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康熙皇帝可以说是历史上成功的帝王之一。他雄才大略,有“千古一帝”的美誉;文治武功,双峰并峙,是个全能型的英雄。
从幼时与疾病抗争,登基之初与权臣搏杀,到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驱逐沙俄。这个人几乎战斗了一辈子,到临终前都未停止战斗。他把储君的秘密守护到生命的终点,并且“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为国家选定了合格的接班人。
就在与他的敌人与命运的搏杀焠砺中,康熙的领导能力和帝王心术日臻炉火纯青。更可贵的是,虽然被机谋与算计包围,他却仍然保持了一颗仁恕的之心,以博大胸怀包容明朝遗臣,促进了满汉融和,使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的清王室成为中国人心中能够认可的正统。
本书从人性视角观照了康熙王朝的风起云涌以及相关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与命运抉择。用丰富的历史细节解说了康熙皇帝自律担当的品格、隐忍与果断的性格、开明包容的格局。可以说,康熙帝用其一生展现着一个成功领导者的心胸和手腕。
目录
第一章 什么叫悲剧
苏克萨哈以为自己用心良苦,其实是干了一件愚蠢的事。在政治权斗的领域,必要时缺乏勇气,不够坚决果断,一味想着后路,都是大忌,而这些在苏克萨哈身上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第二章 历史性的时刻
鳌拜为什么历事三朝,对皇太极、顺治都能做到忠贞不贰,却唯独与康熙形成了势不两立的紧张关系,有人分析,其中不能排除感情因素:皇太极是鳌拜的故主,鳌拜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也见识了皇太极的雄才大略;鳌拜辅佐顺治时,皇太极对他的余威、余恩犹存,顺治又是他力争所立,为此还遭到了多尔衮的迫害,他对顺治自然也能做到忠心耿耿,坚守臣节;可是到康熙就不一样了。
第三章 吴三桂反了
康熙每天接到的各地奏章达三四百本,经他一个字一个字亲自批阅的有四五十本,包括军务在内,一天手批口谕,可处理五百余件事务,这使得他虽然足不出京城,但对前方战况变化以及将士勇怯与否均了如指掌。据说吴三桂在得知康熙驿报神速,机谋深远后也自叹弗如,唯有仰天长叹,说:“难以和他争锋啊!”
第四章 炮口上的争夺
楚汉战争时,韩信曾说过“驱市人而战”,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不过那只是打个比方,而由图海一手组建的这支部队倒真的符合这一特征。尽管他们都是挑选出来的勇健之士,平时为了看家护院也会使枪弄棒,但打仗毕竟不同于普通的街头斗殴,而且对于这些早已看惯各种世象的八旗家奴而言,突然要求他们像职业军人一样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也是一件极难办到的事,绝不是一个命令或一通激情澎湃的宣传鼓动就能搞定。
图海采用的办法很简单,就四个字:以利相诱。
第五章 漫长征程
相对于严苛地对待参战皇族,康熙为普通八旗官兵(也包括绿营)制定了较为优厚的恩赏和抚恤制度,从赐恤致祭到为之代偿债务,都有明文规定。他还要求将领们在攻城野战时,只要条件许可,就必须收取官兵骸骨,如果做不到,将官将降二级调用,领战大臣也要罚俸一年,岳乐后来被罚俸一年,罪名就是在长沙会战时没有能够及时收取阵亡官兵的骸骨。
试读
御门听政
正如孝庄所预料的那样,作为康熙的岳祖父,索尼虽然因各种原因在苏纳海案中与鳌拜保持了一致,但事后也感到十分忧虑:鳌拜权势日张,与苏克萨哈水火不容,而遏必隆又一味附和于鳌拜。自己年老多病,时日无多,如果有一天不在人世,还有谁能遏制鳌拜的势力?辅政机制岂不成了鳌拜的一言堂?
1667年,康熙十四岁,索尼策动“三辅臣”与他共同上书康熙,请其按照顺治十四岁亲政的先例实行亲政。归政虽不是鳌拜的本意,但迫于舆论和索尼的压力,却不能公开表示反对,只能跟着一道上书,至于苏克萨哈、遏必隆,则更无理由不参与奏请了。
康熙收到奏疏后,担心时机还不成熟,怕自己“年尚幼冲,天下事务殷繁,未能料理”,同时考虑索尼在辅臣中尚能起到牵制鳌拜的作用,因此提出要“四大臣”继续辅政数年。此后尽管索尼等人仍屡行陈奏,但康熙只将奏疏“留中不发”。
索尼确实可以牵制鳌拜,有他在,鳌拜再能蹦跶也很难跳到天上去。可惜的是仅仅几个月后,索尼就不幸病逝了,索尼一死,鳌拜更加张狂,他甚至自我提升,以首席辅臣自诩。内弘文院侍读熊赐履遵旨上条奏,指出有人急功近利,“趋目前尺寸之利以便其私,而不知无穷之弊已潜倚暗伏于其中”。鳌拜见疏后像被打到七寸的蛇一样跳起来,大叫着说:“这是在参劾我!”他要求对熊赐履予以治罪,同时让康熙下旨禁止言官上书。康熙立即毫不客气地驳斥道:“他(指熊赐履)自陈国家事,与你何干?”
眼看辅臣机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康熙遂以辅臣多次奏请为由,率辅臣一同去向孝庄请示亲政事宜。
实事求是地说,在辅政期内,包括鳌拜在内的几位辅臣作用还是很大的,没有他们,在幼帝登基的情况下,政局不可能保持基本稳定。孝庄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她既希望康熙能够早日亲政,但又觉得康熙终究还是太小,怕欲速而不达,于是对三位辅臣说:“皇帝尚年幼,如果你们都谢政,把天下事交给皇帝,皇帝恐怕不能独自料理,是否缓一两年再说?”
鳌拜并不肯轻易放弃既得权力,只是康熙亲政已是大势所趋,他无法逆潮流而动罢了,现在发现孝庄对康熙亲政不大放心,就赶紧抓住机会表态:“皇上躬亲万机,臣等仍行佐理。”也就是请求在康熙亲政后,继续保留辅政体制。
一方面是感到康熙年幼,仍需鳌拜等人辅佐,另一方面,鳌拜以往所为,也尚在孝庄可以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