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以作者在央视“百家讲坛”所作同名讲座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从国际、平民、电视、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视角出发,对康熙帝的成长经历、丰功伟绩、日常生活、遗憾缺失等一一进行阐述,视野开阔,情节跌宕,分析精当,给读者呈现出一位性格鲜明、大智大勇、文韬武略的千年一帝的丰满形象。
目录
序
引言
第一讲 伟大时代
第二讲 生于忧患
第三讲 少年天子
第四讲 智擒鳌拜
第五讲 御门听政
第六讲 削平三藩
第七讲 收揽士心
第八讲 统一台湾
第九讲 抗俄签约
第十讲 北疆长城
第十一讲 进兵安藏
第十二讲 以农为本
第十三讲 治理黄河
第十四讲 六下江南
第十五讲 御史弹相
第十六讲 康熙字典
第十七讲 爱好西学
第十八讲 样式雷家
第十九讲 文字之狱
第二十讲 读书之道
第二十一讲 养生之道
第二十二讲 后宫生活
第二十三讲 立废太子
第二十四讲 悲苦而死
第二十五讲 康熙盛世
第二十六讲 千年一帝
附录一 康熙后妃表
附录二 康熙皇子表
附录三 康熙皇女表
附录四 参考书目
试读
康熙帝的个人休养
康熙盛世出现,主要因素有五:一是,国际环境有利,恰好处于西方大国两次崛起高潮之间;二是,周边国家协和,如果周边环境不好,清朝也难以独善其身;三是,国内因素有利,处在两次社会大动荡之间相对平静的时期;四是,满洲族群新兴,满洲民族共同体是一个上升的、有朝气的族群;五是,康熙个人素养。
康熙盛世出现的诸因素中,最主要因素是什么?如果用最简明的文字怎样概括?我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分析清兴的根本原因时,突出讲一个“合”字;在《明亡清兴六十年》中,分析明亡的根本原因时,突出讲一个“分”字;那么,在《康熙大帝》中,分析康熙盛世的根本原因时,则突出讲一个“一”字。这个“一”字,于康熙帝治国,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国家金瓯一统,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派一流;于康熙帝个人修养,我想起《论语?里仁》里,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里,孔子又说:“予一以贯之。”孔子在《论语》中两次强调“一以贯之”。我说,康熙帝个人素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具体言之,就是五个“一以贯之”。
这里引出一个古老的话题: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创造历史?我认为是英雄与人民共同创造历史。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康熙帝是一个荒淫无道之君,或是一个穷兵黩武之君,或是一个懦弱无为之君,或是一个懒惰怠政之君,尽管有上述四个客观有利条件,也不能出现康熙盛世!康熙帝的个人素养,对于想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有所作为的人,都会得到有益的启迪。
我着重探讨康熙帝的个人因素,特别是探讨康熙帝的个人素养。康熙帝的“一以贯之”,其表现,举五例——知敬、知勤、知慎、知止、知学。
(1)知敬:一以贯之。康熙帝认为,君子修德,在于知敬。知敬,就是要敬天、敬地、敬人、敬己,要有敬畏之心。康熙大帝,地位至高,权力至上,怎样约束自己?作为皇帝的“敬”,就是对自己的约束。敬天,康熙帝说:“朕自幼登极,凡祀坛庙、礼神佛,必以诚敬存心。”(康熙《庭训格言》)又说:“昔年曾因干旱,朕于宫中设坛祈祷,长跪三昼夜,至第四日,步诣天坛虔祷,油云忽作,大雨如注……朕自谓精诚所感,可以上邀天鉴。”我在这里不是讲迷信,而是讲要虔诚敬天。敬地,必须敬畏养育我们的脚下这片大地。敬人,就是要仁爱。《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康熙帝的仁爱之心,源自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敬己
前言/序言
引言
17世纪40年代,在世界上两个伟大的国度里——亚洲的中国和欧洲的英国,几乎是在同时,发生了两件现象相似而又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
清顺治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黎明,中国北京内城被李自成的军队攻破,明朝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门外的万岁山(在今景山公园),披发跣足,自缢而死,就是披头散发,赤着脚,吊在树上,自杀身亡。
清顺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649年1月30日),英格兰伦敦的上千名市民,走向白厅广场,目睹了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国王还发表演说。之后,刽子手挥起斧头,砍下了他的头,查理一世身首异处,悲惨而死。
这两个重要历史事件,虽然时间相近,只差5年;但是两位君王的结局、两个事件的变局,后果不同,相差甚远。崇祯皇帝上吊后,明亡清兴,由清朝取代了明朝,中国历史,清承明制,仍沿着封建体制路线图运行。而查理一世被议会判决处死后,英国历史,几经曲折,却沿着资本主义路线图运行。
历史车轮滚动近200年,出现了一个谁也没有想到的变局:强盛的大英帝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大清帝国的国门。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曾经盛极一时的大清帝国,逐渐变成了任西方列强宰割的羔羊。
所以,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难解难读的朝代:一方面,从历史纵向坐标来看,它曾经文纬武,寰宇一统,创造过“康熙盛世”的辉煌;另一方面,从历史横向坐标来看,它同列强差距,愈拉愈大,蒙受了丧权辱国的耻辱。因此,清朝历史不仅得到众多史学家的研究,而且受到几代中国人的关注。
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走近清朝的康熙大帝,通过了解康熙大帝不平凡的一生,回到17、18世纪之交的年代,观赏历史的波澜壮阔,考察清朝的兴盛衰亡,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
康熙大帝(1654~1722年),姓爱新觉罗氏,名玄烨,8岁继位,在位61年,享年69岁,是清朝第四任皇帝。康熙大帝开创了“康熙盛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历史的典册上,他与几乎同时代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国君主路易十四齐名,位列国际名君,声名远播世界。
我们现在比较常见的康熙大帝画像,一般是这样的:康熙帝端坐在宝座上,身着龙袍,表情严肃,完全是中国帝王的模样。但在本书的第一讲,我首先要展示给大家的康熙皇帝的画像,却是卷头发,蓝眼睛,鹰勾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