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在简述农药作用于靶标后导致的生理生化功能变化、农药化学结构类型及其特点等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农药品种的作用机制或作用靶标分类,详细介绍了各农药品种的作用特点、防治对象和使用技术,重点注明了大部分有效成分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间隔期、每季多使用次数和残留限量。
本书适合具有一定农药学基础和较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农药企业产品开发人员、农药经销商、新型种植者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使用,也可供植保、农学、园艺、林学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一章农药使用基础知识 / 001
一、农药的定义001
二、农药的分类001
三、农药的毒性002
四、农药的剂型003
五、农药的作用方式005
六、农药的混用原则007
七、农药的施用方法008
第二章杀虫剂 / 011
一、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011
1.敌百虫011
2.敌敌畏012
3.马拉硫磷013
4.辛硫磷015
5.毒死蜱016
6.甲基毒死蜱018
7.杀螟硫磷019
8.丙溴磷020
9.乐果021
10.三唑磷022
11.喹硫磷023
12.稻丰散024
13.哒嗪硫磷025
14.二嗪磷026
15.甲拌磷027
16.乙酰甲胺磷027
17.水胺硫磷029
18.甲基异柳磷030
19.噻唑膦031
20.克百威031
21.灭多威032
22.异丙威033
23.甲萘威034
24.残杀威035
25.混灭威035
26.抗蚜威036
27.速灭威037
28.仲丁威037
29.硫双威038
30.丙硫克百威039
31.丁硫百威040
二、钠离子通道调控剂041
32.氯菊酯041
33.氯氰菊酯042
34.顺式氯氰菊酯043
35.溴氰菊酯044
36.甲氰菊酯046
37.氯氟氰菊酯048
38.高效氯氟氰菊酯048
39.氰戊菊酯049
40.顺式氰戊菊酯050
41.氟氯氰菊酯052
42.高效氟氯氰菊酯052
43.联苯菊酯054
44.醚菊酯055
45.七氟菊酯056
46.炔咪菊酯057
47.氟氯苯菊酯058
48.苯醚菊酯058
49.氟胺氰菊酯059
三、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剂060
50.吡虫啉060
51.啶虫脒061
52.噻虫嗪062
53.噻虫啉063
54.噻虫胺064
55.氯噻啉064
56.烯啶虫胺065
57.哌虫啶066
58.呋虫胺066
四、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变构调节剂067
59.多杀霉素068
60.乙基多杀菌素069
五、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通道阻断剂070
61.杀虫双070
62.杀虫单071
63.杀螟丹072
64.杀虫环072
六、鱼尼丁受体调节剂073
65.氟苯虫酰胺073
66.氯虫苯甲酰胺074
67.溴氰虫酰胺075
七、γ-氨基丁酸门控氯离子通道拮抗剂076
68.氯丹077
69.硫丹077
70.氟虫腈078
71.乙虫腈079
72.丁虫腈080
八、蜕皮激素受体激动剂080
73.抑食肼081
74.虫酰肼081
75.甲氧虫酰肼082
九、几丁质合成抑制剂083
76.除虫脲083
77.灭幼脲084
78.氟啶脲085
79.杀铃脲086
80.氟虫脲087
81.氟铃脲088
82.虱螨脲089
83.噻嗪酮090
十、氯离子通道激动剂090
84.阿维菌素091
十一、电压依赖性钠通道阻断剂092
85.茚虫威093
86.氰氟虫腙094
十二、通过干扰质子梯度影响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095
87.虫螨腈095
88.氟虫胺096
89.唑虫酰胺097
十三、选择性同翅目害虫取食阻滞剂097
90.吡蚜酮097
91.氟啶虫酰胺098
十四、作用机制未知的杀虫剂099
92.三氟甲吡醚099
93.氟啶虫胺腈099
第三章杀螨剂 / 101
一、螨虫生长抑制剂101
94.噻螨酮101
95.乙螨唑102
96.四螨嗪103
二、线粒体三磷酸腺苷合成酶抑制剂103
97.三氯杀螨砜104
98.炔螨特104
99.苯丁锡105
100.三唑锡106
101.丁醚脲107
三、线粒体电子传递链复合体抑制剂108
102.喹螨醚108
103.唑螨酯109
104.哒螨灵110
四、未知作用机制的杀螨剂111
105.联苯肼酯111
106.螺螨酯111
107.溴螨酯112
第四章杀菌剂 / 113
一、核酸合成抑制剂113
108.苯霜灵113
109.甲霜灵114
110.精甲霜灵115
111.精苯霜灵116
112.乙嘧酚116
113.乙嘧酚磺酸酯117
114.霜灵118
二、细胞有丝分裂抑制剂119
115.多菌灵119
116.苯菌灵120
117.噻菌灵121
118.甲基硫菌灵122
119.乙霉威123
120.苯酰菌胺124
121.噻唑菌胺124
122.戊菌隆125
123.氰烯菌酯125
124.氟吡菌胺126
三、呼吸作用抑制剂126
125.氟嘧菌酯127
126.嘧菌酯128
127.醚菌酯129
128.肟菌酯130
129.吡唑醚菌酯131
130.唑菌酯132
131.啶氧菌酯132
132.丁香菌酯133
133.苯氧菌胺134
134.肟醚菌胺134
135.烯肟菌酯135
136
前言/序言
农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干扰病原菌、害虫、杂草等有害生物体内靶标的生理功能。这里的靶标是指酶、受体、通道、生物膜等。农药有效成分与靶标结合或相互作用,对有害生物造成伤害或使其失去竞争能力。不同化学结构类型的农药往往作用于同一靶标:如有机磷酸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作用于害虫的乙酰胆碱酯酶;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嘧啶水杨酸类、三唑并嘧啶类和磺酰氨基羰基三唑啉酮类除草剂均作用于乙酰乳酸合成酶。靶标结构的改变是有害生物对农药产生抗药性的重要途径,这称作靶标抗药性。作用于同一靶标的不同化学结构类型的农药,往往具有交互抗药性。因此,将农药按照作用靶标分类,对在使用过程中合理选择农药品种、高效复配混合和延缓或克服抗药性意义重大。
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农药使用基础知识,重点讲述农药使用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农药分类、毒性、剂型、作用方式、混用原则和施用方法等,是实现农药科学使用的最基础知识。第二章至第七章,分别介绍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各类农药均按照作用机制或作用靶标进行了分类,概要介绍了农药作用于靶标后导致的生理生化功能变化、化学结构类型及该类农药的通性。农药品种均以中文通用名称作标题,除介绍英文名称、其他名称、化学结构式和主要制剂外,紧紧围绕科学使用详细归纳总结了各农药品种的作用特点、防治对象、使用技术和注意事项。使用技术中大部分注明了农药有效成分在不同作物上的安全间隔期、每季最多使用次数和最高残留限量。
本书适合具有一定农药学基础和较丰富生产实践经验的农药企业产品开发人员、农药经销商、新型种植者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等使用,也可供植保、农学、园艺、林学等专业的师生参考。因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栽培模式、气候条件、用药习惯各异,书中所列农药品种,应首先在当地进行田间试验,之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
本书由沈阳农业大学农药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研究生导师纪明山教授,组织部分教师及研究生共同编写。由于学识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不吝指正。
纪明山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