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王布和是科尔沁草原深处的一位传统蒙医传承人。他谦和、忘我,将患者视如亲人。40多年来,他救治过数以万计的贫困患者。王布和的诊所就坐落在卧龙山脚下河湾处平坦的地方。作为一名传统蒙医传承人,他用蒙药给患者治病。作为一个草原人,他用善良的心去接济能帮得上的所有的人。让患者们有钱没钱都能治病,是王布和不变的坚守。王布和天天都在为患者劳碌着。在他的诊所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感人的事迹在各族人们中间传颂。
目录
目录
01 出身 1
02 父亲 5
03 悲愁 25
04 困苦 31
05 等待 35
06 拜师 39
07 惊悚 46
08 传道 50
09 佳偶 53
10 立业 56
11 西进 59
12 信赖 67
13 行运 72
14 铁牛 81
15 口碑 87
16 抉择 97
17 姻缘 105
18 春天 113
19 驿站 122
20 心园 126
21 困惑 131
22 药商 138
23 对话 144
24 圆梦 150
25 成家 158
26 感恩 163
27 敖包 168
28 怜悯 176
29 生命 184
30 期待 191
31 失踪 194
32 路遥 202
33 关注 212
34 蓝图 220
35 合力 224
36 出院 229
37 暖阳 235
38 义工 243
39 出息 249
40 归宿 254
41 助学 257
42 关爱 263
43 建桥 268
44 发现 273
45 最美 279
46 助力 282
47 专家 287
48 使命 289
49 后记 292
试读
01.出身
位于霍林河上游的西哲里木村,直到20世纪40年代,仍是霍林河沿岸的一片湿地牧场,随着农耕文明的不断向北延展,这里渐渐走向半农半牧区。
1960年12月10日,星期六。这一天是农历十月廿二日。
凌晨下了一场小雪,西哲里木草原披上银装。树枝上挂满毛茸茸的白雪,晨曦中千姿百态的树枝形成冬日里靓丽的景观。
天渐渐放晴。不一会儿,太阳从薄云中露出头来,照得白茫茫的大地晶莹闪亮。
就在这时,村西头的一户农舍里响起婴儿清脆的啼哭声。旺布的妻子生产了。
外边寒气袭人,屋子里却喜气洋洋,大家心里都乐开了花。
旺布是西哲里木村一个普通农民。这个刚刚诞生的孩子是家里的第一个男孩子,粉粉嫩嫩的十分招人喜欢。奶奶和爸爸妈妈很看重这个姗姗来迟的王氏家族香火传承人。按着当地的习俗,奶奶赶紧把弓箭挂在屋檐下,提醒人们王氏家族添了个男婴,正在月子里。
全家人沉浸在幸福快乐中。
满月后,爸爸给他起名字叫王布和。布和是蒙古语,汉语直译是“结实”的意思。王氏家族期望这个孩子结结实实地健康成长!摇篮中的他吃饱了妈妈的乳汁,安然地沉睡。
王布和的祖籍在辽宁省蒙古贞,也就是现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蒙古贞、朝阳、敖汉、喀喇沁一带的蒙古族人,很多人为了躲避赋税、战乱和匪患,投亲靠友,渐渐向北迁徙。王布和的太爷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带着家族一步步向北搬迁,后来落脚到距离故乡蒙古贞大约有1000里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
到了民国初年,社会动荡,匪患进一步猖獗。前郭尔罗斯县也变得不安宁,多个村庄的农牧民连年遭到土匪洗劫。王氏家族搬迁到这里来,原本向往过上温饱、安定的日子,没承想每天仍在担惊受怕中生活。
王布和的太爷爷仰望着天空,高呼:“长生天呐!请你告诉我,哪里才能有太平呢?”
苍天无语。
老人家凝眸良久,自言自语道:“走吧,离开这块纷扰之地,到草原深处更加闭塞、人烟更稀少的地方去吧!”
不久,他就带着家眷再次辗转向北迁徙。后来,到了王布和的爷爷立事的时候,他们来到霍林河上游定居。
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从科尔沁草原西北部向东南方向流淌。
那时,霍林河中上游草原隶属于当时的图什业图旗管辖,这里人烟稀少,广袤的草原上,方圆几十里都没有人家。相比过去颠沛和提心吊胆的日子,这片草原让人心里踏实了许多。
从半农半牧地区迁徙过来的王布和的爷爷奶奶,种地、放牧样样都很在行。由于勤俭持家,几年后家里攒下一些积蓄。后来,他们从牧主手里盘下十几亩耕地,边给牧主放牧,边自己耕地。经过十几年的劳碌和省吃俭用,耕地逐步扩大,并且还拥有了三十多只羊、五六头牛,一家人终于过上了比较安定的日子。
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自20世纪初开始,科尔沁地区也出现了匪患。王布和的爷爷奶奶先后三次遭遇过土匪洗劫。由于十分勤劳,几年后他们又能恢复自给自足,并略有结余。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家里仍拥有20多垧耕地和十几头牛羊。因为拥有这些资产,在土地改革划定成分时,王布和的先辈自然被划成地主。后来,在论成分讲阶级斗争的特殊年代,王布和的长辈们背负起沉重的思想包袱。
西哲里木村处在高纬度、高海拔的高寒地带,无霜期短,生产队的庄稼连续几年都歉收,传统畜牧业生产效率低下。布和出生后,想法填饱一家人的肚子是王布和父母亲最大的心愿,可是这个愿望,他们年年都实现不了。
当王布和渐渐长到学龄期时,“文革”开始了。
很快,因为成分不好,王布和一家人被村民们另眼看待。
为了安全起见,王布和的爸爸妈妈经常提醒王布和兄弟姐妹们,在外边要少说话,不能淘气,更不能和村里小伙伴们拌嘴、有冲突。受一系列不成文的家规约束,久而久之,童年的王布和在心理上总觉得低人一等,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很少到外面玩耍。和姐姐们一起看小人书、听奶奶讲故事成了王布和最大的乐趣。
在奶奶看来,自己过往的含辛茹苦对晚辈来说就是人生的教科书,她时不时地给孩子们讲一讲家族史。老人家期望孙子辈从小养成自律、向上、向善的品德,希望他们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奶奶喜欢吸烟,她常常叼着长长的烟袋,吸上几口,然后对着王布和姐弟几个,一字一句地说:“人要从小养成勤俭、实在、能干的习惯,乐于帮助人,为人做好事,这样的人才会被人们尊重……”
奶奶讲的虽为车轱辘话,但王布和总是静静地坐在奶奶跟前认真地听。看着年幼的王布和温和敦厚的样子,奶奶心里乐滋滋的。
让王布和一家人没有想到的是,此时,厄运正向他们走来。
02.父亲
(一)
王布和的父亲名字叫旺布,身高约一米七,浓眉大眼,膀阔腰圆,声音洪亮,办事利落,很有人缘,是一位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劳作的农民。
前言/序言
前言
走过荆棘的人,很少在坦途上摔倒。
历经苦难的人,会珍惜来之不易的时光。
王布和早在童年时就失去父亲,一连串的苦难不偏不倚地砸在他的头上。厄运,让他从小变得谨慎。
一个偶然的机遇,让他选择了一生的道路。
一个朴素的想法,让他坚守着一生的善行。
王布和是科尔沁草原深处的一位传统蒙医传承人。
他谦和、忘我,将患者视如亲人。40多年来,他救治过数以万计的贫困患者。
笔者从2003年4月起,带着摄制组,对王布和医生进行过多次采访,书中记述的都是这些年来的耳闻目睹。
王布和的诊所位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腹地的西哲里木镇塔拉艾里村。村子西侧是一座山,山不是很高,却很有气势,从西北向偏东南绵亘,犹如一条卧龙,当地人称之为“卧龙山”。从200里开外的大西北顺势而下的霍林河,流到卧龙山山脚,画个弧线,绕过塔拉艾里,从屯子东侧向东南方向奔涌而去。
霍林河是大兴安岭南麓的一条大河,河两岸山连着山,林密草深,郁郁葱葱。杨榆松柳的倒影映照在清澈的霍林河水中,鹿狍犴狸嬉戏于岸边丛林里。清流中从容地游弋着成群的哲罗鱼,天空中悠闲地盘旋着蓑羽鹤。
王布和的诊所就坐落在卧龙山脚下河湾处平坦的地方。
作为一名传统蒙医传承人,他用蒙药给患者治病。作为一个草原人,他用善良的心去接济所有能帮得上的人。
让患者们有钱没钱都能治病,是王布和不变的坚守。在他的诊所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感人的事迹在当地各族人民中间传颂。
王布和天天都在为患者劳碌着。累,却快乐着;忙,却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