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婚姻与收养登记实务》是为适应拓宽专业面、优化整体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形势,特别是婚姻与收养登记的现实要求,面向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而编写的一本教材。
《婚姻与收养登记实务》分为4编,共10章。第1编为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包括中华民族的演进及婚姻家庭制度的起源、中国传统婚嫁条件及仪程、中国传统家庭制度、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其他婚姻家庭习俗等内容。第2编为现代婚姻家庭常识,包括爱情、婚姻与家庭关系,婚姻权与继承,婚姻家庭咨询等内容。第3编为婚姻登记实务,包括婚姻登记基础、婚姻登记的内容及程序、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等。第4编为收养登记工作,内容包括传统收养制度和收养登记等。
《婚姻与收养登记实务》既可作为民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作为民政系统婚姻登记工作人员的工具书和业务培训教材,还可作为读者了解婚姻与收养登记知识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编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
第1章 中华民族的演进及婚姻家庭制度的起源
第1节 中华民族的演进
第2节 中华民族的迁徙发展
第3节 伏羲与女娲——中国婚嫁家庭制度的起源
第2章 中国传统婚嫁条件及仪程
第1节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2节 门当户对郎才女貌
第3节 结婚仪程
第3章 中国传统家庭制度
第1节 家与家庭
第2节 中国传统家庭关系
第4章 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其他婚姻家庭习俗
第1节 中国传统离婚制度
第2节 中国传统婚姻家庭的其他习俗
第2编 现代婚姻家庭常识
第1章 爱情、婚姻与家庭关系
第1节 爱情与婚姻
第2节 婚姻家庭关系
第2章 婚姻权与继承
第1节 婚姻权与婚姻主体
第2节 婚姻权的内容与行使
第3节 继承
第3章 婚姻家庭咨询
第1节 婚前咨询与辅导
第2节 婚姻调适辅导
第3节 其他家庭成员关系调适的咨询与辅导
第4节 离婚咨询与辅导
第5节 再婚咨询与辅导
第3编 婚姻登记实务
第1章 婚姻登记基础
第1节 婚姻登记
第2节 婚姻登记制度的建立
第3节 国籍常识
第4节 婚姻登记机关与婚姻登记员
第2章 婚姻登记的内容及程序
第1节 结婚登记
第2节 离婚登记及诉讼离婚
第3节 可撤销婚姻与无效婚姻
第4节 婚姻登记程序
第3章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
第1节 婚姻登记档案基础
第2节 婚姻登记档案管理
第4编 收养登记工作
第1章 传统收养制度
第1节 传统收养常识
第2节 传统收养的主要种类与条件
第2章 收养登记
第1节 收养常识
第2节 收养登记
第3节 解除收养登记
第4节 收养登记程序
第5节 收养登记档案和证件管理
参考文献
试读
《婚姻与收养登记实务》:
一、家庭的本质
家庭的本质是什么?家庭从本质上讲是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从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种社会生活的团体和组织。家庭的性质是由社会的生产方式性质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与其相适应的家庭。因此,我们可以把家庭理解为是一种社会组织,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
家庭的性质还可以从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中表现出来,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社会属性。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家庭自古以来的生儿育女的自然属性更加退居次要地位,甚至出现可能消亡的趋势。
二、家庭的特征
‘
家庭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以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因此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家庭是一种最普遍的社会生活组织。从古至今,世界各国各地都存在着不同形式、不同性质的家庭,并且家庭都是社会生活的基层组织。
(2)家庭是一个人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社会组织。人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人与其他任何社会组织的关系,都不会这样长久。
(3)家庭可以满足个人多方面的需要。生理的、心理的、精神的各种需要,都可以在家庭里面得到满足。这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具备的。
(4)家庭是一个最亲密的社会团体。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情同骨肉,不可分离,这是任何其他社会关系无法比拟的。
(5)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持久且稳定。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忠心,要比对其他社会组织的责任心和忠心更加强烈和自觉。
(6)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和履行家庭义务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且这种互动和义务的履行受道德的制约胜于法律,所以一般表现为自觉的行动,无须监督。
(7)家庭是一个世代更替的社会组织。每一个家庭的存在都是暂时的,最长不过几十年,然后就被下一代家庭所代替。
三、家庭的功能
家庭功能亦称家庭职能,是指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其内容受社会性质的制约,不同的社会形态产生不同的家庭职能,有些职能是共同的,是任何社会都具有的,有些职能则是派生的。中国的家庭功能基本上分为生产功能、消费功能、教育功能、满足精神需要的功能、扶养和赡养功能等。
(一)生产功能
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财产归家庭所有,因此家庭也是生产单位,家庭既生产供自己家庭成员消费的生活资料,同时还生产与别的家庭交换的产品,家庭的生产功能表现尤其明显。在现代社会的生产社会化背景之下,家庭的生产功能大大弱化,有些功能甚至消失。但是从总体上看,无论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法律规定上,家庭的生产功能并没有完全取消,如一些家庭经营的商店、餐馆、作坊、小农场等,这些家庭仍然是一个生产单位。即使在转型期的我国社会家庭功能普遍外移的情况下,家庭的生产功能也并没有完全消亡,城乡大量独立经营的个体劳动者家庭仍然可以说是一个生产单位。
(二)消费功能
消费功能是指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通过吃饭穿衣、文化娱乐等活动,对资料和服务进行消费。家庭消费的作用使家庭成员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生产出了人的体力和智力,并为社会生产出了劳动力。
(三)教育功能
家庭一直是人的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场所。现代社会的教育任务虽然主要由学校承担,但家庭仍然是教育下一代的重要阵地。因为首先人的社会化最初的阶段,就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其次,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进行教育,可以使儿童、青少年教育更加有效。最后,家庭的教育功能也是法律规定的家庭义务之一,我国《婚姻法》明确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
(四)满足精神需要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文化娱乐设施已经社会化,但这并不能代替家庭作为个人的休息和娱乐场所的功能。在竞争激烈、矛盾冲突尖锐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把家庭作为恢复体力、调节情绪、舒缓压力、放松心情的港湾,视其为精神的家园。家庭满足精神需要的功能是很明显的。
另外,家庭还有抚育、赡养功能以及满足性生活的功能。
四、家庭的类型
社会学把家庭视为人的初级群体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研究家庭在总体中的结构和功能。基于此,可从家庭结构和规模的角度把家庭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核心家庭、扩展家庭、联合家庭和特殊形式家庭。
(一)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家庭只有一个核心,即夫妻关系。凡是由一对夫妻及未成年的或未婚的子女组成的家庭,都是核心家庭。这种家庭只有一对配偶,一代人或两代人。家庭中只有夫妻关系和父母子女关系,结构简单,规模不大。一切权力集中在夫妻手中,没有其他成员能够与之抗衡。
(二)扩展家庭
扩展家庭又称为亲族家庭。扩展家庭是在核心家庭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直系双偶家庭,或鳏夫或寡妇
前言/序言
《婚姻与收养登记实务》是为适应拓宽专业面、优化整体教学体系的教学改革形势,满足婚姻与收养登记的现实要求,面向应用型高职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本教材。本书是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果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婚姻与收养登记法律法规及相关理论和实际操作,按照“理论够用,重在应用”的原则,为高职民政管理专业必修课程编写的。本书在归纳整理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知识的基础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登记条例》《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婚姻登记档案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中国公民收养子女登记办法》《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子女登记办法》《收养登记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为依据编写,与婚姻与收养登记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各章由学习目标、导入案例、引言、正文、小资料及思考题六个部分构成,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本书既可作为民政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教材,也可作为民政系统婚姻登记工作人员的工具书和业务培训教材,还可作为广大读者了解婚姻与收养登记知识的参考书。
本书分为4编,共10章。第1编为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阐述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基本知识,主要包括中华民族的演进及婚姻家庭制度的起源、中国传统婚嫁条件及仪程、中国传统家庭制度、中国传统离婚制度及其他婚姻家庭习俗等内容。第2编为现代婚姻家庭常识,包括爱情、婚姻与家庭关系,婚姻权与继承、婚姻家庭咨询等内容。第3编为婚姻登记实务,包括婚姻登记基础、婚姻登记的内容及程序、婚姻登记档案管理等。第4编为收养登记工作,内容包括传统收养制度和收养登记等。4编内容,从传统婚姻家庭制度,到现代婚姻家庭常识,再到婚姻登记实务和收养登记工作。从古到今,古今结合;从婚姻到收养,婚姻与收养密切联系;从基本知识到具体实务,知识与实务完美融合。本书立足于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在阐述中国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现代婚姻家庭常识后,重点介绍婚姻登记和收养登记,突出操作实务特色,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婚姻与收养登记知识与实务操作体系。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蒋新红(第1编第1、2、3、4章,第2编第1章,第3编第1、2、3章)、何静(第2编第2章第1、2节),重庆慈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张帆(第4编第1、2章)、欧长君(第2编第3章)、程序(第2编第2章第3节),全书由蒋新红担任主编并统稿。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许多相关文献和资料,在此对有关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重庆市婚姻收养登记管理中心周思颖主任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天津大学出版社赵宏志老师的大力支持,感谢重庆慈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重庆市江津区婚姻登记处在操作实务方面提供的方便。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