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在我 58 年的职业生涯中, 从工作地域来说, 主要分为山西省内 (县、地、 省) 和北京市两个大的阶段。 在北京工作了 26 年, 我用 《物流三部曲》 做了小结, 仍感意犹未尽。 于是, 着手对前 32 年间的文稿和经历进行搜集整理, 选取那些尚能追忆、 可寻觅且具价值的精华部分, 编入 《耕耘三部曲》, 作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全面回顾与总结。
《耕耘三部曲》 分为 《忆》 《文》 《诗》。 其中, 《忆》 采取自传体笔法,记录了我对早年经历的回忆。 因年代久远且资料缺失, 所选人与事难免存在遗漏和错讹, 但基本上反映了我的工作轨迹和成长历程。 《文》 主要收集了我在生产队及县、 地、 省工作期间发表在各类媒体上的文章。 我自幼喜爱创作打油诗, 但多数没有留存下来, 《诗》 中收录的是 2016 年以来能够寻觅到的精华部分。
试读
“三秋” 大会战 六个怎么办
(一九七三年九月二十六日)
“三秋” 大会战时间紧、 任务重、 困难多。 我们组织全体社员认真学习党的十大精神, 人人出谋划策, 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以下措施, 克服了遇到的困难。
第一, 没有大茬地怎么办? 我们首先抓紧秋收腾地, 不违农时抢种回茬麦。 针对我们城内大队地少人多、 没有大茬地的特点, 我们首先组织突击抢收, 腾地种麦。 目前, 已经腾出能够播种冬小麦的土地 890 多亩 (1 亩约为666. 67 平方米), 从而为秋种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二, 阴雨天气怎么办? 雨天顶好天, 抢收抢种。 例如, 9 月 24 日这一天, 秋雨绵绵下个不停。 连绵的阴雨并没有妨碍我们的秋收秋种, 反而激发了广大干部社员的劳动热情。 五队副队长付多贤年过花甲, 老当益壮, 为了战胜阴雨、 加快进度, 一人顶两人用, 两只手同时撒种, 一次种下两垅麦。八队社员在副队长郅昌宏的带领下, 4 名男社员、 10 名女社员, 雨越大干劲越大, 浑身都湿透了, 从早到晚一天收回 20 多亩高粱。第三, 时间赶不上怎么办? 黑夜顶白天, 吃饭在地头。 为了赶进度、 抢时间, 干部社员昼夜奋战。 白天收穗子, 黑夜收秆子; 白天下地, 晚上上场院: 每天劳动 18 个小时。 九队队长张树怀 9 月 25 日抢收高粱后没有合眼,连续作战, 又参加了第二天的秋种工作。第四, 劳力不足怎么办? 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女人顶男人,后生一人顶两人。 三队青年团员樊素先, 生完孩子还不满一月, 就下地干活儿。 在她的带动下, 70 多名从未参加过劳动的妇女也走出家门, 参与秋收秋种。 学校师生、 探亲回来的教师职工也都参了战, 出勤的劳力显著增加。时代不同了, 男女平等, 男同志能办到的事, 女同志也能办到。 在 “三秋”大会战中, 广大妇女勇挑重担。 十二队的 “铁姑娘突击队” 青年妇女驾起平车, 像男社员一样运粪拉庄稼, 路不空行, 干劲十足。 广大青年后生更加奋勇争先, 一人顶两人。 二队青年组织了七辆平车, 多拉快跑, 一天行程 80余里, 往返运输 112 车。第五, 任务重进度赶不上怎么办? 发动群众想办法, 调整优化工作流程, 苦干加巧干。 我们先后采取了以下措施: 收穗子、 留秆子, 秸秆不进场、 就地压肥; 减少工序, 收穗子后一 头解决, 把秸秆搬到地边、 地角或套种带内; 先把冬麦带清理干净, 留下秋粮带的茬子再做处理。 这样就形成了前面收穗子, 后面刨秆子, 接着开动切脱机切秸秆, 耧叶子、 盘粪、 耕地、 下种、 划小畦堰等 “一条龙” 作业法, 从而大大加快了进度,目前已下种冬小麦 585 亩。第六, “三秋” 大忙宣传工作怎么搞? 支部主要领导亲自抓, 整顿通讯报道机构, 充实宣传骨干力量。 开动宣传机器, 在高音喇叭上开办了 “学习十大文件, 带动 ‘三秋’ 会战” 专题广播。 每天广播十大文件, 发布当日生产进度, 表扬好人好事, 批评不正之风。 同时, 在黑板报上开辟了 “学习栏” “批判栏” “光荣榜” 和 “生产进度统计表”。 这样就形成了好人好事有人夸、 歪风邪气有人抓的良好氛围, 全大队出现了比学赶帮超、 团结奋进的新局面, 有力地促进了 “三秋” 大会战的顺利进行。以上就是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与党的要求相比, 我们还有很大的差距, 与兄弟社队比起来也有差距, 还赶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 我们决心, 在党的十大精神的指引下, 在县委和公社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鼓足干劲, 再接再厉,
前言/序言
在我 58 年的职业生涯中, 从工作地域来说, 主要分为山西省内 (县、地、 省) 和北京市两个大的阶段。 在北京工作了 26 年, 我用 《物流三部曲》 做了小结, 仍感意犹未尽。 于是, 着手对前 32 年间的文稿和经历进行搜集整理, 选取那些尚能追忆、 可寻觅且具价值的精华部分, 编入 《耕耘三部曲》, 作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全面回顾与总结。
《耕耘三部曲》 分为 《忆》 《文》 《诗》。 其中, 《忆》 采取自传体笔法,记录了我对早年经历的回忆。 因年代久远且资料缺失, 所选人与事难免存在遗漏和错讹, 但基本上反映了我的工作轨迹和成长历程。 《文》 主要收集了我在生产队及县、 地、 省工作期间发表在各类媒体上的文章。 我自幼喜爱创作打油诗, 但多数没有留存下来, 《诗》 中收录的是 2016 年以来能够寻觅到的精华部分。 这些诗在字数、 押韵方面尚可, 但在绝句、 律诗等传统诗歌基本格式的遵循上存在明显不足, 仅能被视作 “顺口溜” 罢了。
两个 “三部曲” 得以顺利出版, 首先要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为所有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交流心得的机会; 感谢在我工作过的各个地方、 不同阶段, 以不同方式给予我关心、 帮助与激励的人们, 我每一次的成长与进步, 都离不开众人的帮扶; 还要感谢为本书收集资料的同事, 以及中国财富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团队。 他们一次次与我沟通交流, 不厌其烦地核实细节、 润色文字, 才使稿子得以成书面世。《耕耘三部曲: 忆文诗》把接近一个甲子的职业生涯全面准确地展示出来, 绝非易事。 由于年代久远, 许多资料已然遗失, 加之个人能力及精力的限制, 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与疏忽之处。 在此, 恳请读到本书的读者朋友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