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通过立法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准入、评价、激励与退出机制予以明确,有利于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预设法治轨道行稳致远。正是基于这一动因,本书从四个维度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法治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一是研究准入条件、准入程序以及违法准入责任的法治化;二是研究评价原则、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程序以及评价结果运用的法治化;三是研究激励原则、激励措施、激励程序以及不法激励追责的法治化;四是研究退出情形、退出程序、退出配套措施以及退出程序权利保障的法治化,为立法创设高校思政课教师严格的准入机制、科学的评价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可行的退出机制供给理论支持。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研究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法治化
第一节准入机制法治化必要性
一、强化高校履行严把入口关职责
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四、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
第二节准入条件法治化
一、原则上应当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二、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三、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
四、有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
五、有胜任相应思政课程教学的能力
六、须通过国家统一职业资格考试
七、对专家学者及领导的特别规定
第三节准入程序法治化
一、提出书面申请
二、专门主体对申请的审查
三、参加岗前专项培训
四、要经历一个试用过渡期
五、试用过渡期满的评定
六、入职宣誓
第四节不法准入后果法治化
一、不法准入情形
二、不法准入责任追究
三、不法准入归责原则
四、不法准入追责时效
五、对被追责不服的救济
第二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法治化
第一节评价原则法治化
一、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原则
二、政治正确与价值引领并重原则
三、教学与科研评价平衡原则
四、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兼顾原则
五、一票否决原则
第二节评价主体法治化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
二、授课班级学生
三、同行专家
四、第三方机构
五、社会受众
六、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
第三节评价内容法治化
一、政治素质
二、师德师风
三、教育教学业绩
四、科学研究能力
五、社会服务
第四节评价程序法治化
一、成立领导小组
二、确定评价人员
三、事前告知
四、正式评价环节
五、评价结果公示
六、对评价结果不服的救济
第五节评价结果运用法治化
一、运用的基本要求
二、运用的价值取向
三、运用的主要场域
第三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法治化
第一节激励机制法治化正当性
一、保障激励措施能付诸实施
二、对权力进行监督制约
三、有效防范权利滥用
四、克服对激励政策理解和执行不一
五、对公益与私益冲突的平衡
第二节激励原则法治化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公正原则
三、及时原则
四、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原则
五、政治激励与职业发展激励相结合原则
第三节激励措施法治化
一、岗位津贴设立及兑现
二、职务职称评聘政策倾斜
三、支持科学研究
四、加大表彰奖励力度
五、鼓励职业提升
第四节激励程序法治化
一、组建专门机构
二、相关事项告知
三、材料报送
四、实质审查与决定
五、公示
六、兑现
第五节不法激励责任追究法治化
一、不法激励责任
二、不法激励责任追究
三、不法激励归责原则
四、不法激励责任方式
五、不法激励责任追究程序
六、对被追责不服的救济
第四章 高校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法治化
第一节退出机制法治化意义
一、增强退出主体的责任意识
二、确保退出机制顺利运行
三、有效发挥退出机制教育功能
四、保障高校思政课教师正当权益
第二节退出情形法治化
一、在政治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二、师德师风出现严重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
四、教学能力不能满足相应课程教学要求
五、其他不能担任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情形
第三节退出程序法治化
一、程序启动主体提出要求
二、裁决主体对材料的受理
三、裁决主体的调查核实
四、裁决主体作出决定
五、裁决主体的告知
第四节退出保障措施法治化
一、裁决者中立
二、举证责任合理分配
三、退出安置
四、退出补偿
第五节退出程序权利保障法治化
一、有权申请回避
二、有权发表意见
三、有权请求救济
余语
后记
附录调查问卷
一、问卷调查参与人及所在高校的基本情况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准入机制法治化的问卷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法治化的问卷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激励机制法治化的问卷
五、高校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法治化的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