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成音系学框架下的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研究》采用生成音系学的形式化方法分析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现象。笔者不局限某一理论,而是基于汉语方言连读变调事实,选用适用的理论进行处理。目的有以下两点:一,生成音系理论是在对某些语言事实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采用音系理论提供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能够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连读变调性质;第二,汉语声调的独特性和丰富的连读变调现象适合对音系理论假设进行验证,通过检验音系理论对连读变调的解释充分性,或可发现理论的局限性,推动理论不断改进、发展、完善,能够更好地解释自然语言中的音系现象,逼近人头脑中音系知识的本质,或可证伪理论。
目录
第1章 生成音系学发展历程及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
1.1 生成音系学的发展历程
1.2 SPE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
1.3 0T理论原则和分析方法
第2章 声调的音系表达与汉语连读变调
2.1 声调音系表达的问题、发展与争议
2.1.1 SPE框架下的声调区别特征及局限
2.1.2 声调的自主音段性质
2.1.3 平调表达的问题
2.1.4 曲折调是一个整体的证据
2.1.5 声调特征几何
2.1.6 声调音系表达的争议
2.2 自主音段音系学与汉语连读变调
2.2.1 漂浮声调和无调音节
2.2.2 声调延展和默认声调
2.2.3 强制性非等值原则
第3章 重叠变调——形态与音系接口研究
3.1 重叠理论研究
3.1.1 MDT的理论假设、框架及立论理据
3.1.2 对应理论的假设、框架及分析
3.1.3 MDT与对应理论比较
3.2 普通话
3.2.1 重叠变调
3.2.2 SPE和对应理论分析面临的问题
3.2.3 词汇音系学分析
3.2.4 MDT分析
3.3 广州话
3.3.1 重叠变调
3.3.2 非标记形式出现
3.3.3 MDT分析
3.4 成都方言
3.4.1 重叠变调
3.4.2 MDT分析
3.5 本章结语
第4章 连读变调中的OCP效应
4.1 普通话
4.2 天津方言
4.3 博山方言
4.4 凤翔方言
4.5 本章结语
……
第5章 反映古声调系统演化的连读变调
第6章 连读变调的方向
第7章 连读变调辖域——传统句法与音系接口研究
第8章 连读变调辖域——OT框架下的句法与音系接口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生成音系学从诞生至今,已经走过近百年的历程。1968年经典音系学的奠基之作《英语音系》(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SPE)问世之后,生成音系学针对SPE不同问题、语言不同侧重面,继续发展,新理论迭出。20世纪70年代后期音系研究的重点转向语言结构表征,到80年代早期,非线性音系表征已经被普遍接受。非线性音系学包括一系列分支理论,例如,自主音段音系学、CV音系学、节律音系学、韵律音系学等,但是本质上这些理论还是采用SPE规则有序推导的形式化分析方法,可以统称为规则为主(Rule-based)的音系学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优选论(Optimality Theory,OT)诞生。OT完全抛弃了语法中的规则组成部分,重新定义了制约条件的作用,制约条件不只在普遍语法中起辅助性的过滤作用,而是居于普遍语法的核心地位,OT是制约条件为主(Constraint-based)的音系学理论。OT虽然是生成音系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最新理论,但是OT自身面临许多问题。OT产生前的一些音系学理论,在描写和解释语言事实上仍然具有其理论优势。纵观生成音系学发展史,新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对旧理论的完全抛弃,更不是取代,最新的理论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理论。任何理论都不是万能的。任何可以证伪的理论都不可能成功地解释所有的现象,只是在部分问题处理上见长,有其理论优势。
基于上述认识,本书采用生成音系学的形式化方法分析汉语方言连读变调现象。笔者不局限某一理论,而是基于汉语方言连读变调事实,选用适用的理论进行处理。目的有以下两点:第一,生成音系理论是在对某些语言事实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采用音系理论提供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能够使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连读变调性质;第二,汉语声调的独特性和丰富的连读变调现象适合对音系理论假设进行验证,通过检验音系理论对连读变调的解释充分性,或可发现理论的局限性,推动理论不断改进、发展、完善,能够更好地解释自然语言中的音系现象,逼近人头脑中音系知识的本质,或可证伪理论。
本书的内容安排共分八章,分别简单介绍如下。
第1章介绍生成音系学的发展历程、理论假设以及两种音系学范式,规则和制约条件的形式化表述和分析方法。
第2章回顾、讨论声调音系表达的问题、进展与争议并探讨自主音段音系学一些主要观点在汉语连读变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