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产品开发与后发国家创新发展》*先回顾创新发展理论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明确技术创新本质上是开发新产品尤其是***产品,辨识后发国家创新发展可以开发的新产品类型与开发途径,诠释新产品开发与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然后基于新产品开发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之间的关系,诠释新产品开发对后发国家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构建后发国家的创新发展模型,揭示其从能大量生产产品,到能普遍生产优质高档产品、再到能出产众多***优质高档产品和持续开发生产***新产品的创新发展历程。接着解读运用新型举国体制、“揭榜挂帅”制度和企业创新联合体开发新产品的特点和方式。*后阐释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内生动力,需要的普惠性企业创新友好环境的特点、形成标志和营造举措。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 创新与科技创新 1
1.1 创新与技术创新 1
1.2 公共产品技术创新 16
1.3 科技创新 23
1.4 国家创新体系 29
1.5 本章小结 35
第2章 新产品类型与开发路径 37
2.1 新产品与***产品 37
2.2 我国企业新产品开发状况和特点与任务 42
2.3 新产品开发途径 48
2.4 新产品开发过程与特点 59
2.5 美国康宁公司的创新发展与新产品开发 63
2.6 本章小结 74
第3章 新产品开发与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 76
3.1 知识 76
3.2 基础研究 79
3.3 技术及其开发 85
3.4 基础研究支持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的途径和特点 92
3.5 基础研究与碳纤维产业创新发展 101
3.6 本章小结 110
第4章 新产品开发与后发国家产业高质量发展 112
4.1 产业发展与产业技术 112
4.2 新产品开发视角后发国家创新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118
4.3 ***产品开发与国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124
4.4 我国起重机产业的创新发展历程与特点及举措 132
4.5 本章小结 144
第5章 新产品开发与后发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46
5.1 关键核心技术 146
5.2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缘由及其影响 150
5.3 新产品开发视角的后发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与路径 158
5.4 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与技术构成及开发特点 162
5.5 后发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点和挑战 172
5.6 本章小结 177
第6章 新产品开发与后发国家创新发展过程 179
6.1 基于新产品开发视角的后发国家创新发展模型 179
6.2 ***产品的催生主体和产生途径 185
6.3 后发国家产业发展赶超的过程与条件 188
6.4 存储芯片产业发展的追赶和超越 194
6.5 本章小结 204
第7章 新产品开发与新型举国体制和“揭榜挂帅”制度 207
7.1 传统举国体制的形成及特点与挑战 207
7.2 新型举国体制的概念与适用领域及特点 210
7.3 新型举国体制运用典型案例——深海载人潜水器开发 215
7.4 新型举国体制的有效运用方式 219
7.5“揭榜挂帅”制度的运用方式 223
7.6 本章小结 230
第8章 新产品开发与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 232
8.1 创新联合体与企业创新联合体 232
8.2 企业创新联合体的建设模式 243
8.3 企业创新联合体的运行机制 250
8.4 我国创新联合体建设历程和成效与挑战 255
8.5 加强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方式与举措 260
8.6 本章小结 263
第9章 新产品开发与企业创新友好环境营造 265
9.1 企业创新发展状况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要求 265
9.2 市场竞争及其政策和制度要求 273
9.3 企业科技创新政策状况 279
9.4 企业创新友好环境营造的目标与挑战 284
9.5 加快营造企业创新友好环境的对策举措 300
9.6 本章小结 305
参考文献 307
试读
第1章 创新与科技创新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强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加速高质量发展,涉及创新、技术创新、绿色创新、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等众多概念和创新发展理论。本章对创新发展相关概念的形成及发展与相互关系进行梳理,对其内涵进行界定,既为后续讨论后发国家创新发展问题奠定统一的概念基础,又反映创新发展理论的演进变化,即由认为创新总是有利于经济发展到认为创新是“双刃剑”,在驱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不公平、浪费等社会问题的转变,由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到明确创新也是社会进步的关键支撑的转变,由认为一国的创新能力只受到科技发展影响到认为还与各类社会创新主体的建设与互动合作以及政策、制度和文化等密切相关的转变。
1.1创新与技术创新
1.创新
人类社会18世纪末起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无疑是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历史表明,人类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从1000年到1820年全球人均GDP平均增长速度很低,每年只有不到0.05%(图1-1)。然而,1820年之后经济开始快速增长,1820~1870年全球人均GDP年均增速提升到0.5%,1950~1973年更是达到3%~4%(菲利普?阿吉翁等,2021)。为什么1820年之前全球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但1820年之后长期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回答的重大现实问题。
图1-11000~2000年全球主要国家的人均GDP
资料来源:菲利普?阿吉翁,赛利那?安托南,西蒙?比内尔,2021
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经济高速增长问题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市场的扩展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有学者强调经济增长是由于人口、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增加,以及经济结构从农业生产占主导地位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占主导地位转变驱动的。
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从全新的视角对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次提出了“创新”这一新的概念(熊彼特,1997)。熊彼特提出的创新概念以及以此为核心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创新发展理论,强调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不仅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而且成为众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熊彼特认为,创新是把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经济中。他把创新分为五类:一是开发一种新的产品;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四是形成原材料或半制成品供应的新来源;五是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也给出了创新的定义(OECD,1996),认为创新是一种新的或作出显著改进的产品(商品或服务)或工艺,一种新的市场经营模式,或在商业实践、工作组织或外部关系中的一种新组织方式的实施过程。分析熊彼特和OECD对创新的定义,总体上是一致的。基于这些定义和相关研究,对创新概念与创新发展理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
**,创新是知识积累引发的革命性变化。熊彼特强调,创新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知识积累基础上引发的,每个创新都在利用之前创新产生的知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创新往往意味着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熊彼特曾作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得到一条铁路。这表明创新具有突发性、间断性、风险性、动态性和革命性等特点,它不是经济发展外部强加的,而是其内部自行发生的。经济发展往往与这些革命性的创新紧密相连。因此,对经济发展要进行动态分析研究。
第二,创新类型较为多样。从创新对象看,涵盖产品和生产方法(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不同的对象。从创新程度看,既可以是突破性创新,如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也可以是渐进性创新,如在现有技术和架构基础上对已有产品和生产方法进行改进。从创新的新颖性看,既可以是全球范围的新的创新,也可以是国家层面上新的创新,还可以是对某个组织和个人而言的新的创新。
第三,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熊彼特引入创新概念,是要解释经济发展的原因,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长期经济增长是持续不断创新的结果,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是工业革命的主要驱动力。为此,他将经济区分为“增长”与“发展”两种情况。所谓经济增长,是指由人口和资本等的增长所导致的经济规模扩大,没有产生质的变化和本质上的新现象。经济发展是自发和间断性的变化,是对均衡的干扰和打破,它永远在改变和代替以前存在的均衡状态。可见,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诸多不同点。*先,经济增长是指更多的产出;经济发展既包括更多的产出,也包括产品生产和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制度变革。其次,经济增长既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也包括由于更高的生产效率带来的产品生产的增加;经济发展除此之外,还包含产出结构的改变和形**型的产品产出。
第四,创新是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大量案例表明,新的创新如新产品会让以往的创新如老产品过时和失去价值,如数码相机就让胶片相机失去价值和退出市场。这样,创新与创造性破坏带来的发展是新的创新与老的创新在相互竞争中胜出,并淘汰落后产品和产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和资源更高效利用带来的结果。同时,创新总是面临新、老创新者之间的竞争,往往会遭遇在位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挠,是在竞争和优胜劣汰过程中产生的。
第五,创新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先,创新需要良好的激励和财产权利保护制度。创新者能够积极投入开展创新活动,根本上是因为他们预期能通过创新获得良好收益,任何让创新者能获得更好回报的制度安排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都能激发更多的创新,反之,如果对模仿抄袭与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不加限制,或对创新收益实施很高的税收,都会严重制约创新者的创新动力。现实表明,专利制度对创新具有双重促进作用。一方面专利让创新者在一段时间内获得创新应用的垄断权,保护了创新收益,提供了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专利又迫使创新者分享其创新依赖的知识,让其他人能利用专利中包含的知识开展后续创新。其次,创新需要有效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如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创建、股权融资和股票交易所的兴起、有限责任公司的出现等让人们可以动员和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和资本支持与推进创新,集聚更多创新资源,分担创新风险,带来经济繁荣。再次,创新需要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创新是在竞争中产生的,需要保护竞争和维持良好的竞争态势,防止在位和既得利益者设置壁垒阻碍新的创新,妨碍创新的持续发生。
第六,创新与发明有本质区别。熊彼特在分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机制时很重视知识及其积累的作用,强调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可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但同时他也认为,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两者有很大的不同。只要发明没有得到实际应用,在经济上就不能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不属于创新的范畴。把发明与创新区别开来,强调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应用,是一种经济活动,其主要目标是产生新的经济价值,对深刻理解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创新主体是企业和企业家。熊彼特把实现生产要素“新组合”的主体称之为“企业”,以实现这种“新组合”为职业的人是“企业家”。可见,熊彼特界定的创新是企业这一微观层面上的活动,强调企业是创新主体。同时,企业家的核心职能不是经营或管理,也不是发明新技术和成为发明家,而是能够实施这种“新组合”。企业家具有鲜明的特质,是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勇于承担风险和尝试新事物、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的人,是善于发现并积极利用潜在市场机会的人。
2.技术创新
创新有多种类型,技术创新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但熊彼特本人没有直接运用技术创新这一名词,更没有对其概念进行界定。对技术创新的专门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众多学者细致分析技术创新的概念和类型,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胡哲一(1992)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索罗(Solo)较早对技术创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1951年他在《在资本化过程中的创新:对熊彼特理论的评论》一文中*次提出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后阶段实现发展。这一“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概念界定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1962年伊诺思(Enos)在其《石油加工业中的发明与创新》一文中明确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定义,并由此促进了对技术创新定义的研究。他认为:“技术创新是几种行为综合的结果。这些行为包括发明的选择、资本投入保障、组织建立、制定计划、招用工人和开辟市场等”。显然他是从行为集合角度定义技术创新。林恩(Lynn)*次按过程定义创新,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始于对技术的商业潜力的认识而终于将其完全转化为商业化产品的整个行为过程。曼斯费尔德(Mansfield)侧重于产品创新,他认为产品创新是从企业对新产品的构思开始,以新产品的销售和交货为完成标志的探索性活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组织力量研究技术创新,其在《1976年科学指示器》报告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就是将新的或改进的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明确将模仿和改进作为*低层次上的两类创新划入技术创新的范畴。
弗里曼(Freeman,1982)于1982年出版的《工业创新经济学》一书再次给出技术创新的定义,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服务的*次商业性转化。缪塞尔(Mueser,1985)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作了较为系统的整理分析。在其搜集的300余篇相关论文中,约有四分之三的论文在技术创新界定上接近于以下表述,即当一种新思想和非连续的技术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展到实际和成功应用的过程,就是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他重新定义技术创新是“以其构思新颖性和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活动”。这一定义突出了技术创新活动有两方面的显著特征:一是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二是活动必须获得*终的成功实现。应当说,这一定义比较简练地反映了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
我国不少学者也对技术创新概念进行了界定。傅家骥(2000)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吴贵生(2000)定义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运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
不同学者审视技术创新的视角不同,形成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侧重于过程视角,强调技术创新始于新构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运用和产生效益的全过程活动;另一类关注的是技术创新的相关影响因素,强调技术创新是发明的选择、资金投入、组织建立、计划制定、市场开辟等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
综合上述讨论,简单而言,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系统的*次商业性转化。具体而言,技术创新源于新的构思,再通过研发新技术和/或组合运用已有技术,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或新系统,或改进已有产品、工艺或系统,并实际运用,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所有活动构成的过程。关于技术创新概念,有如下几方面的解读。
一是技术创新实质上就是开发新产品。一般而言,技术创新涉及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系统,对开发者而言开发新工艺也是开发新产品,新系统可以看作为复杂产品,广义上的新产品包含新工艺和新系统。这样,简而言之,技术创新就是开发和推广运用新产品。之后如无特别说明,本书提及的(新)产品均是广义上的概念,涵盖(新)产品、(新)工艺和(新)系统。
二是技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