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与全国各博士点合作,由江苏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创新研究中心和中央编译局江苏师范大学发展理论研究中心共同编辑。每年推出一辑,其中有相关博士点研究前沿的综述,有各个研究范式的专题研究报告,有对前沿学术动态的评论,更有相关专访专论。
目录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目录
序………………………………………………………………任平
论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当代启示
任平 ………………………………………………………………
一 范式专题
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范式的特点
曹典顺 ………………………………………………………………
中国马克思本体论哲学建构的历程和趋势
——一个专题史的考察
冯建华 ………………………………………………………………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辨析
张丽霞 ………………………………………………………………
反思的问题学:新时代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双重呼唤
——“反思的问题学”研究范式2017年研究综述
孟献丽 ………………………………………………………………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述评
覃世艳 ………………………………………………………………
论作为部门哲学研究范式的城市哲学的现实根基
卞伟伟 曹典顺 ………………………………………………………
阐释与建构:部门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与创新
——基于2017年政治哲学研究成果为重点的分析
于桂凤 ………………………………………………………………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场逻辑
孙 琳 ………………………………………………………………
二 专家评论
中国道路的哲学理念
丰子义 ………………………………………………………………
真理与实践:40 年前后围绕着分配正义原则的思考
魏小萍 ………………………………………………………………
三 学术视点
什么样的人才能走出现代性的困境
——本雅明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
王晓升 ………………………………………………………………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的“恩格斯问题”
孙乐强 ………………………………………………………………
回到《资本论》与发展《资本论》
马丽娟 ………………………………………………………………
四 发展理论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路径的反思与前瞻
吴昕炜 ………………………………………………………………
城市正义重建与社会正义研究范式的转换
尹才祥 ………………………………………………………………
五 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家文化建设
陈延斌、张 琳 ………………………………………………………
唯物史观形成发展的四次转向及其对中国道路的启示
吕鸣章 ………………………………………………………………
前言/序言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序
2018在时光中闪亮出场,我们已经站在了改革开放壮阔大潮狂飙突进40年的新时代历史方位之上。“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改革开放40年来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中的时代、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活的灵魂,不仅成为开启中国道路的历史起点、引领中国道路前行的思想先导、贯穿中国道路始终的内在精神,而且以前所未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大繁荣与大发展的辉煌成就及与时俱进的创新逻辑,成为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中国道路与哲学表达两大出场史之间紧密的自我相关、自我缠绕、相互映照和相互推动,哲学的时代化和时代的哲学化,呈现出双向本质性地同步、同态、同构地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和在场性得到充分的显现。今天,在新时代中国道路的新起点上,借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7》卷出版撰写序言的契机,写上几句话,我们隆重纪念真理标准大讨论40周年,再一次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深描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学术史前沿图景,充分揭示这一繁荣发展作为中国道路出场史哲学表达的深刻关联,认真总结哲学发展与中国道路探索之间的相互作用、共生共长的演化规律,对于更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对于中国道路探索的重大引领作用,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开启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更高地举起我们思想中的时代旗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作出中国原创性贡献,都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以深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学术史前沿图景、分析与研判其发展趋势和规律为己任的“江苏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研究中心”,已经连续第6年推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这是多年来研究的继续,更是对孜孜以求的主题考察的拓展和深化。那么,我们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40年中国道路的关系呢?站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上,我们又怎样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呢?
一、开启中国道路的思想先导:实践观的哲学变革与深化发展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也是哲学引导社会变革的先导观念。在170多年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就从实践观出发发动哲学革命,创立新世界观,宣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8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用《实践论》来批判党内教条主义,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路径。40年前,“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再一次成为撬动历史大门、开启中国道路的思想先导。“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大讨论不仅以犀利的思想之矛破除了“两个凡是”的僵化教条,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而为开启中国道路打开思想解放的大门;更在哲学领域内部引发了对实践标准、实践观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的深化讨论,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哲学研究和争论的高潮,也同样成为哲学界打破前苏联教科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僵化教条的理解、推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丰富多样的理论创新的共同历史起点。这一推动,沿着以下五个方面渐次展开。
第一,极大地深化了关于实践标准的地位、内涵、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从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双重视野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道路前置了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围绕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与逻辑标准、实践客观性与目的性、实践要素与结构、实践类别与领域、实践检验真理的复杂过程等系列重要哲学问题,学者们在《光明日报》、《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等各大报刊杂志发表了近千余篇论文,展开了研究、争论的热潮。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得到进一步深度阐释,但是实践的目的性和自觉性以及在实践标准内部的支配地位和自觉地位得到学者的进一步深度体认。此外,在实践结构研究中,“主体-客体”对应范畴终于问世,作为新的理解框架,极大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域。科学哲学对于实践检验复杂性的研究成果,也被系统地纳入学术视野,使学者对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对于“真理是一个过程”的辩证法思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实践与认识更是社会的,是通过社会关系而展开的过程。因而,社会认识论、广义认识论也应运而生,促使学界更加关注实践检验和真理获得对于社会关系的依赖性。总之,这一学术热潮的出场,正是呼唤社会变革、开辟中国道路这一重大问题上政治论争的哲学表达。坚定为实践标准的权威辩护,同时辩证地和整体地理解实践标准检验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更深刻地理解实践检验的社会关系维度,成为这一大讨论中学术板块的主流话语。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继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继续,更是确立实践观权威、为以感性活动探索新时代中国道路开辟可能性空间的开端。
第二,随着有关实践标准中真理与价值关系研究的展开,学界开启了价值观、价值哲学、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