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著名作家汪曾祺大传,也是一部集学理性与趣味性于一身的研究著作。作者陆建华倾注了半生心血研究汪曾祺,不仅因为汪曾祺与他是同乡,更是因为他对汪曾祺心怀崇敬,渴望了解汪曾祺文学与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的诞生正是陆建华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旨在向读者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汪曾祺,让更多人能认识他、了解他、热爱他。
全书分为“我的家乡在高邮”“风雨人生路上行”“一片赤诚求适应”等十一个章节,分别讲述了汪曾祺的家世、求学、职业、情感、文学创作、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大的内容,挖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以严谨客观的态度和平实朴素的语言勾勒了汪曾祺的人生脉络。人生如草木,得意时万物葱茏,失意时华枝凋零。汪曾祺的人生也经历了诸多得意与失意,起起伏伏,悲欣交集。陆建华在讲述汪曾祺的人生时,也是在向世人追忆那段岁月和历史。
精彩书评
陆建华的散文,表面上看着平实,就像大白话,可是仔细去读,就能品味到其中暗含的深意,这点和汪曾祺的散文如出一辙。一直以来,我都被陆建华所感动着,之前认为,他可能退休了七八年,一问才知道,他已经退休十五年了。十五年间,他人退笔不退,不断给我们写作优秀的作品,这种精神让人感动。陆建华的散文写得好,文学评论也很到位,退休之后的空余时间,给了他写作更大的空间,反而让他迸发出青春活力来。
——范小青
在国内,没有人可以取代陆建华研究汪曾祺的位置,任何人想要研究汪曾祺,陆建华都是不可绕过的。他自己的创作,也受到了汪曾祺的影响,风格接近,具有大家风范。
——黄毓璜
目录
引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001)
第一章 “我的家乡在高邮”(009)
第二章 风雨人生路上行(073)
第三章 一片赤诚求适应(143)
第四章 无情打击突兀来(169)
第五章 祸福相倚《沙家浜》(231)
第六章 春来老树绽新芽(311)
第七章 多情最是故乡人(361)
第八章 魂萦梦绕皆因爱(401)
第九章 “硬壳”裂开见真性(425)
第十章 潇洒为人情亦真(445)
第十一章 众口评说汪曾祺(469)
尾声(517)
后记(523)
附录(529)
《汪曾祺传》后记(530)
补记(535)
《汪曾祺的春夏秋冬》后记(537)
试读
汪曾祺的草木人生
草木有情人生有味
丁帆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这是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写的一首小诗,所谓草木含情大概就是如此了。汪曾祺对于花鸟虫鱼、春秋草木有着颇多的怜爱,而这一草一木也融入了他的人生中,为他的文学创作增添了许多滋味。一直以来,汪曾祺的文章以其独特的风格打动着万千读者,因此也有人好奇,是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了这样一位作家?他的成长经历是怎样的?就这样,一些学者开始了对汪曾祺本人的研究,陆建华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这本书是陆建华先生多年来潜心研究的成果,也圆了他为汪曾祺作大传之梦想。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陆建华先生就开始对同乡作家汪曾祺进行了跟踪研究,同时也留心收集汪曾祺的所有文史与生活资料,因此其先后编辑出版了多种汪曾祺的资料丛书和研究书籍,也就不足为怪了。大约是汪曾祺的一句“我的家乡在高邮”,便触动了陆先生将其大半生的精力都投注在“这一个”作家作品的研究之上了。就我目力所至,当下海内外研究和蒐集汪曾祺资料最齐全的学者应该数陆建华为第一人了,堪称“汪曾祺研究的活字典”。因此,陆先生不顾年近耄耋之年,再次重新改写汪曾祺大传,以补充大量的史料为动力,以进一步完善汪曾祺的生活与创作历史为旨归,为世人还原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立体、更加有趣、更加真实的汪曾祺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鉴于此,作为一个几十年的文友,同时也作为汪曾祺作品的热爱者,我当然想借此机会再次表达我对汪曾祺作品的敬意,以及对这个传统文人性格中种种幽默谐趣的行为表示情有独钟的欣赏。更当然的是,我对陆建华先生的圆梦执着表示由衷的敬佩,所以才写了以下文字,以示尊重。
其实,我在汪曾祺家乡高邮的邻县宝应县插队生活过六年,对那里的湖荡水泊十分熟谙,所以读汪氏的作品倍感亲切,亦如陆建华先生对其家乡的钟爱一样,它是汪曾祺文学创作永远取之不尽的宝藏:“两千多年来,大运河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了两岸无数的田野、村庄、城镇,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繁荣与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单说大运河进入江苏境内后,清江至扬州段古称邗沟,通称里运河。在长不过两百公里的运河两岸,就有良田万顷,名城座座,高邮即为其中之一。”正是在这样对家乡的深刻眷恋之情里,让陆建华从汪曾祺那里找到了共同构筑文学之梦的交汇坐标,让他们保持了多年的交往,成就了这部评传的书写。所以,我以为,如其说这是陆建华先生独着的专着,还不如说这就是汪曾祺自己在扮演着那个幕后的台词提示者,陆建华遵照提示的台词,记录下来了一部信史度较高的评传着述。
在浩瀚的史料当中,要写的东西很多,如何剪裁,当是每一个作传记者的困顿之处。按照时序的写法应该是传记最简便,也是最符合逻辑条理的写法。在一般情况下,我是不主张用其它方法来撰写长篇传记体文字的。此书当然亦是如此,把汪曾祺的每一个时段“有意味的”历史足迹一一呈现出来,并加以评述,正是陆建华所需要的效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全书清晰的脉络了,这也正好契合了汪曾祺起起伏伏、起承转合的坎坷一生,让人在阅读的快感中获得一种沉入凝思的哲理层面,或许这才是作者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吧。
第一章我的家乡在高邮(节选)
高邮气候温和,景色宜人,物产众多,资源丰富,历来被人们称为鱼米之乡,是大运河河畔的一颗明珠。高邮又是人才辈出之地,尤其是文坛俊杰,层出不穷。但不知怎的,外地人提起高邮,仍只记得:高邮盛产大鸭蛋,特别盛产双黄大鸭蛋。这虽是事实,但并非高邮全貌。高邮人对此心存不服,但也无可奈何,总不能见人就解释:“我们那里不只有双黄大鸭蛋……”以至时间一长,也只好默认了。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地为吸引外资,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挖空心思办这个节、那个节,高邮一些领导受到启发,学时髦,赶浪潮,有一年也搞了个“双黄蛋节”。这一来,高邮真是与双黄大鸭蛋脱不尽干系了。但有一位高邮人,一位海内外驰名的大作家,对此很不以为然。他无限挚爱家乡,也喜食高邮大鸭蛋,但他明确反对把高邮仅仅与鸭蛋联系在一起。
这人就是汪曾祺。
1986年秋,汪曾祺在《雨花》杂志发表散文《故乡的食物》,其中“端午的鸭蛋”一节这样写道: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1989年4月,汪曾祺为家乡一位作者的书写序,在这篇题为《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序文中,他特地写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