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逆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韧性涉及到国家安全,是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话题。如何评价供应链韧性?目前业界和学术界还没有公认的指标体系。本书结合ICT(信息通讯技术)行业的管理实践,在大量企业访谈的基础上,结合该行业可能面临的冲击,首次构建了一套完善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系统梳理了企业应该从哪些维度采取何种策略来打造供应链韧性能力。
目录
| 目 录 |
项目完成单位
专家委员会和研究团队名单
序
第1章 供应链韧性概述?/ 1
1.1 全球供应链安全面临的挑战?/ 1
1.2 供应链韧性概念?/ 9
1.3 供应链韧性现状?/ 14
1.4 我国ICT行业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 18
第2章 ICT行业的潜在冲击?/ 27
2.1 相关概念界定?/ 27
2.2 ICT行业的潜在冲击识别?/ 31
2.3 ICT行业的潜在冲击等级划分?/ 44
第3章 ICT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73
3.1 相关概念界定?/ 73
3.2 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78
3.3 评价指标识别?/ 79
3.4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98
第4章 供应链韧性评价与度量?/ 101
4.1 供应链韧性评价方法?/ 101
4.2 评价指标度量方法?/ 103
第5章 供应链韧性试验性评价?/ 118
5.1 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权重?/ 118
5.2 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测算结果?/ 125
5.3 供应链韧性综合评价结果?/ 127
第6章 打造供应链韧性能力?/ 130
6.1 运营战略?/ 132
6.2 运营组织架构?/ 134
6.3 供应链拓扑结构?/ 137
6.4 运营策略?/ 141
6.5 数智化赋能?/ 151
结 语 ?/ 154
参考文献 ?/ 156
前言/序言
| 序 |
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虽然新冠疫情的影响正在散去,但是中美贸易摩擦、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等重大事件给全球供应链造成的巨大冲击有愈演愈烈之态势。世界格局正在从全球化向逆全球化方向发展。近几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芯片和科学法案》、欧洲推出的《供应链法》以及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推出的“供应链弹性倡议”等加速了“去全球化”的进程,对以信息与通信技术等行业为代表的产业链供应链带来了极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释放和消费电子等市场的饱和,中国生产要素成本(如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正在丧失;以三星、苹果、富士康、东芝、戴尔等为代表的制造企业正在逐步向印度以及越南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迁移;印度等国家提出的国家制造战略则进一步加速了这种外迁的态势。作为一个制造强国,我国的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化工、军工等关键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着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巨大挑战。
随着地缘政治的持续发酵,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还将继续面临各种不可控的、来自国际环境和政治因素的未知挑战,还会有各种不确定性事件来冲击我国的供应链。因此,如何持续提升我国供应链抵御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如何打造我国供应链从重大冲击中快速恢复的能力,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卡脖子”难题。供应链韧性与安全被公认为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是当前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比如,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开幕会中提到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在此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将供应链韧性提升到和供应链效率同等的高度,比如,联想提出了“效率为本,韧性为先,增长为要”的全球供应链战略,华为也将其供应链战略定位为“极简+韧性”。作为一个相对定性的概念,供应链韧性目前还缺乏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近几年,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都设立了和供应链韧性与安全相关的课题,鼓励学者围绕这一话题,结合现实企业的“卡脖子”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供应链韧性能力应对的是供应链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重大冲击事件。来自供应链内部和外部的潜在冲击不同于传统的运营风险,具有来源多元化、不可预测性、危害严重等特点。冲击的发生会导致供应链中供需匹配的严重失衡,甚至会通过“涟漪效应”迅速蔓延到整个供应链,从而带来灾难性后
果。传统的效率型供应链已经不适应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面临着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大挑战。那么,如何打造和提升我国关键产业链的韧性与安全?本书将聚焦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围绕该行业过去遭受的重大冲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微观(企业内部运营管理)、中观(市场竞争态势与政府管制)和宏观(政治、军事、经济等外部环境)三个层面系统梳理行业面临的潜在冲击,并分析冲击带来的可能影响。在此基础上,遵循冲击前、冲击中和冲击后的逻辑,分别构建包容性(Absorption)、适应性(Adaption)和恢复性(Restoration)三个维度的供应链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层次分析法提出供应链韧性的评价方法。进一步地,结合联想全球供应链的虚拟数据进行供应链韧性试验性评价。最后,针对如何有效打造供应链韧性能力的问题,本书提出了要从运营战略、运营组织架构、供应链拓扑结构、运营策略以及数智化赋能五个层面进行统筹规划和系统设计。
本书是联想—清华大学产学研深度融合专项计划之课题“供应链韧性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联想研究院、联想全球供应链合作完成。书稿撰写主要是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肖勇波教授、联想研究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智能数据总监祁宏升的联合指导下,由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上官莉莉、孔德梅、朱昊若以及博士生朱丽雯完成的。朱昊若和林群庚在全书的统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时间仓促,作者水平有限,书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很多行业是挑战,也意味着机会。本书对相关行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审视供应链韧性、如何优化和调整全球供应链的布局与拓扑结构,并建立合适的冲击预警、应急反应以及快速恢复机制,来更好地应对各种未知的重大冲击并促进供应链效率和供应链韧性的有机协同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决策框架。
肖勇波
2024年12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