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建立适合国情、临床实用的失眠障碍诊疗流程,主要内容包括:与国际接轨的失眠障碍定义、诊断和分类;临床决策方面强调临床评估的重要性;增加了针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群失眠障碍的评估和干预;强电认知行为疗法及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技术在失眠障碍治疗中都得应用价值。本指南成立了涵盖呼吸内科、精神科、神经内科、儿科等临床专业和基础学科的专家组,回顾《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版)发布至今新发表的一系列失眠相关指南、临床实践标准等文献资料,结合前版指南使用经验和当前具体临床应用情况更新本指南。本指南的更新遵循了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方法学,参考“中国制定/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指导原则(2022版)”及“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按照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进行报告。
目录
第一章 方法/ 2
一、 指南更新说明 / 2
二、 指南更新依据 / 3
1.英文指南(2016 年至今) / 3
2.英文共识(2016 年至今) / 4
3.中文指南(2016 年至今) / 4
4.中文共识(2016 年至今) / 4
三、 指南更新的原则和方法 / 5
第二章 指南的内容/ 10
一、 失眠障碍的定义和分类 / 10
1.失眠障碍的定义 / 10
2.失眠障碍的分类 /11
二、 失眠障碍的流行病学 / 13
1.失眠障碍的患病率 / 13
2.失眠的自然病程 / 13
3.危险因素 / 13
三、 失眠障碍的危害 / 14
四、 失眠障碍的病理机制和假说 / 17
1.过度觉醒假说 / 17
2.3P 假说/ 17
3.其他病理生理学假说 / 17
五、 失眠障碍的临床评估、诊断和鉴别诊断 / 19
1.临床评估(专家共识) / 19
2.失眠障碍的诊断和鉴别 / 28
六、 失眠障碍的治疗 / 35
1.适应证 / 35
2.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 35
3.持续性评估 / 36
4.心理治疗 / 36
5.药物治疗 / 43
6.物理治疗 / 53
7.中医治疗 / 60
8.综合治疗 / 64
七、 成年人的特殊人群 / 65
1.女性的失眠 / 65
2.老年人的失眠 / 69
八、 儿童/ 青少年的失眠 / 72
1.定义、诊断和分类 / 72
2.流行病学 / 73
3.病理机制和假说 / 73
4.临床评估和鉴别诊断 / 74
5.鉴别诊断 / 75
6.干预策略 / 75
参考文献/ 80
附录/ 106
附录1 AMSTAR 2 评价工具 / 106
附录2 心理治疗的操作方法 / 107
附录3 睡眠评估量表 /116
前言/序言
睡眠是人类健康的基石,直接关系到身体修复、能量保存、免疫功能、学习记忆巩固、代谢废物清除和生长发育等关键生理过程。优质睡眠对身体恢复、情绪调节及整体健康至关重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和工作压力的加剧,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普遍化,失眠障碍发病率不断上升,呈现普遍化和年轻化趋势。长期失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与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紊乱、慢性疼痛、免疫力下降、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密切相关,已逐渐成为全球性健康挑战。
随着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的更新和诊疗技术的进步,失眠障碍的治疗方案逐渐实现了精准化和个体化。在我国,睡眠医学领域快速发展,睡眠中心数量已超过3 000 家,专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失眠障碍的规范化诊疗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失眠障碍的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诊断标准的本土化与国际接轨、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和多样性、以及随访管理的系统化和长效化等方面。
为应对这些挑战,中国睡眠研究会于2016 年发布了《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第1 版),并获得业界广泛认可,推动了我国睡眠医学事业的发展。随着医疗实践的进步和国内外睡眠研究的不断深化,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国内顶尖睡眠医学专家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和修订。此次修订获得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1.系统整合2016 年以来国内外最新的睡眠医学指南和专家共识。
2.优化失眠障碍的定义与分类体系。
3.补充最新的病理机制研究成果。
4.强化临床评估、诊断标准化及可操作性。
5.完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和中医治疗等综合治疗策略。
6.针对特殊人群(如女性、老年人、儿童/ 青少年等)增补个性化治疗方案。此次修订的《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 版)旨在应对社会对睡眠健康日益增长的需求,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全面、实用的工具,帮助准确识别和有效治疗失眠障碍。指南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失眠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特征及病理机制,为临床诊治提供了理论框架。在诊断标准和评估工具方面,指南通过梳理现有文献和专家共识,明确了失眠的诊断标准,帮助医师精准判断复杂病例。
本指南秉持循证医学理念,参照国际标准,充分考虑本土特点。每项建议标注证据级别和推荐强度,便于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参考。同时,附录中详细列出了心理治疗的操作方法和常用评估量表,提升临床实用性。指南特别强调多学科联合治疗的重要性,特别是对特殊人群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旨在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中国失眠障碍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 版)的发布,不仅是睡眠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也是提升全社会睡眠健康水平的关键举措。我们相信,通过广泛应用这一指南,能够推动失眠障碍的有效诊治,促进我国睡眠医学的发展,并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做出积极贡献。指南编写组将继续跟踪该领域的前沿进展,适时更新和完善指南内容。
黄志力
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复旦大学教授
Sleep Research、《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主编
2024 年11 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