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笠翁对韵》是一部教人对仗和用韵的书,相传为清代文学家李渔所著,因作者别号笠翁,故名“笠翁对韵”。这本书和清代车万育所著《声律启蒙》齐名,都是学习汉语诗词格律技巧的极好启蒙读物。全书以“平水韵”平声三十韵为目编写而成,分为上、下两卷,各卷有十五韵部。《笠翁对韵》每个韵部各有二到四则对文,每则对文各有对句十对,由简到繁,选取的都是每个韵部的常用字,这些字在诗文创作中出现的概率大,经过熟读和背诵,容易被学习者牢牢记住。《笠翁对韵》的对句中还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学习者在学习对仗的同时,也能学习到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
目录
前言
上卷
一 东
一 久
三 江
四 支
五 微
六 鱼
七 虞
八 齐
九 佳
十 灰
十一 真
十二 文
十三 元
十四 寒
十五 删
下卷
一 先
二 萧
三 肴
四 豪
五 歌
六 麻
七 阳
八 庚
九 青
十 蒸
十一 尤
十二 侵
十三 覃
十四 盐
十五 咸
试读
上卷一东
其一
天对地,雨对风①。
大陆对长空②。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③。
雷隐隐,雾朦朦④。
日下对天中⑤。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⑥。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⑦。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⑧。
【注释】
①天对地,雨对风:“天”“地”经常作为相对的词语并提,“天圆地方”“天神地祇”“呼天抢地”等等。“风”“雨”都是跟气候有关的名词,皆是自然景象,二词在汉语里经常并提,“风雨同舟”“暴风骤雨”“和风细雨”等等。从格律上看,“天”与“地”、“雨”与“风”平仄相对。平仄是格律诗(即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写诗时通过声调的平仄变化可以达到一种音律上高低间杂、缓急交替的节奏美。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平即平声,上、去、入则是仄声。现代汉语里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就是仄声。古代的入声已经转化到平、上、去三声中去了。这就是说,现代汉语里读为阴平、阳平的字,有些本应该是属于仄声的,这是我们今人读古诗的时候要留心的。此句中“天”为平声,“地”是仄声,“雨”是仄声,“风”是平声,故可称之平仄相对。语法上,“天”和“地”、“风”和“雨”皆为事物名称,亦并相类。古代严格的对仗讲究主要有:平仄相对,即平仄相反;语法结构相同,如名称语对名称语(名词对名词),状态语对状态语(如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动作语对动作语(动词对动词),数目语对数目语(数词对数词),短语和句子的结构也必须相同或相类等等。
②大陆对长空:平仄上,“大陆”为仄仄,“长空”为平平,平仄相对。语法上,二者皆为定中结构。
③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赤日,指红日。苍穹,指深青色的天空。平仄上,“山花”为平平,“海树”为仄仄;“赤日”是仄仄,“苍穹”是平平。语法上,四个词语都是定中结构。
④雷隐隐,雾朦朦:隐隐,象声词,形容雷声,如《后汉书·天文志上》“须臾有声,隐隐如雷”;朦朦,形容模糊不清。平仄上,“雷隐隐”是平仄仄,“雾朦朦”是仄平平。语法上,二者皆是主谓结构,一饰其听觉效果,一形其视觉效果,对仗工整。
⑤日下对天中:平仄上,“日下”是仄仄,“天中”是平平。语法上,“日下”和“天中”都为方位短语,指空间领域。
⑥风高秋月白,雨霁(jì)晚霞红:上联化自宋欧阳修《沧浪亭》“风高月白最宜夜,一片莹净铺琼田”,下联化用了唐刘禹锡《秋晚新晴夜月如练有怀乐天》的“雨歇晚霞明,风调夜景清”。秋月白,出自唐崔道融《江夕》“江心秋月白,起柁信潮行”和唐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霁,指雨雪停止,天放晴。平仄上,“风高秋月白”是平平平仄仄,“雨霁晚霞红”是仄仄仄平平。白,《广韵》“傍陌切”,入声。语法上,“风高”与“秋月白”,“雨霁”与“晚霞红”,两个结构都是因果关系:因为风高,使得云雾散去,秋月愈加清晰洁白;因为雨已停歇,刚经过清洗之后的天空变得更加清澈,晚霞也愈显嫣红。
⑦牛女二星河左右,参(shēn)商两曜(yào)斗(dǒu)西东:牛女,指的是牛郎星与织女星,如唐元稹《新秋》诗中有“殷勤寄牛女,河汉正相望”。河,银河,亦作“河汉”“天河”。民间传说中,织女是天帝的孙女,她偷偷下凡到人间,嫁给牛郎为妻,并为他生儿育女。天帝震怒,将织女抓回天宫。牛郎带着孩子在后面追赶,王母娘娘用金钗在两人之间划出一条银河,将二人分开。喜鹊有感于二人的爱情,用身体搭建成一座鹊桥,让二人相会。天帝无奈,允许二人每年七月初七日可以相会一次。参商,指的是参星和商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二星彼此不相见。出自《左传·昭公元年》:“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阏伯,季曰实沈,居于旷林,不相能也,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后帝不臧,迁阏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为商星。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这是一个神话传说,高辛氏有两个儿子,大的叫阏伯,小的叫实沈,两个人关系不和睦,老是互相征讨。天帝就把大儿子迁到了商丘,主祀辰星,就是商星;小儿子迁到了大夏,主祀参星。后用于比喻兄弟不睦;也用来比喻亲友分隔两地,不得相见,如唐杜甫《赠卫八处士》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名句。曜,泛指日月星辰,此与“星”相对,“两曜”当亦特指两星,与“二星”对文互训。斗,指北斗星。平仄上,上联是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其中“牛”“参”皆为平声,“二”“两”皆是仄声。古诗对仗,每句的第一字或第三字(还有七言的第五字)平仄或可从宽,古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样作诗,不至于被平仄拘束得过于死板。此第一、三字平仄相同,不失对。语法上,上下联皆由名词性词语连缀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