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突出了新的理论思考、新的体例安排、新的着笔点和新的侧重点,系统、深入地阐述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情况、《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资本论》内容的简繁取舍与评介等问题。本书对学界关于《资本论》的错误解读进行了澄清,对有争论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根据时代发展,联系现实提出新的问题,阐明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以及《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写作《资本论》的
四十年岁月
一、马克思的成长及其转向研究经济问题的动因
二、写作《资本论》前对政治经济学的
多方面研究
三、开始进入写作《资本论》的准备阶段
四、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和《资本论》的
出版概况
五、马克思精益求精、不断修改《资本论》
和恩格斯的贡献
第二章 遵循马克思的系统说明和把握《资本论》的
研究对象
一、既联系上层建筑又紧密结合生产力,研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二、主张《资本论》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
研究对象首先是生产力的根据不能成立
三、从整体性和系统性上把握马克思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 《资本论》的方法问题研究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二、关于政治经济学要应用“抽象力”
方法的问题
三、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及其关系
第四章 商品与劳动价值理论
一、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的决定
四、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力的关系
五、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与价值的关系
第五章 货币理论
一、从价值形式的发展看货币的产生
二、货币的社会属性和职能
三、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和价值规律的作用0
第六章 剩余价值理论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式
四、超额剩余价值
五、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第七章 资本的再生产和积累理论
一、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三、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四、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第八章 资本的循环与周转理论
一、资本的循环
二、资本的周转
第九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
一、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不同于单个资本的
再生产的特点
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十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
一、成本价格、利润与利润率
二、平均利润的形成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第十一章 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之间的分割理论
一、商业资本与商业利润
二、生息资本和利息
三、资本主义地租
第十二章 对“三位一体的公式”的批判和资本主义
榨取剩余劳动的“文明面”
一、对“三位一体的公式”的批判
二、资本主义榨取剩余劳动的“文明面”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
一、马克思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考察和阐述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问题
二、从马克思对斯密的生产劳动理论的评论
和维护,看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
三、讨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实际意义
第十四章 马克思的财富论及其意义
一、财富论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财富论在现代条件下的新问题与新意义
三、怎样准确理解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第十五章 澄清对《资本论》中有关再生产理论
认识的误区
一、在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和外延型扩大
再生产认识上的误区
二、不应将外延型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同
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增长方式相等同
三、所使用的资本与所消费的资本之间的
差额的增大怎样成为决定积累的因素
第十六章 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与当代现实
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
二、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与当代社会主义
三、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
主义
第十七章 《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一、《资本论》关于社会生产的一般规律或原理,
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适用
二、《资本论》关于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
一些理论,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有借鉴意义
四、《资本论》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则,
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试读
一、关于《资本论》的写作情况
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之约,我写了这部《马克思与〈资本论〉》著作。这些年来,国内出版的《资本论》导读、《资本论》讲解等著作已经不少,我自己也编写过这类读本。现在要撰写的《马克思与〈资本论〉》应有新的理论思考和新的体例安排,应比导读、讲解一类的著作有新的着笔点和侧重点。
本书专设一章论述了马克思由最先专学法律又热衷于哲学,到集中精力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写作《资本论》所经历的四十年的历史过程,以及他是怎样在异常贫困和病痛的折磨下,在领导工人革命运动的心力劳累中完成《资本论》写作的。本书专设一节论述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时的精益求精,通过不断修改,他出版了体系结构有较大变化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二版,还出版了亲自精心校订且有多处增补和修饰的法文版。他本来要对《资本论》第二、第三卷和打算作为第四卷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初稿做进一步加工修订,但没有来得及完成就离开了人间。恩格斯尽心竭力整理他的遗著并做了必要的解释和说明,终于将《资本论》第二、第三卷完整出版,并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三版和第四版。关于《资本论》第四卷,恩格斯知道自己已无力整理出版,便托付给后人完成。后考茨基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出版。但因他的编辑存在问题,后人又重新编辑,以《剩余价值理论》为书名出版。马克思并不满足于《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第二版的成果,恩格斯在第三版序言中特别提出:“马克思原想把第一卷原文大部分改写一下,把某些论点表达得更明确一些,把新的论点增添进去,把直到最近时期的历史材料和统计材料补充进去。由于他的病情和急于完成第二卷的定稿,他放弃了这一想法。他只作了一些最必要的修改,只把当时出版的法文版中已有的增补收了进去。”恩格斯对后来发现的马克思遗物中有关《资本论》可修改的地方进行了增补。从恩格斯的有关说明可以看出,马克思永远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他要根据新的历史材料和新的统计材料,不断补充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成果。我们讲“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从《资本论》的写作和不断修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论断的科学性。这一论断同样告诉我们,学习和研究《资本论》,一定要结合150多年来新的历史发展和新的实际变化,要应用最新的经济资料。对《资本论》的科学理论既要坚持和继承,又要创新与发展。
二、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
这是《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应当正确理解和把握的重要问题。但不同的论著讲解各异,有些问题长期争论不休。我认为,有些理论问题在《资本论》和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本来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但有的学者硬是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的离开原意的解读强加给马克思。为此,本书专门设置独立的两章,即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用较多的篇幅,力求按《资本论》本意进行解读。我认为,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一段时间里,高校师生和党政干部学习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多“取经”于苏联的有关论著和教材,如苏联列昂节夫著的《政治经济学》读本。这种学习是有益的。然而,苏联的有关论著和教材中是存在一些纰误的,这些纰误也被我们当作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接受下来。我感到在理论和学术的研究与继承中,某些后学者容易产生一种自然的学术路径依赖,主要表现在对苏联政治经济学教材和《资本论》解读的自然依赖。从形式上看,我国早已摆脱了这种依赖,但潜移默化的某些东西依然存在。仅举几例:
例一,马克思《资本论》中对构成生产力的要素有全面系统的论述。生产力的内涵不仅包括劳动和生产资料,还包括分工协作、管理、自然力等,特别强调科学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这是马克思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时代所看到的已经存在和发展着的生产力要素。他还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有新的生产力要素加入。在当今时代中,已有新的生产力要素如信息等发挥着重大作用。然而,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部分学界拘守斯大林生产力二要素论,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连劳动对象也被排除在外,劳动资料中的基础设施、能源等也不提及,在“文革”中还批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改革开放后,多数学者放弃了生产力二要素论,主张生产力三要素论,即《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讲劳动过程时提及的劳动力、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应明确,马克思称其为“简单要素”,意指任何社会在生产中所必须具有的最起码的生产要素,并非指全部要素。但现今还有少数学者主张二要素论或三要素论,还产生过生产力二要素、三要素之争。甚至当我们引证《资本论》中明确说明生产力多要素时,他们依然坚持二要素论或三要素论。现在都认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或第一生产力,但有些学者否认科学是独立的生产力要素,认为科学只是渗透到其他要素中起作用的。其实,在现代科技创新中,可以有许多事例说明,科学既会渗透到其他生产力要素中起作用,也会独立地发挥重大作用。
例二,《资本论》中有些讲得很明确的观点,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