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自我与本我》完整收录了弗洛伊德后期的三篇成熟作品:《超yue唯乐原则》《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自我与本我》,简练地表达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要点和学说精髓,被公认对人的心理及其活动做出了新颖的、革命性的描述。
《超yue唯乐原则》修正了弗洛伊德早期的本能学说,提出人存在着死与生的本能。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深入论述了关于“群体的本质就在于它自身存在的力比多联系”的理论。
《自我与本我》谈及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阐述了自我从本我、超我从自我分化的过程。
目录
超yue唯乐原则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勒庞对群体心理的表述
第三章 其他人对群体心理生活的论述
第四章 暗示与力比多
第五章 两种人为构建的群体:教会和军队
第六章 其他问题和研究思路
第七章 认同作用
第八章 爱与催眠
第九章 群居本能
第十章 群体和原始部落
第十一章 自我的等级区分
第十二章 附录
自我与本我
前言
第一章 意识与无意识
第二章 自我与本我
第三章 自我与超我(自我理想)
第四章 两种本能
第五章 自我的依赖关系
附录A —— 描述性无意识和动力无意识
附录B —— 性欲的大储藏库
试读
超yue唯乐原则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我们坚信,心理事件所带来的心理过程是由唯乐原则自动调节的。应当说,这些心理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是由某种不愉快的紧张状态所引起的。这些心理事件zui终要克服这种紧张,从而达到避免不快乐或是产生快乐的结果。我们的研究主题是心理过程,在研究时我们把上述的过程也包含在考虑范围中,因此把一个“经济的”观点放进研究中来。如果在描述心理过程时,我们除了估计到“局部解剖学”和“动力学”的因素以外,还尽可能去估计这种“经济的”因素影响,那么我认为,我们所能提出的将是迄今为止zui为完整的描述,可以赋予它专门的术语“元心理学” 。
我们关心的不是这个关于唯乐原则的设想与历史上某个已被接受的哲学体系相差几何,或者吸收了多少它的观点。我们是通过对自己研究领域中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描述和解释,因而获得这些假设。优先性和原创性并不是精神分析研究要树立的目标,但构成唯乐原则假设的基础所依据的印象是如此精准无误,我们无法视而不见。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感谢那些哲学理论以及心理学理论,正是它们把强烈影响我们快乐与不快乐感受的意义告诉了我们。然而非常遗憾,在这方面我们没有得到具有实际意义的收获。这是心理学方面zui为模糊、zui难理解的地带。既然我们非得要研究它,那依我看,zui不僵化的假设就是zui适合的假设。我们已经决定把快乐和不快乐与存在于心里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兴奋量联系在一起思考 ,不快乐与兴奋量的增加一致,快乐与兴奋量的减少一致。这种关联的建立,并不意味着快乐和不快乐的强烈程度与兴奋量的增减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关系。根据心理生理学的知识,我们不能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决定这种感情的因素可能是一个特定时期内兴奋量的增减数量。实验在这里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没有确定的观察事实作为引导的情况下,让我们这些分析学家来探讨更进一步的问题,是不理智的。
我们看到的一个事实,就是费希纳(G.T.Fechner)这位具有深刻洞察力的研究者在关于快乐与不快乐的问题上提出的观点,均与精神分析研究迫使我们相信的观点不谋而合,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注意。费希纳在他的一本短篇论著《关于有机体的产生史和发展史的几点想法》(1873年,第11部分,附录第94)中说:“ 只要意识的冲动始终同快乐和不快乐发生联系,那么我们就可以认为,快乐和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