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法学家论坛是中国法学会主办的*高学术论坛。自2006年起,中国法学家论坛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九届。为了吸引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参与论坛,汇聚共识,确保论坛取得*大成效,每届论坛都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奖为部级奖。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于2014年9月在北京举办。本次征文活动以“全面深化改革与法治”为主题,共征集有效论文1391篇。其中,法院系统619篇,高校及科研院所304篇,检察院系统228篇,司法行政系统60篇,公安系统58篇,其他政府部门55篇,律师事务所45篇,几乎涵盖了全部的法制部门、行业和领域。中国法学会严格按照《中国法学会征文评奖办法》,采取了初评、终评+学术不端检测的“2+1”评审程序和全过程信息及时公开,以*大程度地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和公信力。*终确定一等奖论文15篇,二等奖论文30篇,三等奖论文60篇。2014年9月3日,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获奖征文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部分一、二等奖获奖论文进行了会议交流。9月4日,中国法学会会长王乐泉,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等领导同志在第九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上,向获奖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中国法学会编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0届中国法学家论坛获奖论文集)》收入了获得第十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主题征文一、二等奖的**论文,选题价值大、问题意识强、研究方法得当、论证深入充分、建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较好地展示了本次征文活动获奖成果的整体水平。
目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在第十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上的讲话(代序)
国家治理法治化背景下预算法定的困境与出路:以财政收支实质控制为视角
社会治理创新的反思法模式
——以反思环境法为例
关于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的实证研究
——以深度解读广东省内医调委的三种模式为视角
行政约谈法治化研究
合议庭发言顺序的反思与重构
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法治视角下法官履职保障问题研究
——以法官被诉渎职无罪案为样本
论中国共产党的宪法形象及其具体化
司法权和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分离制度设计研究
法治的另一种可能性
本土式演绎:指导性行政案例的运作机制探究
——以司法裁判中法义与民意的衡平为价值取向
技术、平台与信息:论网络空间私权力产生的基础资源
刑事司法进程调控机制的中国问题及比较法反思
审判中心主义与检察工作革新
中国自由贸易区内法律的调整适用
——以《立法法》第13条为中心的研究
劳动者集体行动治理的司法逻辑
——基于2008年—2014年已公开的308件罢工案件判决
中国的制度变迁与法治建设
——目标、阻碍与路径选择
社会权利论
——法治如何促进大众创新创业
基层法治建设的变迁与逻辑
——对一个基层法院的法社会考察
附录 关于表彰第十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奖”论文作者和优秀组织单位的决定
后记
试读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创新和发展》:
这是一种程序违法主张。根据法律适用错误的上诉对原审法院事实认定进行审查的另一种方式是对判决的内在一致性进行审查,尤其是事实认定是否符合逻辑法则,以及法官在评判证据时是否考虑了全部的可能性。如果判决没有考虑其他“明显的”可能性,因而不能给判决一个一致而全面的解释,那么就应当撤销原判。在日本,当事人提出上告(第三审)的理由仅限于违反宪法和判例,但是,上告审一旦发动,在“量刑显著不当”和“给判决带来影响的重大事实认定有错误”等情况下,上告审法院可以依职权撤销原判决。实践中,当事人提出上诉多是为了促使法院发动这种职权,从而实现事实审查的效果。即便在美国,法律审也未能阻止上诉法院对事实认定问题的审查。被告人在上诉中经常提出的一种主张是,支持被告人有罪判决的证据不充分。联邦最高法院对此确立的标准是,“从最有利于控方的角度审查全部证据后,任何理性的事实裁判者是否都会排除合理怀疑地认定犯罪要素的存在。”可见,法律审并不完全排除对原审判决的事实认定进行审查,但这种审查又和初审法院的事实认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即基本不触及证据的“质”的问题,只审查证据的“量”和形式性问题,即证据的充分性和事实认定的内在逻辑性。这是因为上诉审法院并没有审查证据可靠性的条件,不能调取新的证据,只能在原审法院移送的案卷基础上作出判断。
上述国家通过“法律审”审查事实问题的特点对改革中国的死刑复核程序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