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哲学教授卢·马里诺夫先生为普通读者撰写的第五本哲学践行著作。主要阐述如何利用老子的智慧,帮助人们面对当代生活的挑战,提高生命质量。本书将老子智慧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是作者作为哲学咨询师或导师从个案和观察中精心选取的。作者凭借其对亚洲思想和哲学的广博知识和深刻洞察,探讨了自我、幸福与平和等主题,运用富有启发性的案例阐释了《道德经》这部道家经典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
精彩书评
这是一本跨文化的理论
研究与实践探索的佳作,它
有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
互通,也有助于理论化的哲
学——无论是西方的还是东
方的——与大众生活的进一
步融合。
——潘天群,南京大学哲
学系教授
作为国际颇有影响力的
哲学咨询领域的专家,马里
诺夫运用中国道家智慧给我
们指出了一条通往和谐生活
的路径,也揭示出给予我们
应对生活困难和挑战的道的
力量。《循道而行》无论对
于哲学咨询领域的专家,还
是对于大众,都有不可估量
的价值。
——张利增,哲学博士、
山东师范大学当代哲学咨询
研究与实践中心主任
这本书不仅是对道家哲
学的深刻解读,也是一份指
导我们如何生活得更美好的
珍贵礼物。我强烈推荐每一
位寻求生活智慧和内心平和
的读者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
来认真阅读这本书,相信书
中总有某处会让你产生共鸣
、引发深思、获得慰藉。
——丁晓军,西安交通大
学哲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
师
在《循道而行》一书中
,马里诺夫博士凭借其对亚
洲思想和哲学的广博知识和
深刻洞察,探讨了自我、幸
福与平和等主题,运用富有
启发性的案例阐释了《道德
经》这部道家经典中蕴含的
智慧和力量。
——池田大作,日本东京
创价学会国际总裁
目录
第一章 问道
第二章 与道相遇
第三章 健康与福祉
第四章 自我与宁静
第五章 让生活更简单
第六章 释放压力
第七章 职业与工作
第八章 爱与人际交往
第九章 婚姻与家庭
第十章 道德与德善生活
第十一章 发现价值
第十二章 三种毒药:嗔、贪、妒
第十三章 感悟生死
第十四章 道的践行
第十五章 与自然和谐共处
第十六章 黄金时代
第十七章 如何拥有快乐星期一
第十八章 下一步计划
推荐阅读书目
致谢
中文版后记
试读
第一章 问道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第六十三、六十四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探寻者:怎样才能拥有幸福、成功而又充实的人生?是否有一条道路可以直达这些目标?
引路人:这样的道路很多,就像车轮的辐条,条条都汇聚到同一个中心,也就是你所找寻的目的地。
探寻者:那我该走哪条路呢?
引路人:你现在走的这条路就可以。它已经把你引到了这里,只要你在旅途中没有偏离得太远,接下来它将指引你走完全程。
探寻者:我已经多次偏离大道了,而且不止一次差点迷失了方向。这条路有时是挺难走的。
引路人:确实,因为在某些地方,它成了无路之路。这就需要安排导师经常来指点你,帮你找到你自己的路。
探寻者:那就好了。那么,接下来我该怎么走呢?
引路人:这条路有三个分岔。西面是毕达哥拉斯之路,北面是佛陀之路,东面是老子之路。
探寻者:您推荐哪一条呢?
引路人:它们都通向同一个中心——宁静。每条路都蜿蜒穿过一片奇妙之地,当然它们都有既具挑战性又令人着迷的路段。毕达哥拉斯之路是通过理性的神秘主义和创造性的天赋来实现宁静,它造就了柏拉图、巴赫和爱因斯坦等人。如果你喜欢哲学、数学和音乐,那就跟随毕达哥拉斯吧。佛陀之路即为八正道,通过清空欲望的意念而达到宁静。它一路传承下来,成就了龙树菩萨、菩提达摩和智顗这样伟大的圣人。如果你有觉知力,并执意为芸芸众生解脱苦难,那就跟随佛陀吧。老子之路即为道:万道之道即无道,通过道本身的力量通往宁静。这条道路上也有许多圣人,如庄子、张陵和长春(道号,原名丘处机)。如果你喜欢诗歌与和合之美,幽默与生命活力,并喜欢走行人更少的道路,那么就跟随老子吧。
探寻者:那到底什么是道?
引路人:它没法定义。
探寻者:难道它是想象出来的哕?
引路人:不,它超乎我们的想象。
探寻者:那么,关于它,能说点啥呢?
引路人:它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很多门。
探寻者:打开什么样的门?
引路人:所有的且向上向善的门。幸福之门,成功之门,理解之门,爱之门,融人群体之门,人生充实之门,内心平和之门,所有能够让世界更美好而不是更糟糕的门。
探寻者:谁有这把万能钥匙呢?
引路人:每个人手里都有。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
探寻者:你能帮我意识到吗?
引路人:我试试吧。我也许可以帮你认识到道,或倾听到它,或体悟到它,但是我不能替你去认识,去倾听,或去体悟。你如果想提升意识,你必须开启你内心深处的眼睛、耳朵,所有的感官。我也许能帮你打开它们,但是我不能替你打开。
探寻者:不过,你出了不少书。你是否可以写一本小书,让我自己学会该怎么做呢?
引路人:写这样的一本小书谈何容易啊!话说回来,这里挺安静的,我这会儿也有空,那我就讲讲吧。大约公元前500年,老子写了那本小书,叫《道德经》,意思是“道及其力量”。也许你需要我写一本小书来解释如何使用老子的这本小书。
探寻者:这正是我想要的。现在,道听起来很吸引人呀。不过,道的力量不会让我们堕落吗?
引路人:所有的力量都可能使人堕落,除了道。它不能用于作恶。就像地球引力将万物向它们的质量中心吸引那样,道也将人们向他们存在的中心吸引,在那里他们遇到了最好的自己。那正是他们得以恬静自处的地方。
探寻者:那些已经堕落的人呢?他们还能修道吗?
引路人:只能以善的方式才行。如果他们去作恶,道就会离他们而去。
探寻者:抱歉,这个听起来太好了,我都怀疑它不是真的。
引路人:也许是吧。那如果它太好了,让人无法相信是假的,怎么办?
探寻者:好有趣呀。你说过修道者喜欢幽默。
引路人:的确。其实每个人都喜欢。不过有些人还需要道的力量去打开那扇门。
探寻者:那我可以从幸福之门开始吗?
引路人:你无论从哪里开始都可以。 探寻者:好的,不过我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相信你呢?
引路人:你确实不该相信我。凡事不轻易相信,这点很棒!不过,既然有这么多疑问,你不妨这样思考。以前,我也曾处于你现在的状态。那时候,我还是一个任性的愣小伙,还远不如你聪明、好问呢。即便如此,仍有一个接一个的导师,包括最初的三位非常有魅力的女士,帮我寻道。现在处于修道途中的这个点上,轮到我去帮助别人了。你准备好走哪条路了吗?如果还没有,你可以休息一会儿或者好好思考一下,过段时间再来。这儿一直有人值班的。
探寻者:我已经准备好了,我要选择老子之路。
引路人:好的,那我们就开始吧。老子教导过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步看起来虽小,但是积跬步可以至千里。每一件大事都是由许多小事汇聚而成的。如果你想获得最大
前言/序言
亲爱的读者: 本书最初用英文写成, 旨在向不熟悉中国哲学的西 方读者介绍道家思想,后来 被翻译成了巴西语、葡萄牙 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 罗马尼亚语、西班牙语,土 耳其语版也即将面世,吸引 了众多志同道合的读者。 撰写本书时,我不敢想 象有一天它会被译成中文。 尽管沉浸其中已五十多年, 我仍觉得自己只有向西方初 学者传授道家思想的资格。 写完本书,我对道的领悟随 着年岁的增长还在日益加深 ,即便是初步的理解也让我 终身受益。所以,不妨设想 您正凝视着一面镜子,这面 镜子折射出道家思想的理论 和实践两个方面,就像道本 身折射出阴和阳。 道家理论在20世纪经西 方和印度杰出的哲学先驱传 播,进入印欧文献,其中不 乏深受中国哲学影响的知名 人士:伯特兰·罗素(1872 —1970)、卫礼贤(1873— 1930)、莱昂内尔·翟林奈 (1875—1958)、卡尔·荣 格(1875—1961)、卡尔· 雅斯贝尔斯(1883—1969 )、尼尔斯·玻尔(1885— 1962)、阿诺尔德·汤因比 (1889—1975),艾伦·瓦 兹(1915—1973),以及 印度的波伽瓦·希瑞·罗杰尼 希(1931—1990)等。由 此,难以定义的“道”,至少 在其深刻的理论影响方面, 逐渐在西方人的脑海中变得 更加清晰。 道作为一种哲学逐渐深 入到西方最聪明的知识分子 中,然后通过大众文化的广 泛渠道传播开来,自20世纪 60年代开始尤其如此。因而 ,道在西方一直是一种极具 吸引力的世俗哲学,而从未 像在中国那样负有宗教使命 ,也没有成为宗教标志。相 反,你也不难预想,西方已 经接纳并发展了从中国输入 的各种蕴含道的商品、服务 和实践,比如针灸与中草药 、气功、风水、国画,以及 各种中国武术流派。尽管孔 子学院与佛教僧团在西方屡 见不鲜,道观却寥寥无几。 对西方人来说,道是一 种令人欣慰的悖论:这种哲 学难以言表,却赋能各种应 用。这也体现在练就功夫的 过程中,李星明大师传授我 们功夫的时候就是如此。对 于那些可能不能立刻理解道 与武术关系的读者,下一小 节将通过例子来说明。 作为当代哲学践行的先 驱,道在我的许多咨询案例 中非常重要。因此,在简要 描述道与功夫的关系后,我 将介绍哲学践行这个领域。 到那时,您将能够从本书充 分受益。 道与功夫 受全球化影响,大量的 外国文化涌人中国,许多当 代中国读者可能正与本土的 武术及其蕴含的哲学渐行渐 远。这些哲学观念正是唐代 晚期的“三宝”:儒学、道教 和佛教。以下仅举三例,略 示上述三者与功夫尤其是与 道的深刻关联。 例一:李小龙在20世纪 60年代通过一系列的流行武 打电影,将他的功夫(截拳 道)引入西方大众的视野。 其女李香凝后来写了一本传 记,题为《像水一样吧,朋 友》 (Be Water,My Friend)。为什么用这个标 题呢?因为它概括了李小龙 的武术哲学,包括自发流动 和无为等思想,而这些思想 直接源自老子。 例二:李星明大师带着 将他宝贵的武术传统传授给 西方人的使命,于20世纪 60年代从香港移民加拿大。 他于1972年在蒙特利尔创 立吴道馆功夫学院,传授从 五大宗派传承下来的五种武 艺:周家拳、李家拳、白鹤 拳、螳螂拳和太极拳。此外 ,他还是一位知名的中医师 。 我有幸跟李大师学了11 年的武术。他看上去是一位 严厉的儒生式父亲,学生任 何缺乏孝道或其他传统美德 的行为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 睛。他甚至能看透我们的心 思。实际上,他也是一位慈 祥的父亲,待我们视同己出 。他耐心传授的东西,我们 一辈子受用不尽。 大师身体力行地解释, 学习一项武艺需要5年的时 间,再过5年才能领悟其背 后的理念,然后还需5年才 能体现其蕴含的精神。他传 授功夫就是给我们上了一门 道家哲学课程。学会一项技 艺,就是走向道;理解其理 念,就是与道共鸣;体现其 精神,就是与道合一。从技 艺到理念再到精神,他对武 术的深刻见解是对《易经》 《老子》《庄子》《孙子兵 法》及其相关著作中原则的 反思和扩展。 例三:嵩山少林寺方丈 释永信曾于2012年在纽约 曼哈顿邀我会面。我那时对 我们的议程知之甚少。方丈 带着三名功夫僧人和三名禅 宗僧人人座会议室,另带了 一名专业翻译。僧人们轮流 用汉语向我提问,而我用英 语回答。我们的专业译员忙 得应接不暇。最后,方丈只 好插话中止发问,还邀请我 担任其文化顾问。我深感荣 幸并接受了这一殊荣。方丈 此行的使命是增进西方对少 林功夫的理解。然而,僧人 们的提问并没有集中在功夫 或禅宗上,而是几乎全部聚 焦于道。 希望这三件事能说明中 国武术与道是紧密相连、不 可分割的。 道与哲学践行及哲学咨 询的关系 哲学践行是一项20世纪 90年代起在全球蓬勃发展的 运动,最近一些年才传人印 度和中国。哲学践行专家协 助个人、团体与组织将哲学 应用于日常生活,以提升自 己的表现,优化自我管理, 获得更多的幸福。与客户一 对一工作时,我们通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