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系统阐述银行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通过场景化获客与私域流量运营破解营销痛点、实现客户增长与业绩提升的实战型工具书。 本书直面传统银行营销模式失效的困境,深入剖析了经济环境变迁、用户行为巨变以及银行业务发展痛点,提出“流量制造”的理念,并构建了以“场景化获客”为核心、以“私域流量精细化运营”为支撑的全新营销方法论体系。书中不仅融合了《孙子兵法》“道天地将法”的古典智慧与现代数字营销技术,更结合中国本土银行实践,提供了从策略制定、客群分析、场景搭建、工具应用到团队组织的完整闭环解决方案和大量可落地执行的工具模板(如PCPS营销策划闭环链路图、客群分析四步法、私域运营七步法等)。本书是银行管理者、营销人员、数字化转型负责人不可或缺的行动指南。 第1~3章 首先从大环境、业务、用户三个维度深度解析银行当前面临的挑战,然后给出解决方案——场景化获客与运营,接着深入分析场景化获客的本质、任务和落地误区,最后给出流量制造与场景化获客的方法论。这部分是全书的基础,也是拉通读者认知的关键性内容。 第4~8章分别从策略制定、客群分析、场景搭建、批量获客、私域化运营5个层面介绍场景化增长的落地实践。这部分不仅给出作者服务50多家银行总结得出的方法论,还加入了很多来自银行一线人员的深度思考和实践,包括客群分析四步法、7大类重点客群画像、金融生态场景搭建的“四梁五柱”框架与“7步法”流程、私域流量运营的7个关键步骤等核心内容。 第9章全面盘点必备工具,重点剖析腾讯生态、短视频+直播、大模型等相关工具,让前面所讲内容可以高效落地 第10章提出构建“1督1牵2台制”的新型敏捷型组织架构,强调多领域交叉的复合型团队配置,并倡导以“长期主义”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变革,保障场景化获客战略的落地执行。 附录部分提供银行工作中DeepSeek多场景应用指令模板,这是直接使用的实用资源,可极大提升工作效率。
目录
目 录
序
前言
第1章 银行业务发展问题分析1
第1节 大环境分析1
当下经济带来的连锁反应2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基础设施4
数字化转型中的银行业务5
第2节 用户分析6
“人人玩手机时代”用户的9个典型特征6
理解KYC就是理解用户心智的迁移7
Z世代的崛起带来营销方式的大变革8
第3节 业务分析9
银行营销业务发展的四大痛点9
产品开发与渠道拓展正在发生变化11
存量客户与增量客户的关系融合13
第4节 解决方案分析13
传统营销方式失效的本质原因14
从CRM到社群,从社群到私域流量16
流量购买与流量制造17
私域流量与“道天地将法”21
第2章 深入理解场景化获客24
第1节 银行为什么需要场景化获客24
银行业的升维之战:无场景,不营销25
传统金融机构的场景延伸25
社区银行场景+流量—线下网点的
第二增长曲线27
金融生态场景建设的两大必要性28
第2节 什么是场景化营销30
金融场景建设的核心逻辑30
不断变化的金融场景建设要求31
目标:数字化转型与产业赋能33
结果:场景化与私域流量33
第3节 金融机构的5项重点任务34
服务民生—基于C端客群打造极致体验34
赋能产业—B2B2C构建产业融合生态35
制造流量—线上线下一体化场景引流36
价值转化—高效、便捷的中后台支撑37
组织变革—搭建协同、高效、敏捷的组织框架37
第4节 关于场景化获客的一些误区38
把场景简单理解为供应链的延伸38
以想象代替客户的实际需求39
场景只存在于线下40
第3章 流量制造与场景化获客方法论41
第1节 PCPS宣式营销策划闭环链路图应用策略41
第2节 流量制造与私域流量运营46
银行私域流量布局中的七驾马车47
基于微信生态系统的线上平台整合运用47
存量客户做深、做透的三大标准49
“近悦远来”诠释存量客户与增量客户50
客户经理“人心红利”信任感公式52
第3节 场景化获客落地原则56
第4章 银行策略制定方法59
第1节 金融行业正经历的四大变革59
第2节 基于零售业务和对公业务的策略制定61
零售业务:KYC与MOT,创造极致体验62
对公业务:聚力共生,美美与共73
第3节 以业务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制定77
负债业务:低成本揽储离不开场景化获客78
资产业务:做行业专家,深入场景做服务81
第5章 客群分析方法84
第1节 客群分析四步法85
市场分析:“颇具价值”的基础信息85
客户画像:立体多维度的客户形象87
RFM模型:3个维度划分客户价值等级89
关键分析:关键点主导购买决策92
第2节 七大类重点客群分析94
银发客群94
女性客群95
亲子客群96
年轻客群97
商贸结算客群100
外出就业创业客群101
种植养殖客群103
第6章 场景搭建方法106
第1节 金融生态场景搭建的“四梁五柱”106
夯实“银政企农”圈层共建107
场景搭建7步法112
第2节 农区金融生态场景搭建123
产业兴旺:深入供应链,梳理存量资源123
生态宜居:从资源开发到资金导入126
乡风文明:党建+金融服务,生活方式引领127
治理有效:立足目标客群,提供综合解决方案128
生活富裕:围绕农村生活打造乡村振兴带头人129
第3节 城区金融生态场景搭建130
职场场景130
生活场景131
第7章 基于金融生态场景批量获客135
第1节 立足“生活圈”和“生意圈”135
商圈线上线下一体化获客136
B端客户的流量制造138
互联网用户运营,养成大于变现141
第2节 前端获客渠道划分141
自有线下渠道142
自有线上渠道142
合作商户渠道143
线上导流渠道143
第3节 以信用卡为例的场景化获客144
文体娱乐场景化获客144
汽车场景化获客146
萌宠主题场景化获客148
探店打卡场景化获客149
年轻主题场景化获客150
第8章 基于场景的私域化运营154
第1节 私域流量运营的7个步骤154
明确目标155
建立私域流量池156
提供优质内容156
互动与沟通156
个性化营销157
增强用户体验158
数据分析和优化159
第2节 私域流量的互动与营销160
社群活动从线上到线下160
线上沙龙的有效开展169
裂变营销的“人传人”现象174
第9章 场景化获客工具181
第1节 腾讯生态系统的工具应用181
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最后一公里”是社交182
个人微信IP与朋友圈打造183
企业微信是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186
微信公众号依然是全网最大的图文传播载体191
第2节 短视频+直播192
抖音可以做,视频号必须做192
小红书、B站究竟适合什么样的银行使用?194
“321上链接”为什么不适合银行?196
防范金融直播的六大问题197
第3节 大模型工具198
AI技术在银行实践中的局限198
AI数字人技术199
百度文心一言200
科大讯飞—讯飞星火201
深度搜索—DeepSeek204
第4节 其他类工具205
流程管控工具和实践206
客户运营工具和方法207
内容生成工具和策略208
第10章 场景化获客团队搭建210
第1节 现有管理模式面临的4项挑战210
第2节 构建新型敏捷组织211
架构:“1督1牵2台”制的组织路径212
配置:多领域交叉的复合型团队213
考核:金融生态场景建设需要坚持长期主义215
后 记217
附 录225
附录A 沿海地区某农商银行大模型应用场景规划方案225
附录B 银行工作中DeepSeek多场景应用指令模板229
前言/序言
前 言
空闲的时候我都会正坐在办公室窗边,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街道—那里有步履匆匆的白领、吆喝叫卖的商贩、遛弯闲谈的老人。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早已成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不可或缺的“数据浪花”。而我,作为这场变革的观察者与参与者,既深感荣幸,又时常如履薄冰。毕竟,在金融与科技交织的战场上,我们既要读懂《孙子兵法》中“道天地将法”的智慧,又得学会用短视频给老乡们讲明白“什么是存款保险”。
你或许与我有过相似的困惑:在手机屏幕点亮世界的今天,商业银行的网点里,那些精美的折页为何越来越难打动客户?当Z世代(网络用语,指新时代的人群)一边刷着短视频,一边办理数字钱包时,我们是否还固守着“存款送礼”的“老剧本”?更令人焦虑的是,明明投入了海量资源做线上转型,为何流量像握不住的沙,越用力越流失?为了思考这些问题,我也曾夜不能寐。
若将银行业比作江湖,那当下的竞争早已不是刀光剑影的擂台比武,而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生态之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昔日的银行人手持算盘、账本,今日的我们却要左手握着AI(人工智能)模型,右手举着直播补光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只不过,对于银行人来说,如今的“利”已从柜台后的存单,化作了手机屏幕上的每一次点击、每一笔交易、每一场互动。
然而,这场转型远非坦途。曾有一位支行行长向我袒露:“以前愁的是存款任务,现在愁的是怎么让大爷、大妈相信微信绑定我行的卡进行支付真的很划算!”此话虽带调侃,却直指本质—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从来不是技术的单兵突进,而是一场对“人性需求”的深度解码。这背后藏着一个朴素的真理:金融服务的本质不是“铺渠道”,而是“种场景”。就像农民深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流量若不在合适的土壤里生根,终究是昙花一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银行从业者若只盯着KPI(关键绩效指标)报表,却忽略用户真实的生活场景,那么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沦为“屠龙之技”。
于是,本书尝试用“接地气”的方式回答3个核心问题。
(1)为什么银行需要从“流量购买”转向“流量制造”?—因为买来的流量像租来的房子,制造的流量才是自家宅基地上的房子。
(2)如何让“金融”与“非金融”场景水乳交融?—答案藏在菜市场的收款码、乡村振兴的助农直播、小微企业主的线上沙龙里。
(3)线上线下一体化真是“既要、又要、还要”?—不妨学学《论语》中的“君子不器”,打破渠道边界,让服务无处不在却又润物无声。
“金融生态场景化”是一场不得不打的升维之战。过去十年,银行业经历了从“网点为王”到“App争霸”的剧变。但在数字化的狂飙突进中,一个悖论愈加凸显:技术越先进,客户越“看不见”。“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当用户心智被短视频、直播、社群切割成碎片时,传统营销的“大水漫灌”早已失效。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移动互联网的汪洋中,银行不再是巍峨的灯塔,而须化身灵活的冲浪者—哪里浪花翻涌,就在哪里建起服务站。社区团购的履约环节、小微企业的供应链缝隙、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这些看似“非金融”的场景,恰恰是新时代的流量洼地。
本书的字里行间,藏着太多人的温度。写作过程中,我常想起《庖丁解牛》中的一段话“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数字化转型何尝不是如此?与其抱怨“同质化严重”“技术卡脖子”,不如聚焦用户需求与场景痛点,找到那把“游刃有余”的“柳叶刀”。
若您读完本书后能会心一笑,发出“原来做银行还能这么玩”的感慨,或拍案而起,惊呼“这个坑我们支行也踩过”,那便是我最大的欣慰。毕竟,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唯一确定的是我们对“服务本质”的永恒探索。
最后我要提笔致谢,此时心头涌动着太多温暖。
首先要深深鞠躬——感谢合作银行与机构的战友们。在金融生态场景化这条“无人”赛道上,每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是你们的信任,让我们在无数次试错中依然敢说“再来一次”;是你们的包容,让那些青涩的案例从实验室走向田野,最终沉淀为书中带着泥土味的真实故事。“独行快,众行远”,这份并肩探索的情谊,早已超越商业合作,成为照亮前路的星光。
更要给黄宣工作室的家人们一个大大的拥抱:王菁老师总能在激烈的讨论中抛出醍醐灌顶的追问;陈好老师的“一点就通”让项目总在不经意间获得加分;三少老师自带银行数字化基因的脑洞,永远比咖啡因更提神;铭伟老师和盛夏老师以支行行长的一线视角诠释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晓悦老师像一束温暖的光,张口便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还有从一开始就加入进来的罗丰、宋宋、王猛,见贤思齐,互通有无……你看,我们哪里是在写书?分明是在用各自的微光,共同点亮一片星海。
还要特别致敬幕后的英雄们: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孙海亮老师,他像位“文字使者”,陪我们经历了多次书稿的春耕秋收;感谢写作助理毕洁和王克岚,感谢你们通宵达旦地为本书默默付出。更要感谢那些未能一一具名的伙伴—某个深夜帮忙核对数据的实习生,临时救场拍摄的银行柜员,给项目组送过暖心夜宵的机构助教。
路还长,咱们继续边走边唱。
黄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