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鬻子》,旧题鬻熊撰,今本《鬻子》简略文辞、古朴文风,偏重治世理政的道法家思想,约战国中后期诸子所作,分上下卷,共十四篇。本书在汇校汇注了前贤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道藏本《鬻子》进行了校正,增加了新的书证注释,对前人注释不当处做了笺证。
目录
目録
整理説明
進鬻子表
鬻子序
鬻子卷上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五
大道文王問第八
貴道五帝三王周政乙第五
守道五帝三王周政甲第四
撰吏五帝三王傳政乙第三
鬻子卷下
曲阜魯周公政甲第十四
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二
數始五帝治天下第七
禹政第六
湯政天下至紂第七
上禹政第六
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第五
湯政湯治天下理第七
慎誅魯周公第六
鬻子佚文
鬻子附録
周左丘明《春秋左氏傳·僖公二十六年》
戰國包山楚簡
戰國江陵望山沙冢楚簡
戰國新蔡葛陵楚簡
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楚居》
漢司馬遷《史記》
漢劉向《别録》
漢班固《漢書》
漢應劭《風俗通義·皇霸第一·六國》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卷四《諸子》
唐張説《張燕公集》卷七《贈趙公》
唐林寳《元和姓纂》卷一
又卷六
唐陸淳《春秋集傳纂例》卷十《國名譜》
唐余知古《渚宫舊事》卷一
宋王堯臣《崇文總目》卷三《道家類》
宋劉恕《資治通鑑外紀》卷二《夏商紀》
又卷三《周紀》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
宋羅泌《路史》卷二六《國名紀三》
宋高似孫《子略》卷一
宋陸佃《陶山集》卷一一《鬻子序》
宋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卷九《道家類》
宋黄震《黄氏日鈔》卷五五《讀諸子·鬻子》
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卷六
宋王應麟《玉海》卷五三《藝文》
宋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一一《經籍考·子》
宋趙希弁《讀書附志》
明宋濂《宋學士全集》卷二七《諸子辨》
明楊士奇《東里文集》卷六《熊氏族譜序》
明楊慎《丹鉛總録》卷一二史籍類《鬻子》
明楊慎《丹鉛總録》卷十
明陳士元《江漢叢談》卷一
明李樂《見聞雜紀》卷一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一二《文部》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丙部《九流緒論》下
明胡應麟《四部正訛》中
明潛庵子《校訂〈鬻子注〉》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説》卷二十
明陳汝錡《甘露園短書》卷八“武王将相”
明萬曆三十年綿眇閣刊《先秦諸子合編》本
明刊《十二子·鬻子序》
明刊《十二子·鬻子後記》
明刊諸子褒異本、明錢塘楊氏刊廣成子鬻子合刻本
明歐陽清《刻五子書序》
《百家類纂》“雜家類”《鬻子題辭》
《楊升庵先生評注先秦五子全書·鬻子序》
《諸子彙函》附録《談藪》
清范邦甸《天一閣書目》卷三之一子部
清儲大文《存硯樓文集》卷十
清馬驌《繹史》卷一九《文王受命》
清姚際恒《古今僞書考》
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卷八
清梁玉繩《漢書人表考》
清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十
清《文瀾閣四庫全書》卷一一七《雜家類》一《鬻子》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内篇一·詩教上》
清章學誠《校讎通義》内篇卷三《漢志諸子》
清袁棟《書隱叢説》卷一一
清王太岳《四庫全書考證》卷五二《鬻子》
清石藴玉《獨學廬稿·初稿》卷三《讀鬻子》
清崔述《豐鎬考信録》卷一《文王上》
清孫星衍《平津館鑒藏書籍記》補遺
清嚴可均《鐵橋漫稿》卷五《文類》三《鬻子序》
清嚴可均《子書六種》抄本跋
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晋南北朝文》卷九
“鬻熊”
清凌揚藻《蠡勺編》卷二《鬻子》
清周廣業《循陔纂聞》卷一
清雷學淇《介庵經説》卷三《毛詩》
清輯補《世本·居篇》
清沈欽韓《漢書疏證》卷二五
清梁章鉅《退庵隨筆》卷一七《讀子》
清錢坫《新斠注地理志》卷一六
清《墨海金壺》子部《鬻子提要》
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卷五二
清宋翔鳳《過庭録》卷一三《鬻子》
清錢熙祚《逄行珪鬻子注校勘記》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續鈔》卷二
清俞樾《諸子平議補録》
清譚獻《復堂日記》
清陸心源《儀顧堂集》卷五《讀鬻子》
清譚嗣同《石菊影廬筆識》
清張之洞《書目答問·子部》
清王樹楠《孔氏大戴禮記補注校正》卷七
清抄本《養素軒叢書》篇首
清抄本《養素軒叢書》卷末跋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地理志第八下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藝文志第十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藝文志第十
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卷二一《文王之什》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子部·雜家類
清葉德輝校輯《鬻子序》
清梁啓超《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考釋》
清劉咸炘《校讎述林&m
试读
鬻子卷上①
華州鄭縣尉逄行珪注②
【校注】
① “鬻子”,今按:蔣伯潛著《諸子通考·鬻子考》(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漢志》道家又有《鬻子》二十二篇。自注曰:名熊,爲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爲楚祖。”鬻熊勳業,雖不逮太公,要亦周初之名臣。則其書當亦戰國時好事者所掇拾增附而成,與《太公》同。至於今存之本,則又非《漢志》所録之舊矣。羅焌著《諸子學述》中編《道家·鬻子》(商务印书馆,1912年,以下簡稱《諸子學述》):鬻子(鬻亦作粥,古字通用。)姓芈,(芈本字嬭,薛尚功《鐘鼎款識》載《楚南龢鐘銘》云:“楚王賸仲嬭南龢鐘。”案即《左氏春秋·文元年傳》之江芈也,即春秋江國之本字。)名熊,祝融之後,陸終第六子季連之裔。年九十見周文王。文王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則臣已老矣;使臣坐策國事,則臣年尚少。”因立爲師。至武王、成王,皆師事之。成王大封異姓,會先卒,子熊麗、孫熊狂亦卒,因封其曾孫熊繹於楚,子孫皆以熊爲氏。《漢志》:道家《鬻子》二十二篇,小説家《鬻子説》十九篇。《隋志》:《鬻子》一卷,列道家。《舊唐志》:《鬻子》一卷,列小説家。《新唐志》又列道家。今存一卷,止十四篇。本唐永徽中逄行珪所獻。近儒亦多輯佚本,何者爲道家,何者爲小説,不能辨也。楊柳橋《鬻子哲學思想的光輝片段》(社會科學戰綫編輯部編《哲學史論叢》,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以下簡稱楊柳橋):班固《漢書·藝文志》在《鬻子》下的自注是:鬻子“名熊,爲周師、自文王以下問焉。周封爲楚祖。”這個説法,同賈誼《新書·修政語》下篇的文王、武王、成王都請教過鬻子那七章的記載,是完全符合的。《意林》所録《鬻子》第四條,也説鬻熊活了很大的年紀:“昔,文王見鬻子,年九十。王曰:‘嘻,老矣!’鬻子曰:‘若使臣捕虎逐麋,臣已老矣;坐策國事,臣年尚少。’”《子略》所引《魏相奏記》所載霍光的話、逄行珪《鬻子序》,也都這樣説。可是,這同《史記·楚世家》中“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熊子事文王,早卒”、“楚熊通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早終”這兩段記載,整整相反。因此胡應麟《四部正訛》認爲有兩個鬻熊:一個是《史記》所記的鬻熊,是“文王之師”;一個是《列子》所引的鬻熊,是“當時有道者”。這個推斷雖然没有充足根據,並不一定符合史實,可是它卻引起了我們應有的注意,必然會促使我們重新考慮問題。我們應該從這方面推想:在西周初期,有人能寫出擁有二十二篇的《鬻子》這麽一部談政治、談哲學的專著,恐怕是不可想象的。私人發表政治主張和哲學思想,尤其是寫成一部專著,形成一種學派,只有到春秋、戰國時代才有可能。在周文王時代,在傳説中,鬻熊可能有他的政治和哲學的見解;他這些見解,也可能在人們的口頭上不斷地傳授着;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在諸家學派中,有這麽一派吸取了傳説中鬻子的見解,或者同他的這些見解相接近,這一學派在總結他們的見解的時候,爲了紀念鬻子——實際上是自我作古,故意炫耀其説,因而就假托鬻子立言,也就把他們這部專著命名爲《鬻子》。這是比較合乎情理的。《鬻子》這部專著,也和其他古代專著一樣,不可能出自一人之手,更不可能是一時所完成,而是出自這一學派許多人的集體創作,經過長時期的加工和修訂,才逐漸完成的。因而,《文心雕龍·諸子》篇“鬻熊知道,而文王咨詢,餘文遺事,録爲《鬻子》”的説法,是比較可信的。我們如果了解到這一點,那麽,對於鬻子生平的不同傳説,也就絲毫不感到離奇了。再就是,我國道家學派,起源於戰國時代,鬻子是西周時代的人物,爲什麽《漢書·藝文志》把他列入道家呢?大概當時的學者看到《鬻子》中有關宇宙觀的論點,在某些地方有的同《老子》中有關宇宙觀的論點相類似(實際大不相同),因而把他這一學派并入道家,實際上他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學派。我們不要爲這一點所炫惑。陳樹華《春秋經傳集解考正》卷六:“鬻熊,王符《潛夫論》引作‘粥熊’,《古今人表》作‘粥熊’。”今按:《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杜預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楚之遠祖也。鬻熊,祝融之十二世孫。夔,楚之别封,故亦世紹其祀。”《史記·周本紀》云:“公季卒,子昌立,是爲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史記·楚世家》:“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漢書·地理志下》:“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荆蠻,爲楚子,居丹陽
前言/序言
鬻子集解
整理説明
整理説明
一鬻熊其人
關於鬻熊,史料記載甚少,通常認爲鬻熊是商末周初人,曾爲周文王師,是楚國的先祖。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夔子不祀祝融與鬻熊。”杜預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楚之遠祖也。鬻熊,祝融之十二世孫。夔,楚之别封,故亦世紹其祀。”
《史記·周本紀》云:“公季卒,子昌立,是爲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史記·楚世家》:“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又,楚武王三十七年,楚熊通要求周王室立其爲王:“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早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
《漢書·地理志下》:“周成王時,封文、武先師。鬻熊之曾孫熊繹於荆蠻,爲楚子,居丹陽。”
根據上述史料記載,約略可知,鬻熊的祖先爲帝嚳時之火正——祝融。據《國語韋氏解》可知其大致的世傳譜系。《國語》卷一六《鄭語》:“夫黎爲高辛氏。”韋昭注:“高辛,帝嚳。黎,顓頊之後也。顓頊生老童,老童産重黎及吴回。吴回産陸終。陸終生六子,其季曰連,爲芈姓,楚之先祖也。季連之後曰鬻熊,事周文王,其曾孫熊繹,當成王時封爲楚子。”《大戴禮記·帝繫》有類似的記載。可知季連,上承帝嚳、顓頊、祝融、吴回、陸終,姓芈,是楚國王族的祖先。鬻熊是季連的後代,後被奉爲楚之祖先。鬻熊有文韜武略,當得知文王“善養老,禮下賢者”時,欣然求歸,爲文王效力。鬻子,被尊爲文王師。
史料所載的鬻熊的世系承傳比較明確,但鬻熊的歷史蹤迹不甚明了,多有認識上的分歧。
(一) 早卒説
《史記·楚世家》:“周文王之時,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早卒。”而鬻熊“早卒説”,並非字面意義,非不壽之謂。嚴可均校輯《全上古三代文》卷九注:“計其年宜過百一二十,則早卒、早終,謂不及受封先卒耳,非不壽之謂也。”嚴説可信。鬻熊見文王之時“年已九十”,《楚世家》言其“早卒”,即謂其不及受封而卒,故“早卒”後面緊接着曰:“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陽。”指出至熊繹時始受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