,历史悠久,早在3000 多年前就有古越人在此生活繁衍,创造了丰富的古越文明。在玉环发展史上,海岛海防地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可以说玉环因海患而衰,因海防而兴。明清之际,先是倭寇侵扰不断,继而海上抗清不息,政府无心控海而让沿海百姓弃地内迁,玉环百姓深受其害,曾几度成为荒芜之地。历史上玉环苔山寨城和小鹿巡检司是东南沿海的防线;楚门文化古镇兴起是缘于明朝设置的千户所军事机构;清朝雍正皇帝在浙江巡抚李卫的奏书里看到了玉环海防的战略作用,玉环才开始了独立设县治的历史。1728 年,玉环厅设立,从此掀开了玉环建设和发展的新篇章。“三时亦讨海,耕渔以为生。”玉环的文化烙印着浓厚的海洋文化,今天我们生活的大部分平原区块在古代则是汪洋大海。自古以来,玉环与大海休戚与共:优越的海盐生产条件,使玉环在宋朝时就出现了发达的制盐业,海盐生产使地方社会经济获得了初步发展,并成为玉环文明发展进程的主线;海岛多山少地,玉环百姓为果腹而不畏艰辛地修筑海塘海堤,围海造田造地,才有了今天市域镇区村居的地理雏形;乐清湾海上游击根据地,记录了现代浙江东南沿海英勇志士们浴血奋战的历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谱写了光辉一页……海洋文化衍生出独特的移民文化,家乡方言众多,多元文化交织,这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玉环人。探究历史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文物和习俗是重要的认识途径和方法。2017 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我市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创设“研中学、旅中悟”的教育新生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中小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浸润和熏陶中实现思想教育引领和家国情怀培植。推进文物研学,溯源文物文脉,既可帮助学生打开洞察家乡的历史文化之窗,又能促进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拓展知识面、提高实践力。
作为研学用书的《榴岛宝藏》,全书由“文物概览”“文物说史”“文物保护”“文物研学”等部分组成,书中设置了文物研学的工具箱,提供了研学主题和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对文物背后的内涵进行探究性学习。近年来,我市部分学生在学习之余,走出校园、拿起相机,实地考察了芦浦百年碉楼、纪恩诗摩崖题记、坎门验潮所等文物遗迹,论证记录下身边的乡土历史,并获取相关口述史作为文献学习的重要补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写出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综合性实践报告,有的报告荣获了浙江省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优秀成果奖。
文物是人类活动的遗存,是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让我们认识文物,溯源文物文脉;传承历史,培植家国情怀。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