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早期北京话语气词研究》以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话语料为主,观察这一时期的语气词在语义和读音上的使用和变化规律。考察的语料包括京味小说和汉语教材两大类,多数材料尚未引起重视,因而选题的价值不仅限于理论探索,也对文献学有新的贡献。
本书从主观互动的角度分析了晚清民国时期北京话的主要语气词的语义,把握其基本功能,观察语气词在不同环境下对句子语气的作用及内部差异,通过定量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示出了晚清民国时期北京口语中语气词的基本面貌。
本书进一步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描写分析,证明语气词的互动语义与语音弱化之间的关系:语气词在互动等级序列上主观性越弱,弱化发现的时间越早,语音弱化程度越高,反之亦然。在语气词的词形及“变体”的确定和相互关系等方面提出的新见解,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研究综述 …………………………………………………………3
1.3 研究意义 …………………………………………………………8
1.4 研究方法 …………………………………………………………9
1.5 语料类型 ………………………………………………………11
第二章 早期北京话语气词语义分析 …………………………………18
2.1 啊 ………………………………………………………………21
2.2 呢 ………………………………………………………………32
2.3 哪 ………………………………………………………………46
2.4 么/吗 …………………………………………………………53
2.5 罢/吧 …………………………………………………………64
2.6 了 ………………………………………………………………75
2.7 小结 ……………………………………………………………92
第三章 “啊”和“呀”“哇”“哪” …………………………………97
3.1 问题的提出 ……………………………………………………97
3.2 “啊、呀、哇、哪”的出现条件和分布 ………………………100
3.3 “呀”的性质及与“啊”的关系 ………………………………121
3.4 哪 ………………………………………………………………143
2 早期北京话语气词研究
3.5 “哇”的性质及与“啊”的关系 ………………………………145
3.6 “哟、呦、喴、呕、哢”的性质及与“啊”的关系 ……………147
3.7 小结 ……………………………………………………………154
第四章 “了”和“啦”的关系 ……………………………………156
4.1 问题的提出 ……………………………………………………156
4.2 早期北京话语料所反映的“了”的读音 ……………………157
4.3 “了”音变的四个阶段 …………………………………………182
4.4 “了”读音变化的性质 …………………………………………188
4.5 汉语方言的佐证 ………………………………………………192
4.6 小结 ……………………………………………………………197
第五章 “呢”和“哪”的关系 ……………………………………198
5.1 问题的提出 ……………………………………………………198
5.2 早期北京话语料所反映的“呢”的读音 ……………………201
5.3 “呢”读音变化的性质 …………………………………………232
5.4 “呢”语音形式的跨方言比较 …………………………………233
5.5 小结 ……………………………………………………………235
5.6 附论 ……………………………………………………………236
第六章 “么”和“吗”的关系 ……………………………………240
6.1 问题的提出 ……………………………………………………240
6.2 早期北京话语料所反映的“么”的读音 ……………………240
6.3 小结 ……………………………………………………………257
6.4 附论:《官话口语语法》所记“么”的读音问题 ……………261
第七章 “咧”“罢咧”和“否咧” …………………………………263
7.1 咧 ………………………………………………………………264
7.2 罢咧 ……………………………………………………………281
7.3 否咧 ……………………………………………………………286
7.4 罢了—罢咧—否咧—呢 ……………………………………290
7.5 附论:从“了、呢、吗”的弱化看《你呢贵姓》
的成书时间 ……………………………………………………292
第八章 结语 …………………………………………………………294
8.1 研究结论 ………………………………………………………294
8.2 研究启示 ………………………………………………………297
8.3 研究展望 ………………………………………………………301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