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传统会议模式的实战指南,聚焦于如何通过革新会议文化与流程,将低效冗长的会议转化为激发组织活力的高效工具。作者园部浩司基于多年企业会议观察与实践,指出“无聊”才是扼杀会议生命力的核心问题,而非单纯的低效。书中提出以专题会为切入点,通过精准目标切割、专业引导技巧(如KJ法、MECE法)和系统化问题解决流程(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方案→落实计划),帮助组织者设计高·效会议,推动结论落地,并重塑开放、协作的会议文化。
不同于传统会议指南,本书不仅提供可复用的技术工具(如20分钟快速收集痛点的KJ法、决策矩阵),更强调会议作为组织文化杠杆的作用:通过优化会议规则(如会前议程、平等发言),潜移默化推动企业向扁平化、信任型文化转型。书中案例贴近东亚企业场景,剖析日本会议文化的利弊,为中国企业提供渐进式改良路径,兼顾实用性与战略高度。
全书共8章,第·1-2章剖析会议组织者的角色与议程设计核心;第3章详解解决问题的四阶段八步骤;第4-5章聚焦激发参与和意见整理技巧;第6-7章探讨共识达成与安/全氛围营造;第8章延伸至线上会议的高·效管理。附录附有专题会操作模板与测试题,助力读者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升级会议效能,将会议室变为创新与变革的策源地。
精彩书评
本书直击痛点,指出“无聊”才是扼杀会议生命力的“隐形杀手”,主张将“消灭无聊”作为会议设计的首要原则,强调人性化体验。书中提出专题会是提升组织效能的关键,其核心在于精准切割目标、明确解决方案与责任人,而其高效运行离不开专业引导技巧。同时,会议也是企业文化的缩影,其变革是推动组织文化演进的有力杠杆。本书不仅是工具书,更是一场会议文化的革/命宣言。它能帮助你成为“会议生态系统”的设计师,构建完整会议管理体系,将“无聊”的会议室变为“有趣”的变革发源地。
刘向东
组织健康专家
目录
第1章 深刻理解会议组织者的重要性
会议组织者应具备的3种能力
明确会议目的,才能组织好会议
第2章 会议议程的质量决定了80%会议的成败
会前制定议程,会中营造氛围
调动发言积极性的3个步骤
会议议程的每一项都必须条理清晰
会议流程中的4个关键环节
在初次开会时就要明确会议秩序
第3章 专题会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爱上问题,而不是解决方案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问题”
解决问题的4个阶段与8个步骤
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是“顺序”
在真实会议中解决问题
第4章 摆脱“没有人提意见”的窘境
按顺序轮流发言,避免向全员提问
提升发言积极性的7个妙招
整理意见,为后续的讨论提供支持
运用MECE法全面思考问题
第5章 用KJ法收集意见、整理意见
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所有参会人员提出意见
“好问题”让人一看就能想出3个答案
KJ法的5个步骤、3大技巧和必备工具
运用KJ法提升参会人员对会议的认可度
第6章 引导参会人员达成70分的共识
达成共识要提前确认3个要素
“全票通过+领导决定”,最有效的决策方式
确定会议事项的颗粒度
将标准可视化,找到共通之处
在达成共识方面不强求100分
第7章 为参会人员创造安全感十足的环境
会议组织者一定要保持中立
注重参会人员对会议的认同感
营造良好氛围的6个方法
给予参会人员100%的信任、接纳与尊重
用心布置会议室
用“今天的会议怎么样?”结束会议
第8章 让线上会议与线下会议同样高质量
按照线下会议的标准准备线上会议
线上会议中会议组织者的4个任务
选择合适的线上会议工具
后记 解决所有棘手的会议问题
附录一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议组织者
附录二 如何召开一场高质量专题会
参考阅读
试读
高质量的会议是什么样的
亲爱的读者,在参加会议时,你是否遭遇过以下这几种情形:
l 会议持续时间过长。
l 参会人员意见不统一,没有讨论出结果。
l 会议讨论偏离主题。
l 没人提意见,或提出的意见不诚恳。
l 会议整体氛围差。
l 会议主题或目的不明确。
l 有人讲话拖沓,每个人的发言时长不均等。
l 有人总是提出消极意见或否定性意见。
l 会前准备不足。
l 有人在会议中做其他事情。
此外,如果你担任过会议组织者,引导过会议流程的话,是否产生过这样的疑问:我是否应该在这个时候发言,引导大家?
以上这些情形都是我在研讨会、进修班上从 6 000 位商界人士那里收集到的、与会议有关的真实反馈。
我在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任职期间,曾在一年内组织过 1 000 多场会议。然而,当时的我并没有认识到会议组织者的工作本质,而是将这份工作单纯地理解为推动会议的进行,以至于每天为了应对接踵而至的会议忙得团团转。
为了掌握有关知识,我也会去阅读一些与会议引导技巧相关的书籍,并参加以会议为主题的工作坊,借此了解相关知识。但在开会的时候,我还是会独断专行,当参会人员意见不统一时,也不进行协调,而是强行实施自己的方案。这种做法遭到了大家的强烈不满。一位女性下属还直接对我提出了意见:“园部先生在做决定时完全不顾及大家的心情,这样下去就没人愿意听从您了。”她的这句话让我意识到,自己过于执着于会议本身,却忽视了与周围人的交流。
值得庆幸的是,会议组织者的身份倒逼我直面自己,在困境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推动会议高效运行的方法。
当今时代,通过运用 AI(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人们的工作效率得到质的飞跃,但在这个巨大变局中,很多会议却未同步实现质量的提高。
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会议才是高质量会议。
在日本,一提到会议,人们联想到的往往是唇枪舌剑的国会会议、各抒己见的讨论节目,但这些都不是能引发建设性意见的讨论模式。
在此,我想明确地提出:在会议中,参会人员不要使讨论白热化。
有人认为卓有成效的会议背后一定暗含着人们的激烈争论,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人们之所以会在会议中进行激烈争论,无非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意见是对的。假设会议中两个人意见相左,但最终只能采纳其中一人的方案,那么这两个人都会极力主张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对此展开一场拉锯战。而在这种对错交织的争辩中,会议讨论也许会越来越偏离主题。
矛盾双方喋喋不休,会议时间被无限拉长,其他参会人员被晾在一边,现场气氛越来越沉重,最终会议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只得再做打算或由领导拍板决定。在这种局面下,大家一定会在心里抱怨道:“真是浪费时间。”没有实际意义的会议开起来没完没了,导致参会人员感到不适。
也有人会说:“我们公司的氛围就很好,大家都能和和气气地讨论,最终得出建设性意见。”我并不否认在良好的氛围之下,会议能够顺利地进行。然而,无论多么和谐的会议,也难以高效协调众人的意见,最终往往还是会显现出参会人员意见无法达成统一、会议耗时过长等问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简单来讲,是因为人们在毫无铺垫的情况下便急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当面对“探讨销售额走低的原因”这一会议主题时,想必大部分人想表达的都是“为了使销售额回升,应该怎样做”,也就是解决方案。但是,有效的讨论应该遵循正确的推进顺序,有一个明确的流程。参会人员一上来就大谈特谈解决方案,会议讨论出的结果往往很难真正落地。
那么,高质量会议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我们将前文列举出的人们在会议中遭遇的几种情形反过来描述就可以了。具体如下:
l 会议按时结束。
l 参会人员意见统一,讨论出结果。
l 会议讨论紧靠主题。
l 参会人员积极提意见,且意见诚恳。
l 会议整体氛围良好。
l 会议主题或目的十分明确。
l 参会人员发言简练。
l 没人提出消极意见或否定性意见。
l 会前准备充分。
l 每个参会人员都很专注。
将这些情形进行简单的整理后,我总结出高质量会议的 3 个条件。如果一场会议不能同时满足3 个条件的话,就不能被称为高质量会议。会议能够按时结束、得出结论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参会人员对会议结论的认可度高。人如果不认可一个观点的话,是不会采取下一步行动的,因此参会人员对会议结论认可度的高低关系着员工能否在会议结束后将会议精神落实到工作中。
或许作为读者的你会有以下担忧:
部长说话太啰唆,不知道会议什么时候能结束。公司的员工都非常注重自己的想法,意见很难统一。 好多人认为领导的意见就是“圣旨”,照做就是了,有意见也只能在心里憋着。估计以后也不会有所改善……
我们公司的会议也做不到这几点。
有以上类似担忧的读者们,不必太过担心。只要你读过本书,这些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参与过众多企业会议的我如今作为专业的会议组织者,承担着会议流程引导和会议改革等指导工作。此外,我还开展了与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下一代领导者等主题相关的培训,每年会接收几千名学员。无论是高层管理者、项目负责人,还是年轻的管培生,各年龄层的员工都有可能在会议中承担组织者的角色。如果提前通过阅读本书掌握会议引导技巧及会议组织者工作的本质,我们就能在短期之内胜任工作,举办出令人满意的会议。
此外,学习会议引导技巧还能让我们显著体会到工作的乐趣。无论是业务部门的对策讨论会,还是改善工作环境的专题会,会议组织者都要做到听取各方意见,从中寻找正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及其他相关人员要朝着同一个目的讨论,只有这样,会议才能收集到有用的意见与建议,推动工作的改善。孤军奋战,解决不了任何难题;集思广益,才能找到答案。
在组织会议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信赖伙伴的重要性。正是当我意识到自己没必要独自承受所有的问题,并做出改变后,我的人际关系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同样,也有人在认识到这一点后,直接转变了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无论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我们都应该自信地去应对。有同事们的帮助,问题就一定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学会会议引导技巧不仅能使我们的工作得到改善,还能为我们的人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个人最希望看到的,就是通过对引导技巧的运用,自己能帮助公司更为灵活地运转,提升工作效率,并取得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