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 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我们编写这套丛书的目的就是要让国内的心理学工作者和爱好者了解国外心理学的新发展。相信读者通过阅读这套丛书,可以开阔眼界,了解心理学的新动态、新方向,增进知识,奠定心理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目录
第一章 积极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晨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关于积极
一、什么是积极
二、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必然性
三、当代心理学研究“积极”的必要性
第三节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一、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二、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三、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
第二章 积极心理学的性质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心理学渊源
一、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学渊源
第二节 积极心理掌的哲学基础
一、东方佛教文化与积极心理学
二、社会建构主义与积极心理学
第三节 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革命吗
一、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
二、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三、积极心理学不是心理学历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发展
第三章 积极体验(一)
第一节 概述
一、情绪研究的简单回顾
二、心理学关于情绪研究的消极倾向
三、什么是积极情绪体验
第二节 积极情绪的功能
一、积极情绪的扩建功能
二、积极情绪对心理紧张的消解功能
第三节 主观幸福感体验
一、什么是幸福
二、什么是主观幸福感
三、主观幸福感生成的主要理论
四、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分析
五、主观幸福感的评估与测量
第四章 积极体验(二)
第一节 对待过去的积极体验——生活满意
积极心理学是上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 己的幸福彼岸。因此,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
试读
如卢卡斯、狄纳等人(Lucas,Diener,Crob,Suh&Shao,2000)调查研究证实,在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这两种典型的文化模式中自尊( self-esteem)在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中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度要比在个体主义文化模式中小。同样,外向性( extraversion)这一人格特质也具有同样的特点。人格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衡量人格的一个重要特质性指标,也是人主观幸福感体验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所谓人格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是指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是否与他内心真实的心理体验相一致,如果二者相匹配,人格就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反之,人格就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有研究(Suh&Diener,2002,pp.63-70)表明,在集体主义文化模型中,个体的人格一致性和稳定性不如在个人主义文化模型中那么明显,也就是说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个体的自我容易分裂,但这种分裂似乎并没有影响人的主观幸福感。也就是说在集体主义文化模型中,个体人格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很大(与个体主义文化模式相比较而言),这也许是因为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在获得主观幸福感时会更多地考虑他人的愿望而不仅仅只是考虑自己的生活满意度。在另一项研究中,有研究者(Sue et al.)对40个国家的678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多数个体主义文化模式的国家(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与一个人的生活满意度有着很高的相关性,但在大多数集体主义文化模式的国家里(如中国、日本、尼泊尔和尼日利亚等),其生活满意度与消极情绪之间的相关并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不同的文化模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判定存在差异,个体主义文化模式下的个体倾向于依据自身的内部情绪体验来判断自己是否幸福,而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中的个体相对较少依赖自身的体验来判断自己是否幸福(郑雪、严标宾、邱林、张兴贵,2004,p.137),更多关注他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和评价,他人外在的看法和评价常常决定了自己是否幸福。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模式,中国人特别讲面子,许多中国人活着是为了与他人有和谐的关系,为了让人觉得自己很幸福,而不是考虑自己主观上是否真的幸福。如中国人很讲究送礼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