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子海精华编》丛书的一种。《尸子》*早在《汉书·艺文志》著录,至元代始有人为之辑佚,清代时辑本更多,本书所疏证的底本即清人汪继培的版本。正文分卷上卷下两卷,每条下详细疏证。正文后附存疑、佚文补说、诸家疏证,供读者参详。
目录
目録
整理説明
凡例
序
卷上
勸學
貴言
四儀
明堂
分
發蒙
恕
治天下
仁意
廣澤
綽子
處道
神明
卷下
存疑
佚文補説
附録
諸家論證
试读
尸子疏證
序
《漢書·藝文志》雜家《尸子》二十篇,《隋》、《唐志》並同,宋時全書已亡。王應麟《漢志考證》云:“李淑《書目》存四卷,《館閣書目》止存二篇,合爲一卷。”其本皆不傳。近所傳者有震澤任氏本、元和惠氏本、陽湖孫氏本。任本凡三篇,曰《仁意》,曰《君治》,曰《廣釋》,實皆攈摭佚文,傅會舊目。《廣釋》即《爾雅疏》所引《廣澤》;《仁意》亦見《爾雅疏》;《君治》無考,《諸子彙函》有此篇,乃聯綴群書虚造名目,不足據也。繼培初讀其書,就所攬掇,表識出處,糾拾遺謬,是正文字。後得惠、孫之書以相比校,頗復有所疑異。乃集平昔疏記稍加釐訂,以《群書治要》所載爲上卷,諸書稱引與之同者分注於下。其不載《治要》而散見諸書者爲下卷,引用違錯及各本誤收者别爲存疑,附於後。謹按,劉向《别録》《史記·孟荀列傳》集解引。稱《尸子》書凡六萬餘言,今兹撰録,蓋十失八,可爲嘆息。然繇所概見,推竟端委,尚有可意會者。張湛注《列子》,其序云:“莊子、慎到、韓非、尸子、淮南玄示旨歸,多稱其言。”今按“歸人”之説見《天瑞》篇,“言行響影”之説見《説符》篇,其所誦述定非數言。《淮南子·墬形訓》云:“水圓折者有珠,方折者有玉。清水有黄金,龍淵有玉英。”又云:“北極有不釋之冰。”其説皆本《尸子》。章懷太子注《後漢書》,《宦者吕強傳》。謂《尸子》書“二十篇,十九篇陳道德仁義之紀,一篇言九州險阻,水泉所起”,《墬形》之文,當在此篇。準是以求,則《墬形訓》“九山”、“九塞”、“九藪”及“水泉”諸説,必皆仍用《尸子》可知。又因引“贖人”而知爲子貢事,引“悦尼來遠”而知爲葉公問政,引“湯德及禽獸”而知爲解網。觸類引伸,課虚以責有,是在好學者之深思矣。劉向序《荀子》,謂尸子著書“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術”,劉勰又謂其“兼總雜術,術通而文鈍”。今原書散佚,未究大恉,諸家徵説,率皆采擷精華,剪落枝葉,單詞剩誼,轉可寶愛。其書原本,先民時有竊取,後出諸子又或餐挹其中,傳相蹈襲。今輒刺取各書,略明歸出,欲以證釋同異。《史記·孟荀列傳》言“楚有尸子”,《集解》引劉向《别録》云:“楚有尸子,疑謂其在蜀。今按《尸子》書,晋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誅,乃亡逃入蜀。”《漢志》班固自注又以佼爲魯人。“晋”、“魯”字形相近,未能定其然否云。
嘉慶十有六年歲在重光協洽陽月月既望,蕭山汪繼培識。
卷上
勸學
學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四句亦見《太平御覽》六百十三。《説苑·説叢》云:“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誨不厭,所以治人也。”《文子·上仁》:“老子曰:‘學而不厭,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孟子·公孫丑》篇:“孔子曰:‘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亦見《吕氏春秋·尊師》篇。①夫繭,舍而不治則腐蠹而棄。②使女工繅之,③以爲美錦,大君服而朝之。④一作“人君朝而服之”。按,《鹽鐵論·殊路》篇云:“干越之鋌不厲,匹夫賤之。工人施巧,人主服而朝也。”語意本此。“大君”,見《易·師》卦。身者,繭也,舍而不治則知行腐蠹。使賢者教之,原作“子”。以爲世士,⑤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夫繭”以下據《御覽》六百十三、八百十五、八百廿五補。《韓詩外傳》五:“繭之性爲絲,弗得女工,燔以沸湯,抽其統理,不成爲絲。”《淮南子·泰族訓》同。劉子《新論·崇學》篇云:“夫繭繅以爲絲,織爲縑紈,繢以黼黻,則王侯服之。人學爲禮儀,雕以文藻,而世人榮之。繭之不繅,則素絲蠹於筐籠;人之不學,則才智腐於心胸。”本此。⑥是故,子路,卞之野人;⑦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集解。《文選·辨命論》注作“東鄙之野人”。子貢,衛之賈人;⑧見《御覽》八百廿九,句末有“也”字。顔涿聚,盗也;⑨顓孫師,駔也,⑩孔子教之,皆爲顯士。二句見《文選·辨命論》注,“顯”作“賢”。《韓詩外傳》八:“子路,卞之野人也;子貢,衛之賈人也,皆學問於孔子,遂爲天下顯士。”《荀子·大略》篇云:“子贛、季路,故鄙人也,被文學,服禮義,爲天下列士。”《吕氏春秋·尊師》篇云:“子張,魯之鄙家也;顔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學於孔子,爲天下名士顯人。”夫學,譬之猶礪也。昆吾之金,四字見《山海經》十八注、《史記·司馬相如傳》集解、《前漢書·相如傳》注、《文選·子虚賦》注,又《玉篇》一“昆吾”字從玉。而銖父之錫,使干越之工,《新序·雜事一》:“船人固桑曰:‘劍産干越。’”《莊子·刻意》篇“干越之劍”釋文:“司馬云:‘干,吴也。吴越出善劍也。’”《荀子·勸學》篇“干越夷貊之子”楊倞注云:“干越,猶
前言/序言
整理説明
尸子這個人,在先秦典籍中並没有記録。最早見於《史記·孟荀列傳》:“楚有尸子、長盧。”司馬遷又説:“世多有其書,故不論。”可見《尸子》一書在漢初廣爲流傳,是當時的人很常見的。《漢書·藝文志》著録有《尸子》二十篇,應該和司馬遷所見的《尸子》没有多大差異。孫次舟在《再評〈古史辨〉第四册·論〈尸子〉的真僞》亦云:“《尸子》之書,亦必喧赫於當時。”又説:“今《尸子》之書,既在司馬遷‘不論’之列,則彼《漢書·藝文志》雜家所著録之《尸子》二十篇,即爲司馬遷所不論之書。”但這裏要説明的是,即使是司馬遷所見到的《尸子》,也不全是尸子所自撰,有後人摻入的文字。例如《廣澤》篇説:“田子貴均。”田子即田駢,晚於尸子,尸子本人必不能用到他的學説。又如卷下第七三條載的秦醫竘爲張子治病之事,張子若是張儀,其人晚於尸子,尸子也不可能知道此事。所以,司馬遷所見的《尸子》,應該和《墨子》、《莊子》一樣,都有其後學的文章摻雜在内。
《史記集解》載劉向《别録》云:“楚有尸子,疑謂其在蜀。今案《尸子》書,晋人也,名佼,秦相衛鞅客也。衛鞅商君謀事畫計,立法理民,未嘗不與佼規也。商君被刑,佼恐並誅,乃亡逃入蜀。自爲造此二十篇書,凡六萬餘言,卒因葬蜀。”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説:“(尸子)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漢書·藝文志》很大程度上是録自劉向的《别録》,但一個説尸子是晋人,一個説是魯人,大概有兩個原因。其一,吕思勉《經子題解》云:“裴駰、司馬貞及見《别録》及《尸子》全書,所知較詳,説當不誤。‘晋’、‘魯’形近,今《漢志》作魯人,蓋訛字也。”其二,《穀梁傳·隱公五年》載:“尸子曰:‘舞夏,自天子至諸侯,皆用八佾。初獻六羽,始厲樂矣。’”《桓公九年》:“尸子曰:‘夫已,多乎道?’”由此推論,在當時還有一個尸子,是治《春秋》的。張西堂《尸子考證》(見《古史辨》第4册)、孫次舟《論尸子的真僞》(見《古史辨》第6册)、徐文武《〈尸子〉辨》(見《孔子研究》2005年第4期)都以爲有兩個尸子,錢穆於《先秦諸子繫年》中以爲尸子只有一个,兼治《春秋》,似乎不可信。這個尸子可能是魯人,班固將這兩個人誤當成一個人,所以説成了魯人。
《隋書·經籍志》云:“《尸子》二十卷,目一卷。梁十九卷。秦相衛鞅上客尸佼撰。其九篇亡,魏黄初中續。”經過了漢末兵燹,原本世所習見的《尸子》已經殘缺不全,亡失了九篇,魏黄初中有人進行了續補。這次續補後的版本,内容已經和原本相差甚大。除了尚存的十一篇《尸子》直接録入外,其餘九篇的文字來源就值得商討了。這九篇續文的確有一部分爲續者搜集《尸子》佚文補入,但還有一些文字可能不屬於《尸子》,續者也給收入進去。卷下第一九條:“赤縣州者,實爲昆侖之墟。其東則滷水山,左右蓬萊。玉紅之草生焉,食其一實而醉,卧三百歲而後寤。”赤縣神州屬於鄒衍大九州學説的一部分,尸子是不可能知道的。第二條:“泰山之中有神房、阿閣、帝王録。”這至遲是漢代道家的虚構,後來演變成三十六天之説,尸子也不可能用到。大概因爲《尸子》一書有一部分内容是説“九州險阻,水泉所起”的,續者便因此補入。第一五三條:“繞梁之鳴,許史鼓之。非不樂也,墨子以爲傷義,故不聽也。”但第一五一條説:“鐘鼓之聲,怒而擊之則武,憂而擊之則悲,喜而擊之則樂,其意變,其聲亦變。意誠感之,達於金石,而況於人乎?”第一五二條:“夫瑟二十五弦,其僕人鼓之,則爲笑,賢者以其義鼓之,欲樂則樂,欲悲則悲。雖有暴君,爲之立變。”兩條都説音樂是感人至深的,這裏轉而説“傷義”;第一五四條也説到墨子雖然非樂,但還是善於吹笙的。此處卻連聽都不聽了,意思完全相反,也很有可能是續者因爲《尸子》有“墨子吹笙”事而補入的。還有存疑第四條:“黄帝時,公玉帶造合宫、明堂。”大概因爲第五六條有“黄帝曰合宫,有虞氏曰總章,殷人曰陽館,周人曰明堂”句,續者覺得意思相近,也便補入。除了以上幾條,續者還可能把另一個治《春秋》的尸子的文章也收入了進去,卷下第八六條:“娶同姓,以妾爲妻,變太子,專罪大夫,擅立國,絶鄰好,則幽。改衣服,易禮刑,則放。”這完全是釋《春秋》的文字。又如存疑第五條:“穀梁淑,字元始,魯人,傳《春秋》十五卷。”也和《春秋》有關。這些都不可能是《尸子》之文。《新》、《舊唐書》著録的二十卷本的《尸子》,就是原本内容和黄初中續寫的部分内容的雜糅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