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为了进一步促进体系对产业发展基础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总结,强化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和效能,组织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大麦青稞、高粱、谷子糜子、燕麦荞麦、食用豆、马铃薯、甘薯、木薯、油菜、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棉花、麻类、甘蔗、甜菜、蚕桑、茶叶、食用菌、大宗蔬菜、西甜瓜、柑橘、苹果、梨、葡萄、桃、香蕉、荔枝龙眼、天然橡胶、牧草、生猪、奶牛、肉牛牦牛、肉羊、绒毛用羊、蛋鸡、肉鸡、水禽、兔、蜂、大宗淡水鱼、虾、贝类、罗非鱼、鲆鲽类 50 个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牵头编写了《中国农业产业技术发展报告——2018》。
目录
2018年度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水稻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水稻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水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水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玉米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玉米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玉米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玉米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玉米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小麦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小麦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小麦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小麦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小麦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大豆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大豆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大豆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大豆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大豆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大麦青稞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大麦青稞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大麦青稞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大麦青稞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大麦青稞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谷子高粱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谷子高粱糜子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谷子高粱糜子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谷子高粱糜子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谷子高粱糜子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燕麦荞麦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燕麦荞麦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燕麦荞麦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燕麦荞麦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燕麦荞麦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食用豆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食用豆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食用豆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食用豆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食用豆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马铃薯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马铃薯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马铃薯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马铃薯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马铃薯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甘薯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甘薯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甘薯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甘薯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甘薯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木薯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木薯辣木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木薯辣木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木薯辣木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木薯辣木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油菜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油菜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油菜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油菜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油菜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花生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花生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花生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花生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花生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特色油料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特色油料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特色油料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特色油料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特色油料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棉花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棉花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棉花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棉花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棉花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麻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麻类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麻类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麻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麻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糖料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糖料及食糖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糖料及食糖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糖料及食糖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糖料及食糖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蚕桑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蚕桑茧丝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蚕桑茧丝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蚕桑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蚕桑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茶叶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
一、国际茶叶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茶叶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茶叶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茶叶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食用菌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食用菌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食用菌生产与贸易概况()
三、国际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四、国内食用菌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2018年度中药材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一、国际中药材生产与贸易概况()
二、国内中药材生产与贸易概
试读
2018年度水稻产业技术发展报告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
一、国际水稻生产与贸易概况
(一)生产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作物前景与粮食形势》报告,2018年全球稻谷产量达到733亿吨左右,比2017增产1 000万吨,增幅13%,再创历史新高。主要原因是亚洲主产国印度、巴基斯坦、泰国、越南等水稻生长期间气候条件总体有利,普遍呈增产态势;部分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水稻生产形势也较好,马达加斯加受强降雨影响产量下降。
(二)贸易
2018年世界大米进口总量达到4 526万吨,比2017年减少212万吨,减幅45%;出口总量4 811万吨,比2017年增加78万吨,增幅16%。在主要出口国家中,印度出口1 250万吨,比2017年增加30万吨;泰国出口1 030万吨,减少40万吨;越南出口700万吨,增加30万吨;巴基斯坦出口425万吨,减少5万吨。预计2018年世界大米库存量达到16 325万吨,比2017年增加157万吨,增幅10%;库存消费比为333%,比2017年提高06个百分点。
(三)市场
2018年国际大米市场大幅波动,价格先涨后跌。以泰国含碎25%大米FOB价格为例,2018年全年均价为每吨4116美元,比2017年均价上涨295美元,涨幅为77%。分月具体走势,市场价格先是快速上涨至4月的每吨443美元,随后快速下跌,至7月跌至每吨387美元,比4月大跌126%;8月开始,大米价格持续小幅震荡,12月每吨390美元,比2017年同期下跌70美元,跌幅为18%。
二、国内水稻生产与贸易概况
(一)生产
2018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45 2835万亩,比2017年减少8373万亩,减幅18%,其中早稻面积减少525万亩,减幅68%;亩产4685千克,提高74千克,创历史新高;总产21 2130万吨,减产546万吨,其中早稻产量2 859万吨,比2017年减产128万吨;中晚稻产量18 354万吨,增产734万吨。水稻面积减少,主要是东北地区压减寒地低产区粳稻面积,长江流域压减双季稻产区早籼稻面积,以及部分地区休耕轮作、生态治理面积增加。
(二)贸易
2018年,国内外大米价差缩小,大米进口动力下降,进口急剧增加的势头有所放缓,但仍保持在300万吨以上的较高水平;国内稻谷“去库存”进程加快,大米出口量增加较多。据国家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进口大米3077万吨,同比减少949万吨,减幅236%,进口国家仍集中在越南、泰国和巴基斯坦;出口大米2089万吨,同比增加892万吨,增幅746%,主要是出口科特迪瓦、莫桑比克等非洲国家的数量增加。
(三)市场
2018年国内稻米市场走势仍然持续低迷、价格逐步走低。据监测,截至12月,早籼稻、晚籼稻、粳稻收购价格分别为每吨2 4553元、2 6258元和2 9794元,分别比1月下降1715元、1249元和375元,减幅分别为65%、45%和12%;与2017年同期相比,早籼稻、晚籼稻和粳稻价格分别下跌69%、44%和04%。
三、国际水稻产业技术研发进展
(一)遗传改良
美国加州大学Sundaresan团队研究发现水稻中转录因子AP2家族的BABYBOOM1(BBM1)是在精子细胞中特异表达,在合子胚胎起始中起关键作用。如果在卵细胞中异位表达BBM1可以诱导水稻产生孤雌生殖,并利用有丝分裂替代减数分裂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实现水稻种子无性繁殖,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法国Oliver Panaud研究团队通过开发和使用名为TRACKPOSON的新工具,从全球3 000份水稻核心种质重测序项目发布的大数据集中鉴定到了32种不同家族的逆转录转座子的超过50 000个TIPs,描绘了亚洲稻逆转录转座的全景图。该研究突出了转座子在驱动基因组演化和增加遗传多样性方面的重要意义。德国马普发育生物研究所等单位通过分析韧皮部伴胞转录组和表观基因组,证实了韧皮部伴胞中存在整合了发育和生理过程的复杂基因调控网络,鉴定了一个新的开花调控蛋白MRF1,研究结果发表在THE PLANT CELL。水稻稻瘟病和水稻白叶枯病是危害水稻产量和安全的两大病害,日本Masaki Mori团队在前期研究鉴定出RLCK基因-BSR1的基础上,揭示了BSR1调控水稻抗病能力的机制,表明BSR1中的Tyr-63是其发挥抗病能力所必需的,研究结果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中国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正式获得美国FDA的食用许可。
(二)栽培与施肥
美国、澳大利亚水稻种植采用机械直播技术,主要特点是计算机与激光技术结合的大型平地机高质量完成整地平地作业;机械化、智能化精控播量与播深,播种质量高;采用机械化、智能化的水、肥、药管理,实现精准灌溉、施肥与打药;水稻与大豆轮作补足土壤肥力等。国外较成熟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有湿润灌溉、干湿交替灌溉和水稻旱作孔栽法。保护性耕作措施包括残茬覆盖,即在农田表面覆盖一层作物残茬,形成地表、阳光、降水、气流相互作用的缓冲带,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调节土壤温度、提高土壤肥力和控制土
前言/序言
前言
收集、整理、分析产业及技术发展动态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为社会发布技术成果信息和技术需求信息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进一步促进体系对产业发展基础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总结,强化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和效能,2018年,我们组织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大麦青稞、谷子高粱、燕麦荞麦、食用豆、马铃薯、甘薯、木薯、油菜、花生、特色油料、棉花、麻类、糖料、蚕桑、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绿肥、大宗蔬菜、特色蔬菜、西甜瓜、柑橘、苹果、梨、葡萄、桃、香蕉、荔枝龙眼、天然橡胶、牧草、生猪、奶牛、肉牛牦牛、肉羊、绒毛用羊、蛋鸡、肉鸡、水禽、兔、蜂、大宗淡水鱼、虾蟹、贝类、特色淡水鱼、海水鱼、藻类50个体系的首席科学家牵头编写了《中国农业产业技术发展报告2018》,供各级农业及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教学单位、推广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参考和借鉴。由于水平所限,书中如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