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年),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目录
第一章 年少志成
第一节 少年英雄
第二节 首谋之功
第三节 晋阳起兵
第四节 天下归唐
第二章 阋墙之争
第一节 天策上将
第二节 明争暗斗
第三节 玄武兵变
第三章 如愿登基
第一节 手下留情
第二节 良臣魏徵
第三节 安民抚民
第四节 重农政策
第五节 三省六部
第六节 科举取士
第四章 贞观之治
第一节 广揽人才
第二节 君臣合力
第三节 尊礼
第四节 以法治国
第五节 修史
第五章 大唐帝国
第一节 天可汗
第二节 征服突厥
第三节 丝绸之路
第四节 盛世王朝
第六章 太宗风骚
第一节 文治武功
第二节 贤内之助
第三节 废立太子
第四节 重道求仙
试读
《文韬武略:唐太宗传》:
李渊命令李世民与刘文静等各自招募兵马。远近之民苦于隋炀帝暴政,纷纷投军,刚10天左右,他们就募兵近万人。这支队伍是由李渊、李世民父子私自控制和直接指挥的,成为晋阳起兵的主力军。
王威、高君雅本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暗探,他们见李渊聚集这么多兵马,怀疑他有反隋之心。但当时正是抵抗突厥进攻的非常时期,王威和高君雅迫于形势,不能反对,但也委婉地提醒李渊,招募士兵只能用来对付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绝不可另有图谋。
李渊、李世民父子为了防止日久生变,加快了军事部署的步伐。王威和高君雅看到募兵云集,怀疑李渊已有异志,便暗中策划晋祠祈雨大会。晋祠位于今太原市西南25千米的悬瓮山下。王威、高君雅想把李渊诱骗到那里,加以杀害。这个阴谋恰好被经常出入王、高两家的刘世龙知道了,刘世龙立即将此事报告给李渊父子。李渊和李世民、刘文静等商量后,决定先发制人。
一日夜里,李渊派李世民率兵埋伏在晋阳宫城的外面。第二天清晨,李渊和王威、高君雅坐在一起处理政务,刘文静引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来到厅堂上,声称“有密状,知人欲反”。李渊故意叫王威先看,刘政会却不给,说:“告发的是副留守的事,只有唐公才能看。”李渊佯作吃惊地说:“难道有这样的事?”他看了状子才说:“王威、高君雅暗中勾结突厥。”高君雅捋起衣袖大骂道:“这是造反的人要杀我。”这时,李世民已经在大路上布满了军队。高君雅还想争辩,刘文静一声令下,埋伏在后面的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一跃而出,将王、高二人抓起来投进监狱。
恰逢这时,突厥数万骑兵攻入太原,其轻骑从外城北门进入,从东门出去。李渊命令裴寂等人率兵防备,把各城门都打开,突厥人不知虚实,不敢进入。由于如此巧合,大家都以为确实是王威、高君雅把突厥人招来的,李渊便“名正言顺”地把他俩杀掉了。这就是著名的晋阳宫事变,它标志着李渊、李世民父子公开起兵了。
要成大事,首先就要解除后顾之忧。为了预防突厥进攻,李渊派刘文静出使突厥。突厥答应李渊称帝,就派兵相助,并保证不从后面袭击。李渊为了避免引狼入室,没有答应突厥派兵相助,并采纳了裴寂的建议,立代王杨侑为皇帝,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并对突厥称臣。
接着,就是军队旗帜的颜色问题。李渊军队的旗帜用什么颜色,实质上是从隋朝还是从突厥的问题。因为是刚刚起兵,他们的军事实力也不是太强,所以他们既不能得罪突厥,也不能太让朝廷注意。这件事虽然不太大,但还是很重要的,比如用突厥的白色旗帜,会不会引起汉族人的反感与憎恨,而不利于招募义兵。如果用隋朝的红色旗帜,会不会收到相反效果呢?因为人民对隋朝的怨恨不亚于对突厥的仇恨。李渊主张“杂用绛白”,即旗帜赤白相间,表示既不从属于隋朝,也不依附于突厥。
李渊还让汾、晋的百姓四处传唱《桃李子歌》:“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李为国姓,桃谐音就是陶,即陶唐,配上李字,所以这首歌谣又叫《桃花园》。李渊目睹绛白旗幡,耳听《桃花园》之歌,不觉豪兴大发地说:“花园可尔,不知黄鹄如何。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
为了进一步得到人们的支持,李渊在太原打开官仓救济贫民。隋朝在荒年的时候总是闭仓拒赈,这令百姓对隋王朝大失所望,于是民愤四起,怨声载道。瓦岗军李密反其道而行之,数次大规模开仓济民,贫民纷纷来投奔李密,这使得李密的声势日益壮大。李渊深知其中奥妙,于是仿效李密,应募之人越来越多,20天内他们就招募到好几万兵马,并传檄诸郡,自称“义兵”。
李渊起兵之后,高斌廉火速派人向朝廷报告。隋炀帝听到奏报后非常恐惧,急忙下令,要洛阳、长安的官员准备防御措施。李渊认为辽山是一座小城,攻不攻都无所谓,不会对义军构成威胁,主要的敌人是西河郡丞高德儒,高德儒挡住了南下的道路,所以必须扫清。
李渊命令李建成、李世民兄弟率军前去进攻西河郡。出发的时候李渊再三勉励他们要努力作战,奋勇杀敌,争取首战胜利,并且任命温大有为参谋军事协助指挥。当时的士卒都是新招募的,集中起来的时间也不太长,没有经过太多的训练,他们大都不熟悉战阵,更没有进行实战的经验。建成、世民兄弟也都是青年将领,从未单独指挥过一支军队,更何况对手是隋朝的正规军。但是“义兵”也有它有利的一面,比如说,军纪严明,上下一心,士气高昂,不像隋军到处抢夺。这也说明了建成、世民在带兵方面还是很有才能的。建成、世民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作战时身先士卒,这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斗志,看到主帅亲冒矢石,士卒更是争先恐后。建成、世民严令士兵不准骚扰百姓,如果有敢违反的,就按军法处置。百姓的蔬菜水果,不是买来的就不能吃,看到这样纪律严明的军队,百姓非常高兴,争相送东西慰劳。
……
前言/序言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也是继“秦皇汉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堪称“千古一帝”的君王。
公元7世纪,历史进入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将这个古老的大帝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中国历代皇帝中,唐太宗是极少数上马善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的英主。他在位期间,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对周边少数民族,他实行开明政策,安抚首领,鼓励民间交流,被尊为“像天一样伟大的领袖”,百姓对他敬若神明。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渊给他取名世民,是希望他将来能济世安民。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以后,李世民东征西讨,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农历六月初四,李世民率秦府幕僚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初七,唐高祖李渊下诏将李世民立为太子。八月,李世民登上帝位,是为唐太宗。第二年年初,唐太宗改元贞观。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病死在翠微宫含风殿。同年八月,葬于昭陵。
李世民不但能征善战,治理国家方面,历代帝王也鲜有能与之相比者。他即位以后,恢复均田制,推行府兵制,保证了国家赋税的收入,为唐朝前期的富强提供了物质基础。他还注意减轻赋税和徭役,大力提倡节俭,反对大兴土木。由于本身就有少数民族血统,李世民对待边疆少数民族也采取了非常开明的态度,无论汉人夷人,均“爱之如一”,这又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唐太宗在位时期,中国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昌盛的国家,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后人对李世民更是诸多赞颂。宋人朱熹称:“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借。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当代史学家柏杨说:“第二个黄金时代的创造者李世民大帝,是中国有史以来所有帝王中,第一个被人民真心称颂崇拜的人物,固由于他的勋业,也由于他本身具有其他帝王身上难以发现的美德,他治理国家的一言一行,成为以后所有帝王的规范。”
自古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兼而能之者寥寥。李世民在位不过23年,却建立了让后世帝王难以企及的丰功伟绩,他一手将中国推向了辉煌的巅峰。
对后世的中国人来说,唐太宗是一个将文治武功理想地结合起来的盛世创造者:国家由一个精力充沛又聪明而谨慎的皇帝治理,他牢牢地掌握着他的帝国,同时又一贯谦虚耐心地听取群臣(这些大臣也个个都是卓越的人物)的意见。唐太宗的施政作风之所以被人推崇,不仅因为他取得的成就,更因为他接近儒家的纳谏爱民为治国之本的理想。
千百年来,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一直是人们倍加推崇的封建社会治世榜样,他本人也成为后世帝王竞相效仿的一代名君。在他的治理之下,唐朝时期的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