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曾大大小小、断断续续进行过无数次整风和运动,而每次整风和运动的实质,其实都是对干部进行整顿,也就是对那些具有真正领导身份的干部进行整顿。所谓的波澜壮阔的群众运动,究其底里都是一次次大规模的干部整顿运动……
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一词的内涵也在渐渐发生着变化,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国家公务员称谓的引用和出现,现在似乎在人们意识中已经形成这样一种定式,只有成为国家公务员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干部。
但不管怎么样,一旦你在党政机关占据一个位置,那么在老百姓眼里,你自然就是一个领导干部,一个国家干部……
国外的人们大概很难能听得懂这样的话,这种话惟有中国人才会一听就明白。
试读
二
吴州市委组织部长刘景芳连着催了六七遍电话,足足等了一个小时,还是没等到她要等的电话。而且这事已经好几次了,简直让她又气又急。当了多年组织部长,这样的情况还从来没有遇到过!
刘景芳在等夏中民的电话。
明天将是市委组织部县市长公开选拔考试报名截止日,嶝江市摸底后的重点考虑对象之一,便是嶝江市的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夏中民。夏中民在半年多前被嶝江市人大常委会推选为常务副市长,任市委副书记已有七年,并有十一年的副处级资历,年龄三十八岁,完全符合报名条件。这些年,夏中民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每一次对他的提拔动议,每一次对他的考察,都会引来无数的争议和剧烈的震动。对他个人来说,甚至会演变成一场灾难,以至于最终总是让这种动议和考察付诸东流,半路夭折。作为上一级的组织部长,面对着这种局面,除了扼腕长叹外,更多的也只能是无奈和愤懑。有时候连她自己也弄不明白,像夏中民这样的干部,为什么就是提拔不上来?在地级市或省会市,把一个十一年的副处级干部提升为正处,应该不算是一个很难的事情。但在嶝江市,却好像成了一个天大的坎儿。刘景芳当然明白,副处提正处,同副书记副市长提书记市长根本就是两码事。在一个县市,还有比县长市长、县委书记市委书记更大的政府官员么?在一个上百万人的市里提拔一个市长、市委书记,在当地肯定会是一桩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老百姓关注,干部领导关注,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在关注,有争议有反对意见也肯定是正常的。在如今的社会环境里,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争议,那算是什么领导干部?但像夏中民这样的情况,这么多年了,她还从来没有遇到过。
刘景芳曾多次劝说过夏中民,给他换个地方,但他坚决不肯,宁可撤了也不干!刘景芳清楚夏中民的个性,如果你给他来硬的,这撒手不干的事情他还真干得出来。刘景芳也清楚夏中民的目的,他瞄的就是嶝江,从下来的那一天起就是想在嶝江干出一番事业来。夏中民让她最为感念的是,他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但他谋的并不是当官!这样的人这些年实在难得,也确实不多了。这个,刘景芳完全清楚,也完全理解。所以她就多次在市委常委会上力
前言/序言
干部,为外来谐音词。最先源于法国,法文为CADRE。意为框架、军官、高级管理人员等。后来作为军队官员、社会团体和企事业首脑等涵义,逐步为许多国家所通用。中国使用的“干部”一词,则源于日本。“干部”一词,其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在各国并不一致。在中国,“干部”一词最早沿用时,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广泛应用了“干部”一词及其概念和涵义。其狭义是指党的骨干和指挥人员;广义则指为党从事政治、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工作人员和军队排以上的军政人员。中国共产党获取政权以后,继续沿用、强化和扩大了这一历史概念,在国家公职人员不断发展分化的过程中,干部的范围越来越广。各级各类领导人员、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一般公务人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以及记者、编辑、教师、医生、警察、法官、税务员、工商人员、银行职员、文艺工作者等等均属于干部范围。也就是说,只有这些人才真正具有干部身份。再后来,还出现了以工代干、以农代干等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于出现了干部门卫、干部司机、干部厨师等怪异现象,成为中国现实社会中的一大奇特景象。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致使生活在中国的公民,不论是工人农民还是学生军人,没有一个人不向往着能成为一名正式国家干部。中国的干部体制自然而然地促成了一种干部文化,在这种干部文化里,也就势必使得中国的干部队伍越来越膨大,也势必使人们对干部身份的向往越来越强烈……
在毛泽东的五卷著作里,使用最多的词汇也是“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