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马克思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时始终贯穿着对生活的审视。他对现实生活给予强烈的关注,并从人类思想文化中汲取理论营养,逐步形成了关于人类该如何生活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他从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出发,以人的物质生活变迁和人的发展作为主线来衡量整个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为人类探寻实现美好生活的路径。马克思的生活观激发了西方学者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也成为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生活向往的指路明灯。研究并运用马克思生活观审视当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序言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简要评述
第三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考察与内涵分析
第一章 马克思生活观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生活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生活观的形成
第三节 马克思生活观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 马克思生活观的逻辑与内涵
第一节 生活的要素维度: 主体、场域、本质
第二节 生活的关系维度: 人、自然、社会在生活中的关联
第三节 生活的现实维度: 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生活
第四节 生活的价值维度: 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章 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生活观的改造
第一节 列斐伏尔: 为日常生活辩护
第二节 马尔库塞: 技术控制下的生活
第三节 吉登斯: 现代社会生活危机与生活政治
第四节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殖民化
第四章 马克思生活观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生活观视野下美好生活实践的鲜明特点
第三节 理念与行动的张力: 实践中的挑战与问题
第五章 马克思生活观关照下新时代美好生活构建
第一节 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
第二节 美好生活与现实困境
第三节 美好生活的路径选择
结语 迈向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附录 马克思恩格斯论生活
试读
第三节 生活的现实维度: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生活
资本主义生活是全面异化了的生活,是人类异化生活的极端化形态。对资本主义生活这一典型形态进行解剖,揭开资本主义生活异化的秘密,揭示人类生活异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是马克思倾力而为并作出重要贡献之所在。马克思对“生活”的揭示和批判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从隐藏于现象背后的人的活动和人的关系之中探索生活之谜。他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生活中的一切异化领域,并提出要消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生活,最终实现人类解放,推进人自由与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说:“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一、 劳动的异化产生了生活的异化
异化导致人的主体地位的丧失。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异化进行了集中揭示和批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丧失了对劳动的主导性,劳动不再是人的本质,出现了劳动的异化。马克思说:“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自然、社会和自身关系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导致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和人的异化。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力状况、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去说明劳动异化的历史性产生、发展和扬弃,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状态的表现,阐明了异化劳动造成人的发展的断裂。
劳动的异化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劳动者理应占有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事实刚好相反。劳动产品不归工人所有,而是被拥有资本的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对自己生产出的劳动产品的丧失意味着劳动者在劳动中丧失了自己。“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 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劳动的生活资料,第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意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他的活动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