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美如童话的爱丁堡,翩翩独行的中国君子,正用极富创造力的画笔与文笔巧摹风物,妙谈文化。哑行者怀着孩童般的好奇心,穿梭在山间湖畔、大街小巷与历史遗迹之中,时而为苏格兰人的独特口音与习癖忍俊不禁,时而又如侦探作家般将苏格兰王室的密史娓娓道来。他让熟悉事物陌生化,以重建四周景物,并辅以优美的插图,终达成一种“深邃的单纯”。
精彩书评
蒋彝这位才华洋溢又迷人的作家及画家,乐于以中国风格描写新事物,这次他要我们“透过中国之眼”来观看英国风光。<br> ——贡布里希(艺术史大师)<br> 哑行者的散文……如同他的画作一般恬静优雅。<br>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目录
前言Foreword ╱郑达Da Zheng<br> <br> 多此一举的序文Unnecessary Introduction<br> 误解Misinterpretation<br> 不实之争False Competition<br> 意外见闻Unexpected Informations<br> 绝妙焦点Ingenious Focalisation<br> 心醉神迷Mental Intoxication<br> 戒慎恐惧A Constant Precaution<br> 诗情画意Poetic Illusion<br> 与世隔绝Perfect Seclusion<br> 奇异探险Eccentric Expedition<br> 奇思异想A Fantastical Notion<br> 旧日情怀Nostalgic Sensation<br> 冬日奇想Wintry Fascination<br> 美好回忆Friendly Recollections<br>
试读
多此一举的序文 Unnecessary Introduction<br> 每回费力地将旅行印象化成文字、图画,以至于集结出书,我都得写个序文。序文真有必要吗?我不确定。不过,其他书都写了,这本不写,似乎有始无终。这多此一举的序文就这么出来了。<br> 距离我大胆出版第一本旅行书《湖区画记》,至今已经十年。那本书的手稿吃了多次闭门羹,有人好心劝我,别再想着出版了。我的图画全然中式,没人看得懂,那本书不会有人读的。因着某些缘故,这话并未使我丧气,反而激励了我。书后来出版了,我也持续不断地,每隔一段时间就集结一本旅行印象。这些书并非典型中式的:它们不代表所有中国人,仅是一名中国人的个人印象。<br> 读者不仅对拙作感兴趣,还向我提问题。他们喜欢问我“哑行者”的由来。我发觉这问题不好回答。有回我向韦克菲尔德(Wakefield)的市长表示,约克郡的方言非常难懂,在街上和人们闲聊时,说了“早安”或“晚安”之后,我就没法继续下去了,结果惹来一阵笑声。苏格兰人,特别是爱丁堡人,也许能了解我的意思!单独旅行时,沉默是最自然不过的事!<br> “哑行者”这名字并非是我到英国旅行之后才取的。那是我的中文笔名。我辞去九江县县长职务后,为自己取了这名字。身为公仆,从事地方政治,我日以继夜不停地说了五年话。那完全不合我的性格,我很乐意卸下职务。孔子说:“无多言,多言多败。”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我因此为自己取名“哑行者”。中国人认为,只有旅者和行者才需要一爿旅社里的床位,而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也居住在这天地旅店里。因此,“哑行者”这名字很适合我,虽然“行者”指的多是云游四方的和尚。<br> 我给自己取这名字很多年了,我也习惯了这名字出现在我好几本书的标题中。如今很多人直接叫我“哑行者”,而非我的原名,毕竟后者较难记住,也较难发音。一位伯明翰的编辑留意到,偶尔我还是会说些话,于是叫我“不太哑的行者”。
前言/序言
1940年代,“哑行者丛书”在英国相当受欢迎。许多人虽然看过或听过“哑行者”(SilentTraveller)此一笔名,却搞不清或记不住作者的原名。基于此,1949年5月7日爱丁堡《晚报》(EveningNews)上的一个益智问答也就不让人意外了。题目是:“谁是爱丁堡的哑行者?”答案是蒋彝。<br> 《爱丁堡画记》于1948年11月18日出版时,蒋彝已成功建立起自己旅行作家和艺术家的声誉。短短十余年间,除了爱丁堡一书,蒋彝先后出版了《湖区画记》(1937)、《伦敦画记》(1938)、《战时画记》(1939)、《约克郡谷地画记》(1941),以及《牛津画记》(1944)。让人意外的是,蒋彝1933年才来到英国,而且当时他的英文能力还非常有限。除了这六本“哑行者丛书”,1935年至1948年之间,他另外还出版了12本英文书,其中包括一本回忆录、两本介绍中国艺术的书、一本小说以及几本童书。<br> 蒋彝1903年生于中国长江畔的古城九江,幼年于家中私塾接受扎实的古文训练,并随在当地颇孚众望的画家父亲研习国画。自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蒋彝在中学教过化学,参加过北伐军,前后于安徽及江西担任过三个县的县长。1933年,蒋彝前往英国,先在伦敦大学教授中文,后来则在韦尔科姆医学史博物馆(WellcomeMuseumoftheHistoryofMedicine)负责管理中国文物。1955年,他接受哥伦比亚大学提供的中文教职,前往美国。那些年里,蒋彝虽然四处旅行,足迹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却在间隔42年之后的1975年,才有机会回到中国,回到家乡。1977年第二次返乡时,蒋彝病倒于北京一家医院,并于10月17日去世。<br> 蒋彝的旅行书风格独特,全然不同于其他旅行书,以至于无论是在图书馆或书店里,立刻就可以认出他的书。蒋彝亲自设计书本封套:横跨顶端的是作者以毛笔写的英文花体标题;下方是一幅彩色画,以及用毛笔写成的中文标题。书脊上的英文标题和作者签名,也是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