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是中国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名著,在中国古典文学、哲学、艺术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动摇的“绝对经典”地位。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的古代诗意散文集。
本书以国内百年来学界公认的专业版本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为底本,保证了文字的准确可靠。注释翻译由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国内著名《庄子》研究专家方勇教授独力完成,注释精要易解,译文流畅优雅;完美地再现了《庄子》33篇汪洋恣肆,瑰丽神奇的文章华彩与神游八表、与天不老的哲学启迪。相信广大读者徜徉在经典语言优美丛林的。
目录
内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外篇
骈拇
马蹄
肢箧
在宥
天地
天道
天运
刻意
缮性
秋水
至乐
达生
山木
田子方
知北游
杂篇
庚桑楚
徐无鬼
则阳
外物
寓言
让王
盗跖
说剑
渔父
列御寇
天下
试读
《庄子》:
既使我与若辩矣①,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②?其或是也③,其或非也邪④?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黠暗⑤,吾谁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⑥?何谓和之以天倪⑦?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⑧;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之相待⑨,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⑩,所以穷年也⑾。忘年忘义,振于无竟⑿,故寓诸无竟。
【注释】 ①若:你。
②而:你。
③或是:有一人对。
④或非:有一人不对。
⑤人:他人。黠暗:暗味不明的样子。
⑥彼:指下文的“天倪”。
⑦和:调和。天倪:自然的分际。
⑧无辩:用不着争辩。
⑨化声:与是非纠缠在一起的话。相待:相对待。
⑩曼衍:游衍自得。
⑾“化声之相待”五句:此五句当移至“何谓和之以天倪”前。穷年,谓享尽天年。
⑿振:振动鼓舞,这里有“逍遥”之意。竟:又作“境”,境界。
【译文】 假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果真是对的吗?我果真是错的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果真是对的吗?你果真是错的吗?是有一个人对,有一个人错呢?还是双方都对,双方都错呢?我与你都不知道,那么别人就更会糊涂而昧于所从了,我又能让谁作出正确的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你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你的观点相同,又怎么能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我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我的观点相同,又怎么能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你我都不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你我的观点都不同,又怎么能评定呢?如果让观点和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评定,既然与你我的观点都相同,又怎么能评定呢?既然如此,那么你我与他人都不能相互了解,是在等待天倪吗?什么叫做以天倪来调和一切是非呢?即:是便是不是,然便是不然。“是”假使果真是“是”,那么“是”与“不是”就是不同的,这也用不着争辩;“然”假使果真是“然”,那么“然”与“不然”就是不同的,这也用不着争辩。化声是相敌对而成的,若要使它们不相敌对,就应该用天倪来加以调和,任其游衍变化,这样就可以享尽自己的天年。忘掉岁月与义理,就能逍遥于无物无是非的境界,因此也就能终身寄寓于无物无是非的境界了。
罔两问景曰①:“曩子行②,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③?”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④?吾待蛇虫付蜩翼邪⑤?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注释】 ①罔两:影外之阴,或谓影外之影。景:通“影”,影子。
②曩:从前。
③特:独立。
④所待:即所待者,指形体。
⑤蚶:蛇鳞。蜩:指蝉。
【译文】 罔两问影子说:“刚才你在行走,现在又停下来;刚才你坐着,现在又站了起来;你为什么没有独立的志操呢?” 影子说:“我因为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吧?我所依赖的东西又有所依赖才这样的吧?我依赖形体而动,犹如蛇依赖腹下鳞皮而行、蝉依赖翅膀而飞吧?我怎么知道所以这样的原因呢?又怎么知道所以不这样的原因呢?”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①,栩栩然胡蝶也②。自喻适志与③,不知周也。俄然觉④,则蘧蘧然周也⑤。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⑥。
【注释】 ①昔者:夜间。昔,通“夕”。
②栩栩然:形容蝴蝶飞舞得轻快自如。
③自喻:自乐。适志:快意。
④俄然:突然。
⑤蘧蘧然:忽然觉醒的样子。
⑥物化:指一种泯灭事物差别,彼我浑然同化的和谐境界。
【译文】 夜间庄周梦见自己化为了蝴蝶,它飞舞得轻快自如。自己觉得快乐极了,竟然完全忘记自己是庄周。
突然醒来,就惊觉自己原来是庄周。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为了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在世人的眼光中看必定是有分别了。这就叫做物化。
……
前言/序言
一、庄子其人 关于庄子的历史记载颇少,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长时间少有人问津,以致家世渊源、师承关系、生卒年月均不甚明了。在战国时期的人之中,除了荀子在《解蔽》中有“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一句批评的话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评论留传下来,甚至同时期的孟子对他也只字未提。后世了解庄子,主要是通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及《庄子》一书。《列传》对庄子仅有二百多字的记载,但目前看来,这是历史书中对庄子所作的最早的较详细记录,可将其作为了解庄子其人的基本线索;而关于庄子的详细情况,则大部分要来源于《庄子》一书。 庄子姓庄,名周,除去《汉书》为避汉明帝之讳而有时称其为“严周”外,世人皆称其为庄子或庄周。但是庄子的字却直至很晚才出现,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在“姓庄,名周”下注目:“太史公云:‘字子休。’”但现在所见《史记》中,并无此说。此外,唐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序》、司马贞《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索隐也提到庄子字子休。可见,庄子字子休的说法大约到唐代才出现或流行开来,但就今天所能看到的材料,这种说法的依据还不得而知。至于庄子正式号“南华真人”是始于唐玄宗,但梁代梁旷著《南华论》,以及唐初成玄英《南华真经注疏序》中已经称其为“南华”。“南华”这一称号的来历说法不一,北宋陈景元在《南华真经章句音义》中认为是取“离明英华”之义,清宣颖在《南华经解》中则认为是由于庄周曾隐于曹州的南华山之故。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庄子是“蒙人”,但他并未明指是何国之“蒙”。《庄子·列御寇》中说庄子居宋,汉人也一般认为庄子为宋人。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索隐引刘向《别录》:“宋之蒙人也。”《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庄子名周,宋蒙县人。”《汉书·艺文志》“庄子”班固自注:“名周,宋人。”张衡《髑髅赋》:“吾宋人也,姓庄名周。”由于战国时的宋在汉代属梁,因此有的隋唐学者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便认为庄子为梁人,如《隋书·经籍志》、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等,即有这样的说法。 庄子的生活时代可以确定为战国中期,但其确切的生卒年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确凿证据,已无法考证,只能根据与庄子大约同时的人物来进行推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又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那么庄子应当大约与梁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近人马叙伦《庄子年表》据《庄子》中对魏文侯、武侯都称谥号,对惠王则是先称其名,又称其为王,从而推断庄子出生于魏文侯、武侯之世,最晚也在惠王初年,这是很有道理的。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于是“士”这一阶层的人大量出现。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起着重大作用,彼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之学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主动地选择了“无用”和贫困。《庄子》中描述他身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饿得形容枯槁,面孔黄瘦,受人讥嘲,有时甚至连温饱都无法解决,还得向人借米;见魏王时,他也只是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踏着用麻绳绑着的破布鞋。但《秋水》、《列御寇》中都曾描述他断然拒聘的故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曾记载楚威王欲聘庄子为相,庄子却表示“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虽然这些故事有可能是庄子门徒为抬高庄子地位而杜撰的,但也可以从中窥见庄子超然世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风度,以及视富贵荣华如敝屣的生活态度。 庄子也曾经做过漆园吏这样的小官,但决非出于他的主动选择,可能只是为了谋生而不得不做出的退让。《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周尝为蒙漆园吏”,关于“漆园吏”的说法不一,据推测可能是专管种植漆树的小官。《庄子》书中也多次提到漆的生产和使用,如《人间世》“漆可用,故割之”,《骈拇》“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此外,《庄子》书中也常引述一些工匠的故事,值得注意,如《养生主》“庖丁解牛”,《人间世》“匠石之齐”,《达生》“梓庆削木为镰”等等,这说明庄子是比较熟悉当时下层工匠劳动情况的。 庄子向来认为“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因此与之来往的朋友极少,即使有门徒可能也数量不多,正如朱熹所说:“庄子当时也无人宗之,他只在僻处自说。”(《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但也有例外,便是惠施,他可谓是庄子平生唯一的契友,《徐无鬼》中讲“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不禁感伤,以“匠石运斤”的故事表达自惠子死后,自己“无以为质”、“无与言之”的寂寞心情。妻子去世也要鼓盆而歌的庄子,却对惠子的死感到如此遗憾,足见二人情谊之深。但是庄子与惠施不仅在现实生活上存在距离,在学术观点上也相互对立,他们的友谊也是建立在多次针锋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