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众多支持和赞扬《联邦宪法》的文献中,有《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脱颖而出,流传至今,成为代表作。这就是汉密尔顿策划并参与撰稿、麦迪逊和杰伊合作的《联邦论》。《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的一个明显优点,是对联邦宪法基本观点的不厌其烦的反复弘扬。
《联邦论》成为述评《美国宪法》的经典著作,声名与年俱增,在美国反复重印,累次畅销,至今不衰。华盛顿说:“危机消失、环境安定后,将得到后世的瞩目。因为,《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对自由的原理,对政治问题,提出了坦率精湛的讨论。凡有公民社会存在的地方,人们永远会对这些问题发生兴趣。”
精彩书评
这部书定会受到后世的瞩目,它提出了率真精彩的意见,说明了自由和政治的原理。凡有公民社会的地方,人们总是会对这类问题发生兴趣。
——乔治·华盛顿
对政府原则最优秀的阐述……从理论到实践,没有一本书优于《联邦论》。
——托马斯·杰斐逊
目录
第一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0月27日
第二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0月31日
第三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1月3日
第四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1月7日
第五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1月10日
第六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1月14日
第七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1月19日
第八篇 原载《纽约邮报》 1787年11月20日
第九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1月21日
第十篇 原载《纽约邮报》 1787年11月23日
第十一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1月24日
第十二篇 原载《纽约邮报》 1787年11月27日
第十三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1月30日
第十四篇 原载《纽约邮报》 1787年11月30日
第十五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2月1日
第十六篇 原载《纽约邮报》 1787年12月4日
第十七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2月5日
第十八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2月7日
第十九篇 原载《独立报》 1787年12月8日
第二十篇 原载《纽约邮报》 1787年12月11日
第二十一篇
试读
我的这组系列文章,不打算讨论这类现象。我很清楚,任何一类人物,仅仅因为他们处境可疑,就把他们的反对,归结为自私狂妄,并不实事求是。要想保持公允,应该承认:即使这类人物,他们的行为,亦或自有道理。多数已经露面和将要露面的反对意见,动机虽然不值得尊重,亦无可厚非,不过是先入为主,出于嫉妒和恐惧,思想误入歧途,陷入真的误解。各种虚假偏见,导致判断失误,原因很多,势力很大。许多场合,我们看到,善良之辈,说起这件社会头等大事,时而站在正确一边,时而站在错误一边。这种局面,若适时疏导,会给善良的人们一个教训:再遇到争议辩论,受人劝说,自以为站到正确一边时,千万谨慎。需要谨慎之理,反思即可悟出:那些鼓噪真理之辈,他们秉持的原则,与他们的对手相比,是否更为高尚纯洁?对此,我们并非总是胸有成竹。野心贪婪、个人敌意、党派对立,许多比这更不值得称赞的动机,对赞同者和反对者,同样易于发生影响。若不能谨慎待之,不容异己之情,便会导致误判,而不容异己,从古至今,都是政党特色。政治领域,和宗教领域一样,想用剑与火,迫使人改宗,同样荒谬。这两个领域,用迫害治愈异端的事,罕有所闻。
不论上述情绪是否有理,我们已经见到足够征兆:与过去历次全国性大辩论0一样,这些情绪,这次又卷土重来。愤然指责,恶毒攻击,激情怒斥,势如脱缰之马。各对立派别的表现,让我们相信:人人想把自己的观点,说成正确无误,宣言振振有词,诽谤刻薄尖酸,只求扩大队伍,无所不用其极。希望政府有权有效,本是理性渴求,却被辱骂为爱好专制,敌视公民权利。小心谨慎,避免危及民众权利,常常是因为过于理性,而非感情用事,竟被说成装模作样,故弄玄虚,迎合民众,牺牲公益。一方面,人们忘记:热恋常常伴生嫉妒猜疑,对公民权利的高尚热情,易受褊狭、愚昧、怀疑精神的影响。它方面,人们同样容易忘记,为保障公民权利,政府必须有权有效。仔细斟酌,就会得出有据判断:政府有权有效,公民享受权利,二者可兼而得之;害民野心,常隐于为民请命的美丽面具后,不大藏在主张政府有权有效的严峻外表下。历史告诫我们:表面主张民权之徒,走的实为专制之路;颠覆共和主权之民贼,政治生涯伊始时,都曾讨好百姓,他们当中,多以蛊惑家开局,终以专制者收场。
各位同胞,我已提请大家注意:提防来自各方企图。他们想要影响你的决心。眼前,已到决定各位福祉的紧要关头。切莫轻受任何影响,除非你
前言/序言
2003年春,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我翻译和注释的《辩论:美国制宪会议记录》上、下册。2008年终,译林出版社将出版我翻译和注释的《联邦论:美国宪法述评》。《辩论》,加上《联邦论》,对了解和研究美国《联邦宪法》,可谓珠联璧合。
《辩论》记下了美国建国之父们设计联邦政府的全过程,记下了代表们在制宪会议上每天每日发言的摘要。全书按麦迪逊在制宪会议期间的原始手稿排印,保留了历史原貌。麦迪逊的记录,自始至终,一天不缺,写法类似连续剧,记下了历史人物(制宪代表们)的台词(发言),记下舞台(制宪会场)上不断变幻的情景和气氛。从中,读者不但可以看到剧情(逐渐深入的议题)的推进,透过场景的变化和辩论的深入,还可以观察到历史人物逐渐展开和变化的思想,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全剧(整个制宪会议)收场时,留下一种悲剧的壮观气氛,掩卷后,令人陷入长久的沉思。
仔细阅读《辩论》,帮助读者回溯《联邦宪法》每一条、每一款、每一项、每一句、每一个分句的成因:最初于哪一天由谁提出,哪些人在后来的哪些日子里提出过哪些修改意见,发生过哪些辩论,每个句子最后如何定稿。美国制宪会议的全过程和宪法的每词每句的成因,透过此书,全部公开透明。今天的中国读者,通过此书,可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可是,当年的美国民众,没有这个福分。制宪会议的记录一直保密。麦迪逊是制宪代表中最后一位离世的。直到临终,麦迪逊才把他的这份记录卖给联邦议会,希望身后出版,让美国民众了解制宪会议的内幕和奥秘。因此,这套书到1840年才问世,那时,联邦宪法已经批准了五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