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 第二卷》是作者关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及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研究的多卷本论著《文本的深度耕犁》的第二卷,其内容主要是对西方后马克思哲学思潮中经典文献的文本学研究。在本卷中,作者以文本学的深度解读模式分别批判性地解读了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德波的《景观社会》、鲍德里亚的《生产之镜》、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等重要论著。
目录
第一章 无调式的辩证想象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文本学解读
引子:一种批判方法论的准备
1.批判性的解构原则与理论结构?
2.重解辩证法:市场中哲学的败落与拯救
3.辩证法不是一种凝固的立场
4.总体性与无法吞噬的对抗性世界
第一节 辩证法:瓦解的逻辑
1.反对“第一哲学
2.非二元论构架中的虚与实
3.同一性逻辑:“形而上学的西洋镜
4.反对实践:为生产而生产的魔咒
第二节 非同一性:否定的辩证法中的范畴星丛
1.辩证法:对非同一性(他者)的自觉
2.非同一性的意义域
3.星丛:非同一性的存在形式
4.否定的辩证法的范畴星丛
第三节 主体第一性与客体优先性
1.观念主体的先验性与社会无意识
2.主体第一性幻想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自我异化
3.皇位的空缺:客体的先在性与中介性
第四节 物化、异化及其反抗
1.”物体“的消解与经验直接性的新幻觉
2.拒绝客观性与反对物化
3.异化逻辑:哲学帝国主义的幻想
第五节 否定的辩证法与唯物论
1.批判理论与唯物论
2.唯心主义理解的精神概念
3.否定的辩证法与唯物论
第二章 通过影像表象出来的伪存在
——德波的《景观社会》解读
第一节 颠倒再颠倒的景观世界
1.社会存在本体的表象化畸变
2.景观统治的形式
3.景观帝国主义与无以反抗的霸权
4.分离:表象化景观的深刻现实背景
第二节 景观拜物教: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
1.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拜物教
2.被观看中的伪效用和伪休闲
3.景观:在商品天堂中伪造生活
第三节 虚假存在与景观时间
1.静态社会与循环时间
2.布尔乔亚与不可逆时间
3.消费时间与伪循环时间
4.景观时间:制造伪事件的时间积木
5.与伪循环时间同步的景观空间
第四节 景观意识形态及其颠覆
1.作为意识形态物化的景观
2.日常生活革命:景观的颠覆
第三章 猴体对人体的颠倒性透视
——鲍德里亚《生产之镜》的批判性文本学解读
引子
第一节 鲍德里亚曾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
1.莫斯的象征交换与草根浪漫主义
……
第四章 马克思的在场与不在场
——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的文本学解读
第五章 空心人:不朽的幻境建构物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的文本学解读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
《文本的深度耕犁:后马克思思潮哲学文本解读 第二卷》:
3.劳动的善与非劳动的美
鲍德里亚并不满足于对劳动概念的一般否定,他还试图在更深的理论层面上去挖掘马克思的逻辑“心魔”。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话语首先是一种存在本体论,这个框架是在《1844年手稿》中确立的。在一定的历史性语境中,鲍德里亚这个指证并没有错。为了证明这一点,他还旁引马尔库塞对《1844年手稿》的注释为例:“劳动是人类存在的本体论概念”。鲍德里亚读过阿尔都塞的书,可是他似乎仍然不知道青年马克思的人本主义劳动异化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异质性。
所以,他自作聪明地将《1844年手稿》与《资本论》在同一主题下进行援引。鲍德里亚先是引述了青年马克思《1844年手稿》的两段表述,在那里,劳动的确被指认为人类主体对象化、自我生成和自我确立的理想化类本质。①然后,他立即不加任何说明地跨越20年的时空,也跨越了完全不同的研究领域,直接进入马克思的《资本论》,引述了两段根本异质于早期人本主义逻辑的有关劳动的说明。请注意,这正是那些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家经常会做的事情。第一段是马克思提出,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中关键因素的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②。这段话的具体语境是马克思以长达几千年的上衣制作手艺为例,讨论劳动(生产)的永恒的存在基始性。第二段是马克思对劳动本身的一个著名说明:“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③其实不难看出,与《1844年手稿》中那种人本学话语不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的说明不是一种作为人的本真存在的抽象价值悬设,而只是强调劳动活动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指认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前提。
鲍德里亚此处的批判策略其实是极其精明的。首先,他将马克思针对同一主题,但却完全异质的文本故意做了非历史的拼贴;其次,他转引了早期马尔库塞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本主义误读,进而证明自己攻击对象的合法性。可是,如果证明了马尔库塞的错误,那他的指证同样也就被简单证伪了。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讽刺之处。
鲍德里亚声称,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这种本体论定位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引申出两个新的层面:“劳动的伦理学和非劳动的美学”。
首先,劳动的伦理学也就是“将劳动看作是价值,看作是自身的目的,看作是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劳动失去了它的否定性,被提高为绝对价值”。鲍德里亚认为,这种观念同时存在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我以为,如果这是在批评青年马克思的《1844年手稿》,那么鲍德里亚是占了上风的,可是,如果他以此来否定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表述,那则是一派胡言。马克思上述两段表述既不是在讨论经济学意义上的劳动价值论,也不是在哲学意义上说明劳动为人的目的,是什么“绝对命令”和“绝对价值”。作为人类社会存在最基础性的劳动生产只是一种创造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的活动,这里的生产劳动没有任何理性主义类哲学的色彩,更谈不上什么伦理学意义上肯定性的价值尺度或坐标。其实,早在鲍德里亚烂熟于心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就彻底摈弃了那种以在历史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历史,即从历史之外寻找“现实应该与之符合”的理想性价值尺度的一切隐性唯心史观的做法。①鲍德里亚这里是用青年马克思《1844年手稿》中的人本主义话语逻辑来强暴后者后来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资本论》。这无疑是十分蛮不讲理的牵强附会!如果我们反过来用鲍德里亚自己最早期的《物体系》中的观念逻辑来面对他的文本群,硬解后来的《完美的罪行》等文本,结局当然就十分荒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