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着力通过对农村留守和非留守
儿童的比较,考察抗逆力和社会资本对这两个群体身心健康和教育获得的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从问题视角向优势视角的转变,关注“保护性因素”,整合抗逆力模型和社会资本模型,建构了一个理解受留守经历影响的农村儿童的解释框架。本书通过探讨抗逆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教育获得的影响,考察了社会资本影响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发展的作用机制,旨在推动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研究、社会资本研究的发展。
目录
第一章调查背景与方法 001
第一节调查背景001
第二节调查目的002
第三节调查内容003
第四节调查方法003
第五节调查实施004
第二章国内留守儿童研究回顾: 议题、趋势与述评(2004—2017)007
第一节群体意象与边界厘清007
……
前言/序言
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人口迁移使城乡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个体迁移”与“家庭迁移”并存所衍生的群体性亲子分离,也彻底改变了农村家庭子女们的人生轨迹。本书的研究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是“认清现实”。农村儿童是否因为留守状态而遭遇现时与未来的不利境遇,是国内留守儿童研究二十余年来始终试图给出确定判断的问题。然而,由于样本状况、研究方法、价值倾向等方面的差异,当前部分经验研究对这一问题持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观点,而且由于缺乏准确、恰当的参照群体,多数研究并没有将儿童个人品质、家庭内生资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农村社会环境、学校教育资源产生的影响区分开来。种种结论和观点的不一致表明,留守经历和留守家庭结构是否真正给农村儿童带来了身心健康和个人发展的负面影响,仍需要做更加深入和细致的实证研究。
第二是“找到出路”。已有的研究过分聚焦问题,缺乏对儿童的优势、资源和力量的认识。近期国内外针对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倾向于采取优势视角去分析问题,即更多地关注保护因素而不是风险因素,以此来探索如何激发处于不利社会环境下的青少年的潜能。在此种范式指导下,我们在对实证研究切入点的选择上,从个体层面而言,儿童的抗逆力是国际研究的最新热点,它旨在探索信念、意义、希望如何作用于儿童应付不利处境;在社会层面,社会资本是一个比较好的、具有整合意义的概念。从聚焦问题到抗逆力和社会资本的转换,可以重新认识留守儿童,从而发现新的政策、服务和实践的启示。
因此,本书旨在较为全面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着力通过对农村留守和非留守儿童的比较,考察抗逆力和社会资本对这两个群体身心健康和教育获得的作用机制及其差异,以此回答当前的留守儿童是否处于不利境遇,这种不利境遇的家庭与社会来源,以及儿童自身、家庭、社会该如何改善这一状况等一系列关键问题。
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资本、抗逆力、身心健康和教育获得,本书采用大规模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云南 6 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14 县(市、区)2000 余份问卷,积累了较多的、
全国性的第一手数据。主要研究发现包括: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结构性资源少于非留守儿童;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抗逆力方面并无显著差异;农村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身心健康方面没有较为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