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澳大利亚既具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地利,又四面临海无一陆地邻国,因此其追求完善的海洋法制体系及高效的海洋法治建设。本书意在通过体系架构下的立法观察、战略视角下的适法评析,渐次展开澳大利亚海洋法律治理图景。
目录
一、澳大利亚海洋基本情况
(一)海洋地理概况
(二)政治和外交概况
(三)海洋经济及海洋资源利用概况
二、海洋事务主管部门及其职能
(一)基本政治结构
(二)海洋管理相关的行政机构
(三)海上武装执法机构
三、国内海洋立法
(一)划定管辖海域的法
(二)海上安全相关立法
(三)海洋渔业相关立法
(四)海洋能源相关立法
(五)海上运输相关立法
(六)海洋环境保护立法
四、缔结和加入的国际海洋法条约
(一)联合国框架下的海洋法公约
(二)南极条约体系下的相关公约
(三)国际海事组织框架下的相关条约
五、海洋争端解决
(一)与葡萄牙、东帝汶之间的帝汶海相关争端
(二)通过协议解决的其他海洋划界争端
(三)通过法律方法解决的海洋渔业相关争端
六、国际海洋合作
(一)海洋防务合作
(二)海洋油气资源合作
(三)海洋渔业合作
(四)海洋研究合作
一、澳大利亚海洋基本情况
(一)海洋地理概况
(二)政治和外交概况
(三)海洋经济及海洋资源利用概况
二、海洋事务主管部门及其职能
(一)基本政治结构
(二)海洋管理相关的行政机构
(三)海上武装执法机构
三、国内海洋立法
(一)划定管辖海域的法
(二)海上安全相关立法
(三)海洋渔业相关立法
(四)海洋能源相关立法
(五)海上运输相关立法
(六)海洋环境保护立法
四、缔结和加入的国际海洋法条约
(一)联合国框架下的海洋法公约
(二)南极条约体系下的相关公约
(三)国际海事组织框架下的相关条约
五、海洋争端解决
(一)与葡萄牙、东帝汶之间的帝汶海相关争端
(二)通过协议解决的其他海洋划界争端
(三)通过法律方法解决的海洋渔业相关争端
六、国际海洋合作
(一)海洋防务合作
(二)海洋油气资源合作
(三)海洋渔业合作
(四)海洋研究合作
(五)区域性国际合作
(六)全球性国际组织框架下的合作
七、对中国海洋法主张的态度
(一)对 “南海仲裁案”的态度
(二)对 《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及 “南海行为准则”的态度
(三)在 “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合作的态度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附录 1 1973年 《海洋与水下土地法》
附录 2 《海洋与水下土地 (领海基线)2016年公告》
附录 3 《海洋与水下土地 2005年 1号修订公告》
附录 4 《海洋与水下土地 (大陆架界限)2012年公告》
附录 5 《海洋与水下土地 (历史性海湾)2016年公告》
附录 6 1933年 《澳大利亚南极领地接纳法》
附录 7 1954年 《澳大利亚南极领地法》
附录 8 2018年 《澳大利亚与东帝汶民主共和国确立在帝汶海海洋边界的条约》
附录 9 澳大利亚缔结和加入的国际海洋法条约
前言/序言
总序
中国是陆海兼备的海洋大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海洋文明。“鱼盐之利,舟楫之便”是先人认识和利用海洋之精炼概括,仍不悖于当今海洋之时势。然数百年前,泰西诸国携坚船利炮由海而至,先祖眼中的天然屏障竟成列强鱼肉九州之通道。海洋强国兴衰,殷鉴不远。
吾辈身处百年未有之变局,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扎实的海洋工业、尖端的海洋科技及强大的海军战力,无疑为海洋强国之必需。此外,完备的海洋治理体系和卓越的海洋治理能力等软实力亦不可或缺。海洋治理体系之完备,海洋治理能力之卓越,皆与海洋法治息息相关。经由法律的治理以造福生民,为古今中外人类实践之最佳路径。
海洋法治之达致,需赖全体国人之努力,应无沿海内陆之别。西南政法大学虽处内陆,一向以“心系天下”为精神导引。作为中国法学教育研究的重镇,西南政法大学独具光荣的历史传承、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完备的人才积累。她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为学术研究之出发点和归宿。
西南政法大学海洋与自然资源法研究所之成立,正是虑及吾辈应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绵薄。国际法学院、经济法学院(生态法学院)、国家安全学院相关研究团队,合众为一,同心勠力,与中国海洋法学会合作共建而成。我所将持续系统地研究涉海法律问题,现以“海洋·极地·自然资源法研究丛书”之名,推出首批公开出版成果。
本丛书拟设四大系列:国别海洋法系列、海洋治理系列、极地治理系列及自然资源法系列。系列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其共同的目标在于助力中国海洋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本丛书推崇创作之包容性,对当下及今后各作者的学术观点,都将予以最大程度的尊重;本丛书亦秉持研究之开放性,诚挚欢迎同人惠赐契合丛书主题及各系列议题的佳作;本丛书更倡导学术的批判性,愿广纳学友对同一问题的补正、商榷甚或质疑。若经由上述努力与坚持,可将本丛书打造为学界交流与争鸣的平台,则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本丛书能由构想变为现实,离不开诸多前辈、领导及同人的关心、指导与支持,我相信,丛书的付梓是对他们玉成此事最好的感谢!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