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世民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封建皇帝,很多封建皇帝根本无法与之相匹及。例如秦始皇是一个暴君,他焚书坑儒;汉武帝刘彻穷兵黩武,失之骄横;魏武帝父子是依靠欺负汉室遗珠来获得了江山,并不算什么英雄好汉;隋文帝虽然完成了统一大业,但是并没有为后代留下守业之道;宋太祖赵匡胤对于外患根本无法对付,只能窝里反;明太祖朱元璋滥杀功臣,不属于仁君;康熙玄烨虽然能够守住先帝所创造的家业,但是其是否具有创业能力,这很难说…… 无论是从学识修养还是从人文素质方面来说,李世民都可以堪称为千古一帝。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社会需要人才,国家更需要一位贤明的君主来主事。俗话说的好“前车之鉴,后事之师”,皇帝对国家的统治也应该做到如此。而正是李世民借鉴历史来创造了辉煌。我们应该以其为榜样,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素养。
精彩书评
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
——司马光
(唐太宗)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旧唐书》
目录
第一章? 兄弟夺位,太宗登基
兄弟争斗,意外重重
盈盈笑意,危机四伏
玄武之变,终登皇位
第二章? 君臣论道,励精图治
探求前朝,群臣论道
创立制度,加强集权
宽仁施政,成就盛世
知人善任,注重品德
第三章? 人才济济,良臣云集
房谋杜断,左膀右臂
直言不讳,竭诚劝谏
二李相助,所向无敌
两大门神,尉迟秦琼
虎狼相合,知节君集
第四章? 征讨四方,吐蕃和亲
突厥内乱,不战而和
定吐谷浑,仁政对待
征战继续,唐平高昌
第五章? 太平盛世,国家繁荣
重农恤民,发展经济
鉴古设馆,兴礼修志
试读
玄武之变,终登皇位
在持续了数年的明争暗斗之后,李世民开始积极筹划对东宫的反扑,立誓要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联盟击破,并且不给他们任何反击的机会。
久经沙场的李世民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一旦不能一招制敌,势必引来更凶猛的反扑。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消灭太子一党,开始从一只蛰伏的雄狮变成蓄势待发的利箭,他要求自己一发必中。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都悄悄在秦王府中集合之后,李世民说:“我本来怀着仁厚之心,不愿意让父皇看到兄弟相残而伤心。但是太子和齐王步步紧逼,并不因我们是一母同胞而留有丝毫余情。既然是这样,我只能奋起出击了。”
房玄龄说:“东宫和秦王府已经势不两立,若是秦王还心存幻想,希望太子会因为兄弟之情而幡然悔悟,那就太可笑了。现在,我们只能挥戈相向,找个办法让皇上治太子的罪,才能为社稷求得安宁。”
众人皆点头称是,可是长孙无忌却说:“此前杨文干谋反之时,太子作为主谋,却被皇上赦免。可见皇上对于太子的宠爱远胜秦王,我们再想通过皇上来让太子受到惩罚,似乎不太可能了。就算能找到证据再以谋逆之罪告到皇上那里,也不一定会扳倒太子,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其他办法。”
其实,对于李渊的期望,李世民早就已经放弃了。李渊眼看着李建成做出企图谋逆、戕害兄弟等行为之后依旧保护太子,李世民便对李渊失望了。他明白,在李渊的天平上,虽然他李世民建立了无数军功,被赐予了很多荣耀,却依旧抵不上太子重要。而谙熟兵法的他也明白:敌人用过的招数,自己不能再用。李建成对他设计圈套、在皇上面前诋毁诬陷等策略,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如果自己再去效仿,不仅不能取得效果,还会让太子占了先机。所以,他要做的是太子从未做过的。
李世民对众人说:“太子一向不能容我,杀我之心不死。这一次又在昆明池设计害我,既然这样,我又怎么能坐以待毙!我只能在他杀我之前先动手,而且我要一招制敌。这也是为了国家社稷,为了大唐的安宁。”
房玄龄说:“我们要对太子下手,必然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现在长安城中到处都是太子的人,就连皇宫中也都是太子布下的阵防,哪儿才最合适呢?”
看众人沉默,李世民说:“玄武门的守将敬君弘曾经是我的部将,跟随我南征北战,在平定窦建德的战役中表现突出,被我推举驻守玄武门,是可以信任的人。现在长安城里要想找到可以下手而不被打扰的地方,可能就只有玄武门了。”
房玄龄一听大喜,说:“玄武门是进宫必经之地,皇上现在又住在靠近玄武门的临湖殿。只要我们能将太子引到宫中,让他朝拜皇上,太子就必然要经过玄武门,就能找到下手的机会。”这一点很快便获得了大家的赞同。侯君集、尉迟恭等人说:“我们可以先去玄武门做好埋伏,一旦太子出现,便可以动手杀了他。”可是长孙无忌却说:“那么又怎么能将他引到玄武门去呢?平时太子朝拜,我们都掌握不到行踪,而且多有随行。”这个问题难倒了大家。就算是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李建成不出现,也是白搭。李世民说:“要让太子去朝拜皇上,就不能是太过激烈的理由。如果是谋反这些罪名,估计太子就不敢进宫面圣,反而是逃走了。”长孙无忌说:“如果理由不够,皇上又会觉得没有必要召见太子,那我们的辛苦就付诸东流了。”
大家又一次陷入沉默中,过了半晌,杜如晦说:“太子常入宫,其实并不是拜见皇上,很多时候他是去后宫。”
房玄龄说:“尹德妃和张婕妤与太子的私交非常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杜如晦说:“既然这样,我们能不能在这件事上做一些文章呢?”
房玄龄想了想,一拍手说:“对啊!我们可以向皇上告密,就说太子淫乱后宫。这条罪名可大可小,宫里又一直传有太子与尹德妃、张婕妤过从甚密的消息,皇上一定会召见太子。而太子觉得自己被冤枉,也一定会进宫去做解释。到那时,我们就可以在玄武门等着他自投罗网了。”
众人对这一策计都表示赞成,李世民也表示赞同,便连夜写了奏折,揭发太子与尹德妃、张婕妤秽乱宫廷,有损尊严。同时说太子和齐王有意谋害自己,让李渊不得不将李世民也同时召入宫中询问。
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早晨,李渊打开李世民的奏折一看,勃然大怒,便诏令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进宫到临湖殿面圣。
东宫接到的消息说,秦王在皇上面前告了一状,说太子淫乱后宫,皇上大怒,命其进宫一问究竟。李元吉说:“我们现在兵马都已经部署得差不多了,而秦王此时忽然陷害,诏令太子进宫,肯定不会有好事。不如太子就称病在家,暂时不去朝拜,静待事情发展,再做打算。一旦秦王有所举动,我们就起兵将其制伏。”
李建成却摇摇头说:“我莫名其妙背上这样的罪名,皇上对我的信任肯定有所降低。而且我现在部署严密,长安城到处都有我的布防。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得力的部将也都做好了随时作战的准备,你就不用担心了,只要进宫向皇上解释清楚这些,秦王的谎言就会不攻自破,到时候我
前言/序言
“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以隋亡为戒, 励精图治,实行一系列开明政策和措施,政绩卓著。隋朝修建了大运河并开创科举制度,劳民伤财的大运河是导致隋灭亡的原因之一,但这些却客
观上促成了贞观之治。
唐太宗虚怀纳谏,纠正错误;选贤任能,诚信待下,政治修明;宽简立法,慎择良吏,执法不避权贵;重视地方政治,慎择刺史,吏治较为清明;释放宫女,纵放鹰犬,提倡节俭;减少战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缓和阶级矛盾;撰行《贞观氏族志》,抑制旧士族势力。由于执行上述政策和措施,贞观年间出现了牛马布野、谷价低廉、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的景象。
唐太宗还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广设羁縻府州,安置降众,消除边患,缓解了民族矛盾,因而被北方各族尊称为“天可汗”;唐太宗遣文成公主和亲吐蕃,为汉藏两族的友好交往开了先河,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时的年号为“贞观”(627—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足以同汉代文景之治相媲美的盛世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也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详细记述了贞观时期唐太宗的一系列作为,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大唐盛世之图景。本书乃一家之言,仅供读者参考,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