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自幼父母双亡,沦为乞丐,后又遁入空门。他走投无路,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一步步走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朱元璋心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一批将才笼络在自己身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文人礼遇有加。在鄱阳湖大水战中,他以少胜多,一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创建了大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改革税制,藏富于民;倡导勤政节约,严惩贪腐;重开科举,恢复汉唐传统,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他仍沿袭了过去宗法式的中央集权制,“家天下”的理念在他脑海中变得根深蒂固,使国家政体从内宫、外朝、军兵、司法全都合乎他个人的意志,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变成了主人与仆从的关系。以保大明江山永固,朱家子孙永享君临天下的最高权力。“用重典治乱世”使他的明主圣君形象荡然无存。本书读者可以全面、深刻地了解一位草根英雄横扫千军的神奇卓越;领略一位野心政治家力挽狂澜的无畏气魄;体验一位开国帝王君临天下的绝世荣耀;感受一位强权君主勤政爱民又杀戮成性的多重性格。
目录
第一章 潜龙在渊多磨难
一、虚幻的“贵人”光环
二、天生叛逆的放牛娃
三、借地葬双亲
四、修行与谋生可以兼得
第二章 初出茅庐见真功
一、投奔红巾军
二、打造自己的好名声
三、喜得贤内助
第三章 群英荟萃展雄心
一、再下淮西
二、得谋士聚英才
三、能进亦可退
四、南取和州
第四章 大举义师伐无道
一、倾力打造仁义之师
二、军权之争
三、孙德崖计败身亡
四、打过长江去
第五章 挥师东进初奏凯
一、经略太平路
二、阳谋与阴谋
三、应天开府
四、与张士诚交恶
第六章千帆竞发克江南
一、西截南堵,蚕食“大周”
二、巧施离间计
三、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四、双管齐下,巩固根据地
第七章招贤纳士得奇谋
一、得谋士,如虎添翼
二、从“避强打弱”到“打强防弱”
三、龙江之战
四、吊民伐罪,纳顺招降
第八章双雄争锋鄱阳湖
一、软硬兼施平叛乱
二、挥泪杀反臣
三、洪都保卫战
四、鄱阳湖生死对决
第九章东征西讨奠国基
一、案征武昌
二、征讨张士诚
三、计除小明王
四、扫平浙东与福建
第十章开基制典兴百业
一、大举北伐
二、大明朝开基
三、解决民生大事
四、建体制,立法典
五、教化以正万民
第十一章肃清残敌赏功勋
一、清扫残余势力
二、大赏开国勋臣
<
试读
饥荒和瘟疫继续在淮河流域横行,地上的草根树皮都被人吃光了,村子里只有人死,没有人埋,跑得动的人早逃荒去了。走投无路的朱元璋送走二哥之后,孑然一身,躲在草棚里哭了整整一宿。
第二天,隔壁的汪妈妈实在听不下去了,便和儿子汪秀成一同去劝慰朱元璋,并提醒他说:“陈二娘讲,她曾在皇觉寺许过愿,要你拜在曾经给你治过病的了空大师门下修行。现在了空大师已经圆寂,但你在高彬师傅那里念过一些佛经,说明这缘分还没有断。如今你无路可走,何不到寺里去剃度为僧,一来替父母还了愿,二来也有个栖身之处。”
朱元璋觉得汪妈妈言之有理,既然这是父母的遗愿,就应该去了愿,于是决定出家为僧。九月十八日,汪妈妈和汤和、徐达等人凑了一点吃的东西,大家一起吃了一顿饱饭,算是给朱元璋过了17岁生日。九月十九日早晨,在汪秀成的陪伴下,朱元璋去了皇觉寺。
皇觉寺始建于宋朝,因金兵与元兵南下,两度遭到破坏。这时这个庙宇是元朝初年由一个叫僧宣的人在废墟上重建的。它坐落在钟离县太平乡东十四五里(今洛栾公路西边的郭寨村),规模并不是很大,但高高的台基上松柏苍郁、青瓦红墙,也算是当地一景。
九月十九日正好是观世音菩萨的出家吉日,以往这个时候,庙里总是香烟缭绕,人头涌动,但今天却十分冷清,不见一个香客,也没人诵唱《大悲咒》。庙门半掩着,朱元璋推门进去,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和尚打听到主持佛性大师的住处。佛性正在侧殿内闭目冥思,朱元璋进来向他说明来意。佛性瞥了朱元璋一眼后说道:“我观施主面带戾气,似乎与佛祖无缘啊!”其实,佛性早就听说朱元璋为人顽劣,剃度他会影响寺里的清净,加上寺庙是靠田产出租获得钱粮,饥馑之年收成不好,而富有的施舍者也很少,多一个人就多一张吃饭的嘴,因此根本不打算收他。
朱元璋一听急了:“师父,我是真心向佛,您就收下我吧!”
“入佛门可不是为了得到一口饭吃。以施主的品行,能守得住佛门的十大戒律吗?”佛性有些不耐烦了,正要强行撵走朱元璋,这时高彬长老走过来,对佛性悄悄耳语了几句。
“该来的总归要来,”佛性又看了朱元璋一眼,嘀咕道,“既然是老主持了空大师结的缘,那就了去吧。”随后,朱元璋被高彬领出去落了发,换上一件枣色的破旧袈裟,又来到法堂前。按照规矩,要由主持加持开“燕顶”,即在头顶上用香烧出香疤(3~12个),用来表示偿清
前言/序言
在中国历代的开国皇帝中,明太祖朱元璋是最典型的草根皇帝,他的身世比卖草鞋的汉高祖刘邦、十六国时期后赵卖身为奴的皇帝石勒还要悲惨。
朱元璋祖上几代都以农业为生,而且身处缴纳重税地区,一年辛劳下来,不仅挣不到钱,还欠下了不少官税。所以,从他曾祖父起,几代人都成了拖欠税款者。为了躲避债务,朱家在淮河流域四处迁徙,居无定所。朱元璋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经历了各种苦难。为了生存,他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但这样的日子也没能过多久,濠州先是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和母亲先后去世,而家里穷得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无奈之下,他只得借地葬亲。之后,走投无路的他出家做了和尚,本以为这是一个可以让他活下去的好去处,结果他刚做小沙弥不久,庙里的粮食也快吃完了,他只得出去化缘(即行乞要饭),好几次差点饿死冻死。这个饱经磨难的少年,对统治者和剥削阶级充满了敌意和仇恨,但却找不到别的出路,他托钵流浪三年后又回到庙里继续诵经念佛。
时值天下群雄并起,天下纷乱,朱元璋儿时的玩伴汤和力邀其加入郭子兴的队伍,这让从小就对王朝更迭、天下易主之事兴趣浓厚的朱元璋心里骚动起来。加入红巾军后,他机智灵活、作战勇敢,很快赢得了郭子兴的赏识。这使他开始憧憬自己的未来,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做个一方之主。但毫无根基的他只能在夹缝中暗生潜长,他借助郭子兴的地方武装力量及众多饱学之士的智慧,一步步壮大着自己。
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斗争形式也越来越复杂,朱元璋一时难以分清敌我及把控斗争方向。郭子兴去世后,他自立门户,性格开始变得酷辣起来。为了踢开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他在斗争方向上,没有像其他义军那样把矛头直接对准元朝统治者,而是采纳谋士们的建议,先弱后强(无论是元朝势力还是起义的地方武装),首先对付张士诚,将张士诚的大部分地盘收入囊中后,再去对付陈友谅。这一期间,各地义军一直在与元军作战,各方都消耗了不少力量。朱元璋则采用“广积粮,缓称王”之策,打着小明王的旗号,迅速扩张自己的势力,先以鄱阳湖水战灭了陈友谅,又发动平江战役铲除了张士诚。这时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做一方之主,于是就把小明王一脚踢开(沉入长江),自立为王。手握天下最大的地方武装力量,朱元璋信心百倍,决定向元朝统治者宣战,而这时的元王朝就像一匹快要累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