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汉武帝开始大刀阔斧地“外攘夷狄,内修法度”:政治上,他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他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思想文化上,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军事上,他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方的威胁;民族关系或对外交往上,他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打下了基础。他广开仕途,唯才是举,量能授官;他大兴水利,治理黄河,免除水害;他举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他雄视天下,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强大帝国,从此中国人始称“汉人”,古华夏族始称“汉族”,而他也被后人誉为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穷兵黩武,劳民伤财,晚年崇信方士,巫蛊为乱,也有人称其遗患无穷。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正本清源,试图通过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客观反映汉武帝波澜壮阔的一生。
目录
第一章传奇少儿故事多
一、封王胶东
二、金屋藏娇
三、刘荣被废
四、荣升太子
五、继承帝位
第二章少年天子显身手
一、思想抉择
二、尊儒受挫
三、邂逅子夫
四、扩建御苑
五、兴立太学
六、外儒内法
第三章中央集权施铁腕
一、三削相权
二、 建立内朝
三、 打击豪强
四、 推恩削藩
五、选贤用能
六、加强监察
七、严刑峻法
第四章改革军制抓兵权
一、扩充禁军
二、完善官军
三、 扩大兵源
第五章经济天才解危机
一、财政危机
二、改革币制
三、算缗、告缗
四、 盐铁官营
五、均输平准
六、 酒类专卖
七、卖官鬻爵
第六章惠民施德兴水利
一、兴修水利
二、移民屯垦
三、赈恤灾民
四、尊老重孝
五、释奴赦罪
第七章马踏匈奴定北境
一、匈奴崛起
二、和战辩论
三、马邑之谋
四、龙城之战
五、河南之战
六、两出定襄
七、鏖战漠北
八、你来我往
九、战事再起
第八章远征西域定三边
一、两出西域
二、出兵西域
三、征伐大宛
四、平定西羌
五、荡平两越
六、通西南夷
七、剑指朝鲜
第九章倡导汉赋重科技
一、搜集遗书
二、大兴汉赋
三、 设置乐官
四、改历易服
五、 新兴技术
试读
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不仅要有内因的作用,还要有外力的推动。刘彻天资聪颖,加上王美人孕育他时有“梦日入怀”的“贵征”,可以说内因是有了,但还缺少外力。这时,景帝后宫内的三个女人——栗姬、馆陶长公主刘嫖、武帝生母王美人的钩心斗角,助了他一臂之力。
刘彻的生母王美人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姓王名娡,槐里(今陕西兴平东南)人。王娡的父亲名王仲,是一介寒门布衣,但是她的母亲臧儿却是汉初的名门之后。臧儿的祖父是秦汉之际大名鼎鼎的臧荼。陈胜、吴广起义后,臧荼也揭竿而起,在自封为燕王的韩广手下效命。巨鹿之战中,他率燕军参加了对章邯秦军的战斗,之后投到项羽旗下,颇受项羽赏识。秦朝灭亡后,项羽裂地分封,臧荼被封为燕王。在楚汉之争中,他先是拥兵自保,后投降了刘邦。因为在垓下之战派兵帮助刘邦取得了胜利,他又被刘邦封为燕王。然而,臧荼并非安分守己之辈,封王不久便起兵造反,刘邦御驾亲征,臧荼兵败被俘,从此家道中落,他的孙女只能嫁给平民百姓。臧儿嫁给王仲后,生了一子二女,儿子名王信,长女便是王娡,次女王儿姁。
后来王仲病亡,臧儿迫于生计改嫁到长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田氏家中,为田家生了田蚡、田胜两个儿子。王娡长大后,嫁给了长陵人金王孙,生有一女金俗。
王娡和妹妹王儿姁天生丽质,如出水芙蓉。臧儿觉得让如此漂亮的女儿老死民间实在可惜,便去求人给两个女儿算卦。当时占卜这种迷信活动十分流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皆笃而信之,臧儿也不例外。算命先生告诉她“两女当贵”,臧儿喜不自胜,如果两个女儿真能大富大贵,那她又能像儿时那样享受尊荣了。但她仔细一想,小女儿王儿姁尚未许配人家,长女王娡也嫁给了一个普通百姓,而且已为人母,会有什么富贵可言呢?她仔细思量,觉得只有让女儿离开金王孙,另觅新夫,才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臧儿不愧是将门虎女,说做就做,她马上去找金王孙谈判,金王孙当然不同意,臧儿便硬生生地将王娡从金王孙那里夺了回来,然后打扮一番,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托人将王娡送进了汉文帝太子刘启的宫中,以此断绝了金氏的纠缠。
王娡进入太子宫后,凭着聪慧的头脑和得体的举止,很快博得了刘启的宠爱,为他生了三女一男,即长女平阳公主、次女南宫公主、三女隆虑公主、汉武帝刘彻。后来,臧儿的次女王儿姁也入了东宫,受到刘启的宠幸,生了四子,即前面所说的广川惠王刘越、胶
前言/序言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他毕生致力于战争,用实际行动实现了这一霸气宣言,使大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与西方的罗马帝国交相辉映,影响着世界格局。他就是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生于前156年,是汉景帝的第九个儿子。他4岁被封为胶东王,7岁在母亲及姑母馆陶长公主的支持下被立为太子,16岁继位,由此开始了他长达54年的帝王生涯。
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奉行无为而治,到武帝即位时可谓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吏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库充足,为武帝后来施展政治抱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武帝即位后,将“无为”改为“有为”,将“无欲”改为“有欲”,积极推行自己的儒学主张。他任命了一批儒者担任朝中重臣,其中,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同时,他下诏让各级官员向朝廷举荐德才兼备,可以为国分忧、为民谋福的有志之士,并鼓励天下官员学士直接向皇帝上书,只要得到皇帝赏识便可为官,打破了以往统治者选拔官员任人唯亲的局面,也使他身边聚集了一批成就其“千古一帝”美名的人才,如董仲舒、主父偃、徐乐、东方朔、朱买臣等。
但是,此时实际掌握朝政大权的是窦太后,而她信奉黄老之学,这就使朝中渐渐形成了以窦太后为中心的反对势力。武帝因羽翼未丰,只得暂时放弃新政,丞相窦婴和太尉田玢相继被罢黜,关押在狱中的赵绾和王臧也被逼死。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逝世,武帝才彻底摆脱政治上的羁绊,可以一展身手了。他听从董仲舒的建议,下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各地兴办学校,独教儒学,官吏选拔也以儒学为标准,绝对服从皇帝的统治地位。元朔二年(前127年),为巩固中央集权,主父偃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建议实施“推恩令”,得到了武帝的支持。此举彻底解决了多年来诸侯势力恶性发展的局面,堪称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创举,意义非凡。与此同时,武帝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收归朝廷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朝廷牢牢掌握财政大权。
武帝的功绩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文化上,还体现在领土的扩张上。
在武帝以前,西汉的四任皇帝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稳定边境。然而,和亲的举措并没有改变匈奴人贪得无厌的本性,反而使他们有恃无恐,频繁侵犯边境、抢掠杀戮。文帝和景帝时期,匈奴还越过边境,长驱直入来到辽西、河北以及陕西、山西等地,直接威胁都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