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康震诗词课:苏东坡12讲》以近20万字的篇幅,全方位展现北宋大文豪苏轼的传奇人生。书中讲述苏轼从少年成名,凭借天赋与勤奋在科举崭露头角;步入仕途后,却因新旧党争历经坎坷,“乌台诗案”更是让他险象环生。被贬黄州期间,他在困苦中潇洒生活,创作了《赤壁赋》等千古名篇。后来虽东山再起,又因政治斗争一贬再贬。本书还呈现了苏轼丰富的家庭生活,他与妻子、兄弟间的深厚情感令人动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通过对苏轼生平细节与诗词作品的解读,展现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艺术成就和旷达的人生态度,让读者领略这位文化全才的独特魅力。
精彩书评
康震教授的讲解兼顾作品的内涵与外延,不仅深入探讨诗人的创作初衷、诗词的写作背景,还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心得、感悟,真正做到了把经典讲活,讲透,使读者大众在读懂古诗词的同时,陶冶情操,涤荡心灵,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和艺术品位。
——钟振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学术总顾问)
康震老师上“课”了。中国是诗的国度,千百年来,历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康老师选取了国民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以赤子的情怀、诗意的语言与精妙的解读,为我们展示了这些经典诗歌的魅力,也为我们讲述了诗歌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隽永故事。千百年前的诗人们不再是古籍中的人物,而是鲜活地站立在了每一位读者的眼前。
—— 廖昌永(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歌唱家,央视《经典咏流传》点评嘉宾)
康震老师的古诗词讲解,既是底蕴丰厚、深入浅出的普及课,又是融入了康老师多年研习心得和教学经验的交流课;既是涉及诗人生平、诗歌流派、创作争鸣、写作技巧的精读课,又是旁及思想、道德、历史、地理、习俗的通识课。在他的诗词课上,你会发现,那些你原以为烂熟于心的诗词中,其实还藏着熟视无睹的疑问或习以为常的误读。康老师用他生动幽默的语言,穿梭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润物无声地激活我们生活中的诗意,引导我们高情商地面对生活中的如意或失意,平淡与峥嵘。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
康震老师的讲解,小到字词释义、诗人轶事,大到时代背景、中华传统,各种知识和典故信手拈来,融会贯通;同时加入极具个人特色的心得体会,激情洋溢,诗意盎然,让经典古诗词焕发新的活力,如无声细雨般渗透进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撒贝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央视《经典咏流传》主持人)
目录
序 1
写在前面的话 1
第1讲?少年成名 1
眉山奇秀?人杰地灵?/?3?严父慈母?言传身教?/?5?勤于学习?巧于读书?/?10?一举成名?天下皆知?/?12
第2讲?步入仕途 21
初涉官场?饱受磨炼?/?22?新旧党争?针锋相对?/?28?为官一方?政通词美?/?36
第3讲?大难临头 47
黑云压城?山雨欲来?/?48?祸从口出?罪从天降?/?51?千里缉捕?锒铛入狱?/?55?欲加之罪?何患无辞?/?58?多方施救?死里逃生?/?62
第4讲?潇洒东坡 69
勤勉务实?便是潇洒?/?70?苦中作乐?亦是潇洒?/?75?著书交友?自是潇洒?/?79?躬自反省?更是潇洒?/?86
第5讲?赤壁绝唱 95
一咏赤壁?清风明月?/?96?再咏赤壁?水落石出?/?101?三咏赤壁?大江东去?/?104?游假赤壁?抒真性情?/?107?世易时移?峰回路转?/?111
第6讲?东山再起 115
相逢一笑?泯却恩仇?/?116?风云突变?青云直上?/?123?校量利害?参用所长?/?128?书生意气?不合时宜?/?132
第7讲?知难而退 139
哭歌之辩?后患无穷?/?140?唇枪舌剑?三党混战?/?144?知州钱塘?拯救西湖?/?153?辗转四州?恩施百姓?/?157
第8讲?一贬再贬 163
五改谪命?贬逐投荒?/?164?随缘委命?苦中寻趣?/?173?不在其位?亦谋其政?/?181
第9讲?巨星陨落 187
时易运移?重返中原?/?188?政局起伏?奔波劳顿?/?191?归老常州?以安晚节?/?195?三万日尽?癯仙西归?/?199
第10讲?天伦之乐 211
敏静有识?十年记梦?/?212?妇德皆修?顿失中馈?/?216?好义忠敬?患难知音?/?221?虽愿愚鲁?虎父虎子?/?227
第11讲?手足之情 233
苏氏小妹?托情而生?/?234?敏兄笃弟?文坛双璧?/?238?情深意切?志趣相谐?/?243?患难始终?休戚与共?/?248
第12讲?东坡印象 255
颀然子瞻?烨瞳秀眉?/?257?寓文于政?亦庄亦谐?/?261?工书善画?禅趣盎然?/?267?苏门多士?和而不同?/?280?放怀山水?穷达事理?/?287?可爱东坡?伟大东坡?/?293
主要参考书目 299
苏轼诗词选读选评 302
后记 322
试读
第12讲?东坡印象
在前面十一讲里,我们伴随着苏轼的人生旅途一路走来,经历了光荣与梦想,也经历了苦难与挫折,苏东坡的印象渐渐清晰起来——
他有颀长高大的身材,炯炯有神的目光;他有诙谐幽默的谈吐,潇洒自在的举止;
作为一方父母官,他处理政务总是夹杂着浓厚的人情味儿;
在涉外场合,他的才学就是最具个性色彩的外交手段;
他精通书画,为了获得他的一纸作品,许多人绞尽脑汁甚至不择手段,而他总是慷慨给予,从不斤斤计较;
在他的推挽奖掖中,苏门四学士、六君子等大批青年才俊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但他绝不是文坛霸主,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文坛园丁;
苏轼,一副刚毅坚强的人格精神,一种融通爽豁的人生境界,一个旷逸洒脱的魅力印象……
颀然子瞻?烨瞳秀眉
东坡印象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相貌。
在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苏轼画像。这些画像虽然千差万别,但有几个共同的突出特点:
第一,身材魁梧高大,有的画像着意突出表现其肩宽背阔、大腹便便;
第二,头戴高高的“子瞻帽”,浓眉大眼、鼻直口方;
第三,脸型长且宽阔,还有一脸浓密威武的络腮大胡须;
第四,多数的画像都着意表现苏轼惬意的神情、潇洒的姿态。
问题是,这些流传于民间的苏轼画像,是否符合他本人的相貌特征呢?
这需要从苏轼兄弟、朋友们以及后人的诗作、笔记中寻找相关的证据。首先,论身材。苏轼曾说自己:“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宝山昼睡》)说苏辙与他兄弟二人:“江边父老能说子,白须红颊如君长。”(《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苏轼在给表弟的诗中,甚至提到了彼此在身材、头骨方面近似的遗传特征:“长身自昔传甥舅,寿骨遥知是弟兄。”(《表弟程德孺生日》)
苏辙在恭贺兄长生日的诗中也说:“颀然仲与叔,耆老天所骘。”(《次韵子瞻寄贺生日》)苏轼的朋友孔武仲在一篇赋中则这样描写苏轼的身材:“东坡居士壮长多难,而处乎江湖之滨。……颀然八尺,皆知其为异人。”(《东坡居士画怪石赋》)
其次,论面部特征。苏轼在《传神记》中说:“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目与颧颊似,余无不似者。”孔武仲在《谒苏子瞻因寄》一诗中则说他:“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烨烨双秀眉。”至于苏轼的脸型,大画家米芾有清晰的描述:“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万里归。”(《苏东坡挽诗五首》其一)
再次,论胡须。宋人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卷三十中记载了一则故事:
秦观与苏轼两人在一起闲谈,苏轼取笑秦观胡须太多。秦观与老师开玩笑说:“君子多乎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有人称赞孔子多才多艺,孔子回答说,我从小家境贫寒,所以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但在孔子看来,君子的最高境界在于仁爱,而不在于掌握具体的技能。所以他自问:“君子多乎哉?”——君子需要这么多的技能吗?自答曰:“不多也”,不需要。秦观巧妙借用原话的谐音,成了“君子多‘胡’哉!”将字面意思转换成“胡须多的就是君子”。
苏轼多么聪明,他立即打趣地回答说:“小人樊须也!”这是《论语·子路》中孔子的一句话,原话是“小人哉,樊须也!”樊须是孔子的学生,他向孔子请教如何种田,孔子认为樊须只关心如何种田这一类具体的小事,不关心仁爱治国的大事,所以是小人,是没有智慧的人。苏轼也巧妙地借用谐音,转换成“小人‘繁’须也”,凡是胡须多的人都是小人。这虽然不过是个小小的文字游戏,却可以看出苏门师生间平易和谐的氛围,两位大文学家的广博学识与敏捷才思。这正是北宋文人士大夫的雅趣所在。当然,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从反面可以得出结论:苏轼并无繁须,只有少许胡须。
综合以上的材料,我们大体可以勾勒出苏轼的身材、面貌。
苏轼与弟弟苏辙的身高大约都有七八尺,这在古代算是比较高的身材了,从诗作中可以得知,高身材乃是苏家的遗传因素。苏轼腰围自然不会达到十围,但至少说明中老年后的他的确很有些发福了,头发虽然已经花白,面颊的颜色依然红润。他的脸型并不宽,而是天庭较方正、下颌较尖圆的圭形。其中颧骨的特征最为明显,以至于投影在墙也能辨别出他的模样。颧骨既然如此突出,想必他的面颊是较为清瘦的。苏轼的眉毛并不浓重,但是挺秀而有英气,眼睛也不算很大,却炯炯有神。所以整体来看,苏轼的面部是比较清癯的形貌。至于胡须,按照他与秦观的对话,他不是络腮大胡子,也许就是较为稀疏的胡须,因此民间流传画像中胡须飘逸的景象是不存在的。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幅较为接近苏轼本人相貌的画像呢?
据说苏轼的朋友、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曾画过一幅苏轼的画像。黄庭坚在《跋东坡书帖后》中对此有明确的记述,他说:“庐州李伯时近作子瞻按藤杖、坐盘石,极似其醉时意态。此纸妙天下,可乞伯时作一子瞻像,吾辈会聚时,开置席上,如见其人,亦一佳事。”看来这幅画像表现的是,苏轼坐在一块盘石上,手按藤杖,仿佛喝醉酒时的样子。
如果我们按照上述这些相貌特征按图索骥,倒是有一幅较为接近苏轼本人真实面貌的画像。清代著名学者翁方纲曾邀请友人朱野云临摹过一幅苏轼画像。从这幅画像的情态来看,的确与黄庭坚的描述非常接近。虽然我们还无法确证这幅画的原作就是李公麟的那幅画,但是仅仅从前面所罗列的苏轼相貌的种种特征而言,这幅画也的确是比较接近苏轼原貌了。
总之,苏东坡真实的容貌印象与我们平常所了解的民间印象有不小的出入。如果仔细揣摩,我们可能会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民间流传的东坡画像与千人一面的佛陀像、罗汉像、圣贤像很有几分相似,大都身材魁梧、浓眉朗目、方面大耳、鼻直口方、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一部长髯飘洒胸前。或许,在百姓的心目中,像苏轼这样潇洒快活、风趣诙谐、才气横溢而又人情味儿十足的文人,与佛陀、罗汉、菩萨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吧?再说,佛陀、罗汉、菩萨本来不就是有智慧、有道德的圣人吗?苏轼既然拥有智慧与仁爱,善于反省与超脱,更兼有情趣与才华,画成佛陀像、罗汉像又有什么不对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轼的真实相貌究竟如何似乎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苏轼真实的精神气质、人格印象,永远铭记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前言/序言
序
中华诗词是中华文化最优美的篇章,中华诗人是中华民族最深情的歌者。要真正领会诗词之美,感受诗人之情,就要下笨功夫,一行行读诗,一页页读人,才能记得准、看得透、想得清,才能将优美的诗词、深情的诗人刻在心里,融入血脉,化为基因。
阅读的过程,也是体验的过程,更是与诗人们面对面举杯小酌、谈心交心的过程:李白是一阵清风,只要他愿意,便可飞越重重关山,飞向他想去的任何地方;杜甫是一条长河,蜿蜒曲折,波澜壮阔,承载着不尽的忧思和希望;韩愈是一柄宝剑,利刃出鞘,无所畏惧,锋芒所及,所向披靡;柳宗元是一叶孤舟,在浪涛汹涌中起落沉浮,但从不曾放弃自己的执着与立场;欧阳修是一座大山,山间林泉磊落,万木竞秀,生机勃发,郁郁苍苍;苏洵是一株老树,根深叶茂,繁密成荫,在他的近旁,新松茁壮,材成栋梁;曾巩是一方青砚,纯正坚实,温润如玉,尺寸虽小,墨韵悠长;王安石是一团烈火,敢于烧毁一切落后陈腐,意志坚定,勇于担当;苏辙是一座火山,表面沉静,内心炽热,为人为政刚柔并济,处置有方;李清照宛如一枝蜡梅,芳香宜人,淡雅端庄,看似柔弱如花,实则骨气刚强;至于苏东坡,很难用一句话来形容,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我常想,如果身边有这样一群诗人、朋友,我们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会拥有怎样的人生?
古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华诗词犹如四时之花,时时刻刻都绽放在我们的面前。一代代的中国人乃至喜爱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无论身处何时、身在何方,因缘际会一来,心头总会浮现出那些经典诗句,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即便远隔千山万水,诗词总能传递给我们浓浓的亲情、友情与爱情,让我们领略到深深的惬意、美意与诗意。中华诗词,就这样陪伴着我们,成就了每个人的生长、生活与生命。
衷心感谢每一位翻阅这套书的读者,这是我研读诗人、诗词、文章的一点心得,不揣浅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喜欢。书中错谬、不足之处难免,也请多提宝贵意见。感谢您,我们可能并不相识,但从这一刻起,我们开始相遇相识,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理想与朋友——中华诗词。
2024年9月10日教师节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