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融史实与文学于一体,以冷静的笔触细致勾勒唐玄宗的起伏人生。唐玄宗执政前期,壮志满怀,目光高远,选贤任能,开创“开元盛世”,将唐朝的国力推向巅峰;后期却耽于逸乐,不辨忠奸,怠忽朝政,引发“安史之乱”。战火肆虐之下,大唐生灵涂炭,国力遭受重创,由盛转衰。唐玄宗暮年被禁甘露殿,连亲信高力士也遭贬谪,最后在凄凉与孤寂中走完了一生。其人生经历警示后人:纵如盛唐国力强盛、玄宗英武盖世,若抛却初心,不思进取,醉心享乐,也难逃衰落乃至亡国的宿命,最终繁华成空。
目录
第一章 锋芒初露
1. 武后夺权,隐忍求存
2. 五王政变,匡复李唐
3. 外放出京,广交志士
4. 一“战”成名,官复原职
第二章 政变夺权
1. 血战禁宫,得立太子
2. 姑侄博弈,矛盾激化
3. 接受禅位,赐死太平
第三章 勇创盛世
1. 救时之相,追慕贞观
2. 守法持正,“萧规曹随”
3. 三驾马车,二张相争
4. 封禅泰山,万邦来朝
第四章 暗流涌动
1. 封禅遗患,君臣离心
2. 废后风波,追悔莫及
3. 频繁换相,贪求边功
4. 萧韩不和,裴张入相
第五章 奢靡怠政
1. 口蜜腹剑,小人得势
2. 忠言逆耳,九龄罢相
3. 赐死三子,李亨得立
4. 好大喜功,边镇崛起
5. 违背人伦,沉迷美色
6. 偏听偏信,忠臣遭谗
7. 杨氏钻营,深得帝宠
第六章 安史之乱
1. 胡儿受宠,祸根深埋
2. 谋逆案发,权相倒台
3. 将相不和,放虎归山
4. 祸起萧墙,烽火连天
第七章 窜身失国
1. 大敌当前,昏招频出
2. 仓皇出逃,士兵哗变
3. 太子称帝,收复长安
4. 重返京师,不问政事
5. 软禁深宫,凄凉离世
前言/序言
骊山,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南,因翠秀清新的自然景观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这座秦岭支脉,算不上雄伟,也谈不上险峻,但它见证过太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山顶的烽火台庄严耸立,似乎在与蓝天和白云对话,当年“烽火戏诸侯”的戏码就在这里上演,让末代西周天子丢了国都也丢了性命。骊山跟前,秦始皇到了九泉之下,也要统领千军万马,于是有了威武壮观的秦陵兵马俑。在山麓还有弥漫盛唐气息的华清宫,那时一名贵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与他的爱妃,曾在这里演绎着荒唐又凄美的爱情故事。
华清宫内莲花汤、海棠汤等诸多温泉池早已干涸,但这里的过往最常被人提起,就连当朝大诗人也带些指责的意味,毫不忌讳地写起君王的私事:“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世的杂剧、戏曲、小说不惜笔墨,对江山美人得之何其有幸、失之何其悲哀,大加敷陈渲染,好似再怎么说也说不完,再怎么津津乐道也觉回味无穷。
他治下的帝国处于一个绚丽多彩的时代,既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豪迈,也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郁闷愁苦;积尸草木腥既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岁月静好,也有“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惊慌失措;既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情万丈,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艰苦久战……各种滋味、各种情愫、各种境遇在这一时期几乎无所不包。
思绪回到现今,我们当代人又将怎样看待这段历史呢?又该如何评价唐玄宗李隆基呢?成功时他威加海内、杀伐决断、佳丽在侧;失败时山河沦陷、身不由己、美人香消玉殒。得意时,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效法贞观故事,开创煊赫盛世;失意时老态龙钟,仓皇逃窜,丢了江山,乱了盛世,让好端端的帝国不可逆转地走向衰败。
我们在历史的迷雾中抽丝剥茧,寻找帝国盛衰的密码;我们鉴古知今,想要让这段历史明镜高悬地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脉络,心情也跟着上下起伏;我们也尝试着跳出历史的框架,要做清醒的“旁观者”;我们有温情与敬意,也该有冷静与警惕。我们诵着古老的诗篇,踏着古人的足迹,探寻李隆基的爱欲憎恶与喜乐哀怒,他的英明神勇与骄奢淫逸,他的顾盼风流与狼狈落魄,看他如何一手缔造盛世大唐,又如何亲自葬送辉煌帝国的前程。
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时,发现的不仅有棱角分明、血肉鲜活的千古一帝唐玄宗,还有那些活跃着躁动着在他生命里来来往往的各种角色,和那个激扬澎湃、意气风发、豪迈洒脱的时代。后世对盛唐有着无限神往,也有着无限感伤:贤明的君主为何变得昏聩起来,绝代佳人如何成为祸国殃民的红颜祸水,四方来朝的盛世为何突然衰败……让我们揭开尘封的历史,去那个五彩斑斓的时代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