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是作者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之第一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
在《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中,作者首次以文本学的深度解读模式批判性地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分别解读了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弗罗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科西克的《具体的辩证法》、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和戈德曼的《隐蔽的上帝》等重要论著。
目录
第一章 哲学本体的历史性重构——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解读
第一节 青年卢卡奇的哲学逻辑构架
1.卢卡奇研究中的伪同一性
2.青年卢卡奇的理论支援背景
3.青年卢卡奇的哲学逻辑构架
第二节 育年卢卡奇的历史概念
1.作为哲学本体规定的历史性
2.马克思的历史概念
3.青年卢卡奇:历史性与自然性
第三节 革命的辩证法与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
1.革命的辩证法与无主体的自然辩证法
2.实证的科学方法真能旁观到事实与规律吗
3.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
4.自然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
第四节 总体性规定的逻辑张力
1.总体性概念如何被引出
2.青年卢卡奇的总体性原则
3.总体性范畴的双重限定
第五节 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
1.异化与物化:从黑格尔、马克思到韦伯
2.青年卢卡奇与马克思的物化理论虚假关联
3.数量化的可计算性与物化结构
4.物化与真实主体价值的遮蔽
第六节 阶级意识:客观可能性与辩证的中介
1.阶级意识的历史发生学
2.资产阶级近代哲学思想的二律背反
3.中介性: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方法论本质
第二章 社会与自然的双向中介——施米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解读
第一节 马克思的自然概念
1.自然:黑格尔、费尔巴哈与马克思
2.非本体论:历史实践中介了的自然
第二节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哲学唯物主义的根本异质性
1.政治经济学研究基础上的新唯物主义
2.反目的论:有限的人与特定的社会历史任务
3.批判性地审视社会历史中的似自然性
第三节 自然与社会的双向中介:关系本体论之证伪
1.经济学研究是马克思新哲学的直接基础
2.反对卢卡奇:社会与自然的双向中介
3.社会存在向自然物质的退化
4.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
第四节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物化工具中介:认识论的经济学前提
2.给予还是创造:认识本质的历史性言说
3.世界的构成与历史的实践
……
第三章 无限可能的个人:马克思哲学之根——弗罗姆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解读
第四章 真假逻辑构架中的微观社会现
试读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一卷):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
黑格尔是经典异化理论的真正创始人。早期的黑格尔也是从社会现象人手来研究异化问题的,但在随后的成熟著作中,异化已成为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总体构架。黑格尔的主体对象化与异化有两层意思:一是自然实现的自在的对象化;二是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这同时也就是外化和异化。此间,物化是虚假的现存,异化关系倒是真实的现实环节。作为起点的抽象观念本质是通过对象化为物质存在实现的,虽然精神“沉沦”于自然物质,但从自身异化出去也就是过渡性地肯定自己,因此异化等于对象化。物化的扬弃实现为科学理性的逐步布展。在表征绝对观念运动的第三阶段上,人的现实“激情”成了造物主的工具(《精神哲学》中的“理性的狡计”),因而异化的后继过程是客观精神对象化和外化为社会机构和社会活动之结果,也是人的意识对象化为其劳动的产品。在这一更高的历史层面上,以人的主体物化于财产(这是我们已经遭遇过的那个由人创造的经济世界但又表现出非主体性的“第二自然”)的生产与所有表征了新一轮异化的出现。
费尔巴哈直接否定了黑格尔的总体对象化和异化,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物质存在与观念的主语与谓语的唯心主义颠倒,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它不是观念目的论的工具。费尔巴哈进而抓住了黑格尔第二个层面上的人的感性对象化活动。但对象化不是异化,而是真实的现实生活。相反,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倒是一种类本质之异化。事情被颠倒过来了——黑格尔哲学本身倒成了一种观念异化。在费尔巴哈看来,产生观念的其实是人的感性物质生活,那个能够抽象出人们的类关系(“一”)的观念一步步成了绝对主体;最终,人们创造了自己类本质的异化物——上帝,上帝成了主人。“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身的就越少”。费尔巴哈肯定对象化而反对异化!这正是青年马克思此时的逻辑参照系。
我们知道,在青年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的日子里,他还是站在黑格尔哲学的立场上肯定原子走向现实的对象化(肯定的异化逻辑的出现)的,而到了撰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主办《德法年鉴》杂志时期,马克思就开始否定异化状态,并将异化与对象化明确区.分开来了。在《巴黎笔记》中的“穆勒笔记”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青年马克思在建构自己的劳动异化理论逻辑时,已经自觉批判了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将对象化与异化混为一谈的错误。此时,站在寻求无产阶级革
前言/序言
自1982年徐崇温先生第一次引进“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至今,中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坎坷历程,毋庸置疑,20世纪80年代的这次引进对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来说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学术视域拓展。尽管在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使用上至今还存有异议,但由该辞条所导引出来的相对确定的研究范围,的确已客观地开拓出一片全新的问题域。我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内的这一延展,不但改变了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狭隘性,更对其学术含量的提高和理论创新的可能性空间之开拓,起了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内在驱动作用。
但是,当我们冷静地返观20余年来国内学界在这一领域中形成的研究成果时,不难发现这些成果的主体大都停留在翻译和人头式总体评述的水平上。并且,虽然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截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主要经典文本都已被译成中文①,但从它们所涉及的领域来看,依然主要集中于哲学、文化、美学、心理学等有限的领域,而诸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倾向于实证科学的学科则成为我们眼前一个很大的盲点(当然,在更近一些的研究中,已经有学者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部分地弥补了这个缺陷)。可见,当前我们的研究在广度上仍凸显不足,前方尚存大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特别是对自20世纪末以来这一思潮的最新发展,我们未能形成必要的理论定位。直言不讳地说,相对于国外相同的研究领域,上述缺陷已令我辈汗颜,它们仿佛完形缺口般向我们展示着两个最重要的研究前景:即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和全新研究范式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