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过去的30多年,华为从未一帆风顺。在西方,政客和媒体从未停止过对华为的猜忌和攻击,比如华为拥有军方背景、国家背景等,有竞争对手甚至公然“妖魔化”华为。而今,面对美国的层层技术封锁和贸易施压,处于暴风眼的华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倒下的商业巨头? 华为要把旗帜插在全球,自然任正非和华为需要不断向世界证明“身份”,是什么支撑着华为强大的思想力量和意志力?
华为是一个充满思想力的企业。正如任正非所言:“是什么使华为快速发展呢?是一种哲学思维,它根植于广大骨干心中。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奋斗者为根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文化。这并不是什么背景,更不是什么上帝。”在这个一贯秉持的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华为又进一步形成了“开放、妥协、灰度”的管理哲学并不断地丰富和系统化。
任正非,这位七十多岁的商业思想家,率领着十多位企业战略家,几千位中高层管理者,十多万以青年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知识型劳动大军,继续孤独而又果敢地行走在全球五大洲的各个角落。
精彩书评
约翰·奎尔奇 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教授
即使在中国*成功、*国际化的企业中,华为也是一个佼佼者。这部作品提供了对华为的独到见解,能够让西方读者真正了解华为,了解它的管理哲学和文化,以及任正非的独特领导方式。
欧伟博 前北电网络首席执行官
这本书很好地讲述了华为故事:员工持股,谦逊的创始人和领袖,与众不同的哲学。在变幻莫测的世界里,这种哲学有助于我们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对于很多MBA学生来说,本书是讲述真正战略的**教材。
佩德罗·雷诺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成为基金创业学教席教授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调査研究,它分析并客观描述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真实情境和一位非凡的企业家。这部无价之作能让我们理解,在这个纷繁世界里,何谓企业家精神。
杨贤 新加坡国立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华为定义了21世纪现代组织应有的特质并展现了伟大的领导力。这本“必读书”能帮助我们全面认识这家现代模范企业和推动组织演进的领导理念。这部**普通商业书籍的管理哲学论著,将让读者受益良多。
陈春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
读完本书感到震撼,一方面源于任正非本人的感召力,一方面源于田涛对于任正非,以及任正非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深刻理解;更源于田涛和任正非所表现出来的这一代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吴晓波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这本书对任正非管理哲学和华为企业文化进行了深度剖析,读来激动人心。
目录
华为之熵 光明之矢(代序) XI 自序 XXIX
引子
企业管理哲学: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
时代?命运:妄想家任正非 3
道不同,共相谋:4 个男人的故事 6
傲慢的跨国巨头们 6
一代人的宿命 7
丛林法则,胜者为王 8
“巨大中华”,华为脱颖而出 10
神秘力量: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 13
自创管理教派的“坛主” 13
华为成功的“葵花宝典” 15
悟道?布道?践道?殉道 17
不只任正非孤独,华为也是 19
成功后,欲哭无泪 19
身份的证明 20
孤独,学会欣赏孤独 22
第一章
常识?真理:以客户为中心
客户: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 27
“领路者”阿尔卡特的迷茫 27
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 28
被扭曲的常识 31
“偏离客户,谁来养活我们” 32
“百年帝国”的衰落 34
变化大于变革的时代 34
资本意志,还是客户意志 37
机会主义:盛有毒酒的金杯 39
逆风执炬,必有烧手之患 40
27 年面壁:任正非论“以客户为中心” 42
1987—1994:活下去才有未来 42
“客户在,华为的魂就永远在” 44
“错位的赢家”与华为的创新观 48
拒绝煽情,拒绝喧闹与华丽 52
百年老店,千年庙堂 54
超物质力量:宗教与价值观传承 54
常识推到极致就是宗教 56
万般神通皆是术 58
第二章
常识?真理:以奋斗者为本
小推车推出的世界 500 强 63
华为的第一桶金来自哪里 63
“小毛驴拉出来的 500 强” 66
商魂:任正非论“奋斗文化” 68
奋斗的目标:以客户为中心 68
奋斗者剪影:“垫子文化” 72
“狼文化”:视野?意志?品格 75
以邻为鉴:华为不能在舒服中死去 77
罗马街头停摆的钟表 77
18 万大军,孤独行走在世界上 80
客户是华为人的鸦片 82
“筛子论”:以奋斗者为本 87
核聚变效应:工者有其股 87
不上市,则有可能称霸世界 91
筛子文化:简单驱逐复杂 94
被浇注了“鸡血”的“永动机”群体 98
第三章
开放:顺应者兴,逆则衰
伴随毁灭的创造性时代 105
“他从未把华为当作家族企业” 105
向美国企业学习:“刹车”在哪里 109
围猎华为:美国怎么了 112
“四大皆空”逼出开放精神 116
开放是一种思维方式 116
落后也是一种优势 119
美国人将华为洗白了 122
企图独霸世界的华为一定会灭亡 125
华为的开放观:开放但不结盟 127
拿来主义与交“买路钱” 127
结盟就会把自己捆死…… 130
“一杯咖啡中汲取宇宙能量” 132
开放是一门思想艺术 135
显,则险矣 135
1998—2008:开放与封闭的错位 10 年 138
“更开放一些,天不会塌下来” 141
第四章
妥协:丛林中的生存之道
史鉴:妥协拯救了一个民族 149
历史学家钱乘旦的华为之行 149
丛林智慧:妥协是金色的 153
“战”与“和”:一切基于实用主义 157
要拉宾,还是要沙龙 157
铁腕与柔性,进攻与妥协 159
“薇甘菊战略”与“投降主义” 163
进攻是最好的防御 163
聚焦客户,而不是对手 165
“不能被挑逗的红布牵着走” 169
试读
华为之熵?光明之矢(代序)
熵和生命活力,就像两支时间之矢,一头儿拖拽着我们进入无穷的黑暗,一头儿拉扯着我们走向永恒的光明。
可以说,下面所讲的,是到目前为止对华为发展之道 最不为人知的一个视角。
鲁道夫·克劳修斯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时,定义了熵。 在自然社会里,任何时候都是从高温自动向低温转移的, 如果一个封闭系统,最终达到热平衡,没有了温差,就再 不能做功。那么,这个过程就叫熵增,其最后状态就是熵 死,也称热寂。
熵原本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却被任正非用于研究企业的发展之道,也是贯穿任正非管理华为的思想精华。 华为之所以不易被人理解,一个重大原因就是任正非 的思想源头摆脱了商学院式的理论框架,仿佛黄河源头的
“九曲十八弯”,既有观察现实世界、不断实践的人性感悟,
也有横贯东西方的科学和哲学洞察。
经济学的很多理论和计算方法都来源于物理学的启发,但鲜活 的生命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和有限理性人。在人性和社会
(人性的群体化)的复杂性面前,经济学已经落后甚至溃败,而熵的 理论透过物理学和生命活力,直指人心。
任正非把物理学、人性和哲学理念直接引入企业管理中,成就 了华为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战略。所以说,华为的发展 不是偶然的,任正非开创性的管理思想和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华为之熵
熵为何物
在这儿,我们稍微探讨一下熵的物理学概念(不想烧脑的读者请直接跳到下一段落,不影响理解下文)。熵首先是物理学概念,熵 的单位是焦耳 / 热力学温度。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一个孤立系统的熵一定会随时间而增大,最终达到极大值,这时该系统达到最 无序的平衡状态,因此热力学第二定律也被称为熵增定律。1850 年, 熵增定律诞生的时候就有两种表述,后来不同学科、不同科学家又 发表了很多不同的表述。相比较而言,笔者更喜欢量子物理学和现 代生物学的奠基人欧文·薛定谔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综合性描述:
“一个非活的系统被独立出来,或是把它置于一个均匀的环境里,所 有的运动由于周围的各种摩擦力的作用都将很快地停顿下来;电或化学势的差别也消失了;形成化合物倾向的物质也是如此;由于热传导的作用,温度也变得均匀了。由此,整个系统最终慢慢地退 化成毫无生气的、死气沉沉的一团物质。于是,这就达到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的热力学平衡或‘最大熵’—这是一种持久不变的状态,在其中再也不会出现可以观察到的事件。”
熵是个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好在我们并不需要真正了解熵这个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经典物理学含义,只需要知道其社会学意义即可。 笔者对此做了个总结:熵就是无序的混乱程度,熵增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倾向都是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灭亡。这在经典力学上的寓意更容易理解,即世界上没有永动机,最终会 走向平衡静止,即熵死。
任正非在一次与中国人民大学黄教授交流管理话题时,黄教授把热力学第二定律发给了他。任正非发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着同样的规律。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发展的自然法则也是熵由低到高,逐步走向混乱并失去发展动力。因此,任正非经常把华为和灭亡两个词关联起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从此,任正非在考虑企业管理时,会把熵增作为一个重要视角。
生命的活力
抛开遥远的宇宙周期论和膨胀论,我们肉眼可见的现实世界显 然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那么它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描述的万物走 向混乱的差距何在?或者说对抗熵增,让世界有序繁荣的东西是什 么?答案之一就是生命活力。
1943 年,薛定谔在三一学院的讲台上,面对爱尔兰总统等一众嘉宾,在“生命是什么”的主题演讲中提道:“自然万物都趋向从有 序到无序,即熵值增加。而生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生活中产生的 正熵,使自己维持在一个稳定而低的熵水平上。生命以负熵为生。”1944 年,薛定谔把这一演讲主题写作成书,即《生命是什么》,引导了以 DNA(脱氧核糖核酸)为标志的现代生物学的发展。
薛定谔将生命活力称为负熵,使得自然万物与热力学的熵增反向运动。同理,企业要保持发展动力,需要依靠的就是人的生命活力。
任正非说,(企业)要想生存就要逆向做功,把能量从低到高抽上来,增加势能,这样就发展了(于是诞生了厚积薄发的华为理 念);人的天性就是要休息、舒服,这样企业如何发展?(于是推动发展了以奋斗者为本、长期艰苦奋斗的华为理念。)任正非正是通过洞察人性,激发出华为人的生命活力和创造力,从而得到持续发展 的企业活力。
过去 5 亿年,遗传信息的数量增加了 1 亿比特。人类的 DNA 里也记录了人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就可以被追溯的本能、贪婪、懒惰和自我欣赏,而这正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作为一个透彻理解人性的企业家,任正非深知如何用金钱把人类的贪婪转化为动力,从而驱赶懒惰的魔
前言/序言
自序 关于华为,谁也无法自诩权威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首版印于2012年岁末,两年多来,在国内外读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先后有中文繁体、韩文、英文、日文、俄文等版本面世,几万读者以微博、微信、书、报刊等载体发表了或褒或贬的评论,并掀起了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的“华为研究热”。然而,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在华为之外此书收获的大多是好评,但在华为内部,尤其在“心声社区”上,笔者听到、看到的多是批评、讥讽,一些人的言辞相当尖锐,甚至尖刻,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一、 把华为写得太好了,“有吹鼓手之嫌”。
二、 一些事实和观点并不准确,“有主观想象的成分”。
三、 书名与正文不符,“典型的标题党……”。
四、“此书对华为的认知太表面,失之于肤浅。”
五、部分内容重复,结构散乱。
老实讲,面对“心声社区”一个阶段铺天盖地的负评,本人内心是抵触的,自恃对华为10多年的近距离观察,同时阅读了几百万字的公司各类公开、半公开的文献,花了6年时间进行思考和写作,怎么可能会是“表面的”“肤浅的”“吹鼓手”性质的?
本书首版的写作,从酝酿到成稿,一直在半秘密状态下进行。以华为长期的低姿态做派,此书是否会被任正非和公司高管们否定,并“劝说”本人将其溺毙于襁褓?这是我担心的。事实上,之前10年左右,有几本关于华为的著作都有被“做过工作”,但被作者拒绝了的经历。假使华为让我放弃写作和出版此书,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华为总是让我出乎意料。当《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初稿送到轮值CEO(首席执行官)徐直军手中,并经他发给公司数十位中高层管理者审阅时,得到的反馈居然是:由作者自己决定。我突然意识到:处在全球化旋涡中的华为,要对外部世界全面开放了。之后两年多,华为一改过去与媒体疏离的状态,先是轮值CEO们高调地接受国内外报刊采访,后来一贯“神秘、低调”的任正非也走到舞台中央,几次与国内外记者们坦率交流,直到2015年初在达沃斯论坛接受BBC(英国广播公司)著名记者的全球直播采访。过去两年多,华为也许是全球规模性企业中,被各类媒体持续关注最多、关注度最高的公司之一。
当然,对华为来说,“脱敏”是相当成功的:充分透明化之后,人们终于意识到,这家来自中国的公司是值得尊重的,它的经营与管理哲学、文化与制度、创新与变革、多变的战略战术及领导力等,构成了其独具的特质。因此,华为也成为中外商学院高度关注的案例,笔者在过去一段时间就应邀与10多家国内外著名商学院的教授有过深入交流。
让我格外欣喜的是,在首版面世不久,我获得了一项“特权毫无禁忌地与华为中高层管理者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访谈。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一年零七个月,涉及公司市场、研发、财务、法务、审计、行政、后勤等各个部门和各个产品线,先后接受访谈的人士有100多位,这其中包括绝大部分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每人时长在3-6小时不等,仅录音整理的文字记录稿就有近300万字。至此,我可以自信地说,我是华为之外的人士中,最了解华为的人,即使在华为15万人中,我也是能够多角度、多侧面认知华为的极少数人。
访谈过半后,我开始不安起来。全部访谈结束后,一边翻阅访谈整理稿,一边为首版的“不成熟”和粗糙而心底发虚,以致不敢正视首版的部分章节,也终于认可了“心声社区”上华为人的批评和意见。2014年6月初,我就开始酝酿进行一次“大卸八块”的修订,首先是历史脉络的梳理,为了对同一事件进行还原,我必须从三位以上的访谈人的口述中进行比较和甄别;其次是一些结论的形成和观点的确立,由于有大量的素材作为支撑,我也力求最大限度地做到严谨和客观。当然,全书修订后的结构也做了诸多调整。在原版本的基础上,新版本増删的内容多达2/3以上。
此番修订,写作的艰难不亚于首版。确切地讲,修订本是一本新书,只是书名和大的架构未做改变。在300万字浩繁的故事、观点、细节面前,我每每陷入不知所措的乱麻之中,每一章、每一节的重新布局,每一个事实和结论的对应,都使我多次彻夜难眠经常凌晨两三点披衣而起,伏案著述,或摘录访谈内容……几个月不到,身体急剧消瘦,严重到脸部肌肉抽搐不停。
2015年春节前,修订稿全部杀青,我又连续细读了5遍以上(部分章节反复细读),从大年初三开始,又将最后两章推倒重来,因为一位重要朋友阅读完修订版后,认为有点“虎头蛇尾”。兹后,又将修订版发给华为内外几十位人士,在大量反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五次修改。如果让我对首版和修订版打分的话,首版勉强60分及格,而修订版则可以达到80分。为什么不可以更高分呢?原因很简单,华为的文化与历史实在太丰富了,关键是,华为充满了变化。当你自以为抓住了所谓“终极真理”时,从另一种视角看,你也许抓住的是谬误,或者它正被变化了的观点和新模式摒弃,所以你永远不能自视为所谓“权威”;而且,当我真正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