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该著作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就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战略策略思想、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思想、建设共产国际以及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阐述了新的学术观点;深入地研究、阐述和评价了斯大林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以及“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研究和阐述了20世纪20-50年代初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以及取得的成果,如布哈林关于“过渡经济”的理论、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新经济学”、瓦尔加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以及沃兹涅辛斯基对确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研究和阐述了联共(布)和一些国家共产党在领导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思想理论;研究和阐述了联共(布)和其他一些执政的共产党在领导恢复国民经济的实践中实现的理论发展。
目录
导论
一、开创人类社会历史新纪元的十月革命
二、列宁务实的苏维埃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三、列宁“渐进地”改造旧经济关系的思想
四、列宁以“自己来找出路”的精神推进理论发展的思想
五、斯大林“速进性”发展的思想与实践
六、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重要理论
七、布哈林等苏联理论家对于理论建设做出的积极努力
第一章 列宁关于俄国革命的战略策略思想
一、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国的形势
二、《给瑞士工人的告别信》和俄国革命是全欧洲革命的“序幕”
三、《四月提纲》和走向”革命的第二阶段
四、列宁与加米涅夫之间的意见分歧
五、关于不能害怕采取“走向社会主义的步骤
六、《国家与革命》的重要内容和历史地位
第二章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思想
一、十月武装起义胜利后苏俄的形势
二、列宁关于建设苏维埃民主的思想
三、关于必须采取”计算和监督“的措施
四、关于实施”妥协“和必须反对”革命空谈
五、《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和转变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思想
六、关于“国家资本主义是我们的救星”的思想
七、列宁关于征收粮食和生产粮食的思想
八、列宁关于加强红军建设的思想
第三章 卢森堡、考茨基与列宁在十月革命问题上的思想分歧
一、卢森堡关于十月革命必然性和重要意义的思想
二、卢森堡与列宁在苏维埃土地政策上的思想分歧
三、卢森堡与列宁在“民族自决权”问题上的思想分歧
四、卢森堡与列宁在解散立宪会议和选举权问题上的思想分歧
五、考茨基与列宁在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苏维埃民主问题上的思想分歧
六、考茨基与列宁在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实践上的思想分歧
第四章 列宁关于建设共产国际以及推进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
一、共产国际的建立及前期活动
二、列宁关于把俄国革命经验与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三、关于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及加强党的纪律的思想
四、列宁对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的批评
五、欧洲革命形势退潮时列宁关于共产党建设的重要思想
第五章 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想
一、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二、列宁关于改善农民生活和巩固工农经济联盟的思想
三、《论粮食税》和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思想
四、列宁关于苏维埃国家经济建设“战略退却”的思想
第六章 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及其重要思想
一、改善党的工作机关和加强党内监督
二、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措施
三、苏俄国家机关的弊病与改革的途径
四、以合作社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和社会主义发展
五、《论我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特殊性的思想
第七章 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
一、列宁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及历史地位
二、列宁关于中国人民革命的思想
三、斯大林的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对其的评论
第八章 联共(布)党内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分歧与争论
一、俄共(布)中央同托洛茨基反对派的分歧与争论
二、联共(布)中央同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新反对派”的分歧与争论
三、联共(布)中央同“联合反对派”的分歧与争论
四、联共(布)中央同“布哈林集团”的分歧与争论
第九章 布哈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一、布哈林关于“过渡经济”的理论
二、布哈林关于保持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思想
三、布哈林关于运用科学技术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
四、布哈林关于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走向社会主义的思想
五、布哈林关于“工农联盟”的思想
六、布哈林关于过渡时期阶级斗争基本趋势和形式发生转变的思想
第十章 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一、苏联面临的国际形势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
二、斯大林关于“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
三、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理论
四、斯大林关于农业集体化的理论
五、斯大林关于阶级斗争的思想
……
第十一章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民族”的理论
第十二章 联共(布)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与实践
第十三章 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第十四章 苏联理论界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第十五章 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
第十六章 联共(布)领导的反法西斯战争及其理论
第十七章 战后初期联共(布)和东欧一些国家共产党领导恢复国民经济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
从1917年十月革命至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完成战后恢复国民经济任务这一段时间,联共(布)把马克思主义同苏联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地、顽强地、深入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列宁形成了务实的苏维埃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渐进地改造旧经济关系的思想、以“自己来找出路”的精神推进理论发展的思想等;斯大林的“速进性”发展的思想与实践,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他关于苏联“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布哈林等苏联的理论家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开创人类社会历史新纪元的十月革命
1915年6月,列宁在起草有关会议的决议草案时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欧洲各先进国家的阶级矛盾,促进了这些国家革命形势的成熟,各国无产者将“携手并进地去开创无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在这个新纪元里,无产阶级将在比较先进的国家里赢得社会主义,而在比较落后的国家里赢得民主共和国”。如同列宁所预料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新纪元”不久即隆重展开。开创这个新纪元的事件,是俄国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农群众进行的十月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指明,无产阶级只有进行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实现自身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1917年,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摆在俄国无产阶级面前。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工农群众勇敢地承担起这个任务。当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俄国革命的下一个阶段,必须使政权由资产阶级手中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7月底8月初,在列宁思想的指导下,布尔什维克党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方针。9月,列宁在一系列文章和信件中提出,必须立即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0月24日晚,彼得格勒工人和革命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10月25日晚,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同一天,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和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先后举行。列宁在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上宣告:“布尔什维克始终认为必要的工农革命,已经成功了。” 十月革命宣告成功了!十月革命开创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提出这样的看法,在于十月革命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在俄国变为现实,使俄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了新的阶段。在此以前,俄国的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宣传革命和准备革命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向群众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宣传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路线,激起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并且为发动革命做好物质准备。十月革命后,俄国革命走向新的阶段,即走向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阶段。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机构和政府机构;把革命由彼得格勒扩展到其他城市,扩展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各个地方、各个层级的苏维埃政权;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发挥他们当家做主的作用;反对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活动,巩固革命胜利的果实;在适当的时候转变工作重心,把发展生产和发展经济提到一切工作的首位。事实说明, 《共产党宣言》所说的———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在俄国已经变为现实。由此看,在俄国,由于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所以说,十月革命开创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