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白居易的一生如精彩史诗。他年少凭才华踏入仕途,却因刚正谏言被贬江州,此后辗转多地。作者以详实史料、生动笔触勾勒其曲折人生,满足读者对古人传奇经历的探索欲。同时,深度剖析他在新乐府运动中的成就,逐字解读《长恨歌》等经典,提升读者文学鉴赏力。书中还借白居易视角,生动描绘中唐社会风貌,从长安市井到宫廷政治,再到民间疾苦,让读者感受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认识一个正直又浪漫、有血有肉的文学大家。
前言/序言
“不疯魔不成活”,这是京剧业内的一句行话。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家,也唯有此等匠心和这般痴迷,方才成就一番事业。
我常常忍不住思考:一个人到了什么样的状态才算“疯魔”,而一个被尊称为“诗魔”的人又该是什么模样?“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捧读白居易的诗时,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他的世界。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 年),此时,大唐盛世的身影已渐渐远去。这一年,时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给出生的儿子取名为“白居易”,语出《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这一年,被后世称颂的“诗圣”杜甫离世两年,而大唐最为飘逸洒脱的“谪仙人”李白已经走了整整十年。
历史按照它固有的脚步朝前行进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唐诗依旧是人们心头的白月光,它总会在人们的灵魂需要抚慰“不疯魔不成活”,这是京剧业内的一句行话。古往今来的艺术大家,也唯有此等匠心和这般痴迷,方才成就一番事业。
我常常忍不住思考:一个人到了什么样的状态才算“疯魔”,而一个被尊称为“诗魔”的人又该是什么模样?“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捧读白居易的诗时,我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他的世界。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 年),此时,大唐盛世的身影已渐渐远去。这一年,时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给出生的儿子取名为“白居易”,语出《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这一年,被后世称颂的“诗圣杜甫离世两年,而大唐最为飘逸洒脱的“谪仙人”李白已经走了整整十年。
历史按照它固有的脚步朝前行进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唐诗依旧是人们心头的白月光,它总会在人们的灵魂需要抚慰的心早已远离政治风浪,于洛阳的宅院里,他每日以诗酒会友:“谁知将相王侯外,别有优游快活人。”
他的一生历经大唐九位皇帝,从以天下兵马元帅名义先后收复长安、洛阳的唐代宗,到“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的唐宣宗,九代帝王一位位华丽隆重地登场又一个个黯然谢幕。他目睹着唐朝的背影愈发佝偻,步履愈发蹒跚,他听闻盛世没落后无休无止的嘈杂之音: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朋党之争。
他为流离失所的百姓大声疾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只是盛唐的气象已消失殆尽,本着经世济民情怀的他,在历经宦海浮沉后终感悟了乐天知命的真谛——“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
他亦有所爱之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未能比翼双飞——“暝色无边际,茫茫尽眼愁”。即使在晚年,他也没能享受儿孙承欢膝下的天伦之乐——“穷冬月末两三日,半百年过六七时”。七十五岁的他,终于在香山寺悠长空灵的钟声里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人言世事何时了,我是人间事了人”。他的文名妇孺皆知——“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他的文集远播海外——“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手捧白居易的诗文,我忽然发现一千多年前的他竟然那般真实,真实得令人动容。静谧的冬夜里,白居易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缓缓地朝我走来,娓娓诉说着一个关于“诗魔”的传奇
故事。故事要从唐大历七年(772 年)开始说起。这一年,距安史之乱结束已八年有余;这一年,统治阶级内部仍然矛盾重重;这一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依旧纷乱不休。这一年的秋天,路过东都洛阳的草书大家怀素拜访了楷书大家颜真卿,僧儒论书,一时传为书坛佳话。这一年,时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处理 完烦冗的政事后甚是开心,因为妻子陈氏又给白家喜添了一名男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