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李开复自传:世界因你不同》是李开复少数的一本自传,字里行间,是岁月流逝中沉淀下来的宝贵的人生智慧和职场经验。捣蛋的“小皇帝”,11岁的“留学生”,奥巴马的大学同学,26岁的副教授,33岁的苹果副总裁,谷歌中国的创始人,李开复有着太多传奇的经历,为了他,两家大的IT公司对簿公堂。而李开复的每一次人生选择,都是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过。
透过这本自传,李开复真诚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成长史、风雨兼程的成功史和烛照人生的心灵史,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他亲历的苹果、微软、谷歌等IT巨头风云变幻的内幕。娓娓道来,字字珠玑。
目录
引言从心选择
选择的力量
重新选择——帮助中国的年轻人圆梦
第一章 顽童
父亲和母亲的相遇
我的出生
童年
小学
母亲的关爱
父亲的影响
第二章 飞往美国
转折
初到橡树岭
攻克英文
东西方教育的差异
橡树岭高中
死党
《校刊》和公司
12份大学申请
第三章 我的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人生新的起点
大学生活——贫穷而快乐的日子
转系
玩游戏,打桥牌
打工生涯——发现别样的世界
遇到真爱
第四章 博士生涯
装了芯片的售货机
走进卡内基·梅隆
语音识别
李老师的催眠术
战胜世界冠军
1988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
26岁的副教授
第五章 工作在苹果
最酷的苹果
海盗文化
苹果危机
小精灵“调戏”女主持人
学习管理的艺术
自荐成为多媒体部门总监
未选之路
最年轻的副总裁
离开苹果
第六章 SGI
没有用的创新
黯淡的日子——把部门卖掉
去微软,回中国
心理治疗
第七章 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
不可能的任务
进驻希格玛
张亚勤归来
聪明人的重力场
KFC、拱猪、黑猩猩
无处不在的白板
如何对老板说“不”
兵团作战
卷起袖子做老师
向比尔汇报
最火的研究院,最伤感的别离
第八章 五年西雅图
反垄断案
盖茨流泪
流产的.NET
我的MSN时代
亲历WindowsVista的研发
灾难——WindowsVista全部重写!
帮助中国
陪盖茨在中国救火
作别微软
第九章 最艰难的60天
“能得到李开复是最好的”
高尔夫球场上的面试
“开复,我们被起诉了!”
每本商业杂志的封面都是我
人生中最艰难的60天
不再熟悉的朋友
出庭前的“魔鬼训练”
庭审——“拳击手套该拿下来了!”
宣判——“我们赢了第一回合!”
与历史和解
第十章 谷歌的童话世界
感受谷歌
魔鬼试题
谷歌中国
ICP牌照风波
做好搜索
自我管理
坚守的意义
再见,谷歌
第十一章 世界因你不同
我与中国大学生的不了缘
建立我学网
世界因你不同
后记:走近李开复
试读
选择的力量
2009年8月5日,美联航UA888次航班缓缓地在加利福尼亚州降落,我又一次来到了这座再熟悉不过的港口城市——旧金山。
我曾经在这里起飞、降落过无数次。现在,眼前的一切如同油画般慢慢展开:阳光一如既往,温暖地照耀着水面,空气里有股微甜的清新味道,远处旧金山湾的海水,灰中微微荡漾着湛蓝,横跨在海面上的那座著名的砖红色大桥,刚毅挺拔,泛着陈旧的岁月光芒。
坐在车子的驾驶座上,我摇下车窗,深深地吸了一口早晨清冽的空气,好像在用心感受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心情。我闭上眼睛,再问自己一遍:“你,准备好了吗?”
“是的,我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作出回答。
我知道,在这里,我将作出又一个重要的人生选择。
尽管前面充满了悬念,但是我依然相信内心的声音。我知道,只有follow my heart(追随我心)的选择,才能激发起身体里最大的潜能,拼尽全力向下一个目标靠近。一如过去很多选择曾带给我类似的人生体验。
我无法忘记1990年夏天那次来到加州的情景,那时我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选择。当时年仅28岁的我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只要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tenure(终身教授)的职位。这意味着终生的安稳,可以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计算机系中作研究。但是苹果公司希望我放弃这一切,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苹果公司的副总裁戴夫·耐格尔对我说的话,他举着一杯透亮的自酿葡萄酒对我发出邀约:“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
这句话直击我的软肋,点燃了我多年“世界因你不同”的梦想。
“Make a difference”——“让世界因我不同”,一直是我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期的哲学老师最为推崇的人生态度。想象一个没有你的世界,让有你的世界和无你的世界作出对比,让世界由于你的态度与选择发生有益的变化。老师说,这就是人生存在的哲学意义。Make a difference,将人生的影响力最大化,提供给我一种思考与世界观。
1990年,我作出了职业生涯中第一个重要选择,我放弃了对终身教授职位的追寻,加入了“改变世界”的队伍。这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无尽的惊喜。
在苹果公司,我感受到做产品的无穷乐趣,我和同龄人一起畅游在市场前沿,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市场竞争。在一个叫Mac III的小组,我们尝试着把语音识别的技术融入电脑里,试着让躺在纸上的学术论文变成现实。一年之后,我成为苹果研发集团ATG语音小组的经理,后来成为苹果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在苹果,我的团队发明了QuickTime,这个产品点燃了多媒体革命,也帮助促成了像iPod、iPhone这样的奇迹。经过在苹果的成就与挫折,我逐渐理解纸上谈兵的理论创新是无用的,做产品必须与实际相互结合,要做有用的创新。
这次选择奠定了我今后的道路,我放弃了一个铁饭碗,却开始拥抱更精彩的人生。
在这之后,我不再害怕放弃。我相信,只要从心开始,每一个选择背后,都隐藏着一片新的世界。当一个机遇来临,只要正确评估自己的潜能,融入对人生的理解,就能获得这片新的世界。
1998年,当我选择回中国创建微软中国研究院时,身边相当多科学家都认为我颇具“冒险精神”。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学术环境不佳,人才不够优秀,生活条件艰苦。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微软中国研究院成功的可能性不高,这样的选择很可能“自毁前程”。但是,这些都无法改变我追随内心的决定,因为我一直受到父亲的影响。
我的父亲出生在四川,晚年一直在台湾生活。他从来没有忘记对祖国的爱。不管是早年在书房里埋头撰写有关中国的书籍,还是晚年到美国陪我生活时透露让我回国的愿望,我都能深刻地感觉他内心那一份深厚的感情。父亲在临终之前告诉病榻之前的我,他梦见自己在水面捡到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四个字——“中华之恋”。父亲的中华之恋震撼了我,也给了我选择的勇气和决心。
背负着父亲的理想和改变中国科技环境的愿望,我不顾劝阻回到了北京。在那座咖啡色的希格玛大厦里,我们从一个三人小团队开始孤军奋战,到设计出一个研究院运营的体制,到攻破一个个科研课题,微软中国研究院从一个很小的雏形渐渐演变成了一个颇具规模、具有国际水准的研究机构。我们出的论文在有关领域超过了亚洲任何类似的科研组,甚至足以挑战美国最先进的高校。我们被麻省理工学院选为“世界最火的计算机实验室”。员工们紧密团结的合力最终成就了微软中国研究院的起飞,这也再次见证了选择的力量。
当你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全力以赴地为那个声音努力,拼搏,直到到达彼岸。
这个选择带给我两年在中国工作的经历,这是一笔无价的财富,我感受到中国的活力,感受到自己对中国的感情,也让我体验到从无到有创建一个机构的成就感。通过这次的选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和自身的优势。这种感觉在我被调回微软总部后更加深刻。
前言/序言
如果一年
走近李开复
范海涛
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于作为成功者的李开复有很多好奇。在中美融合的教育背景下,他更倾向于用哪种思维方式思考?在现实甚至冷酷的商业社会中,他如何在内心保持一个理想主义者的虔诚?他如何像一个魔术师般神奇地将时间分解,将自己的精力源源不断分配给职业、写作、演讲和他热爱的帮助中国大学生的工作。我也想了解,这样一个人,如何感受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人性中的美丑,如何在感性的时刻表达。
我相信,有很多人像我一样,希望探究这样精彩的人生究竟如何缘起。他的出生、童年、青年以及之后所有的职业生涯里,有哪些不经意或者刻意的选择,一点一点地标注出他的人生轨迹。除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光鲜成功,他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或者刻骨铭心的痛苦,一点一点地打磨出今天这样一个李开复。
这些问题都不是几次简单的采访沟通就能够得到答案的。唯有一本自传体的书籍,能够不疾不徐地将这些记忆慢慢地展现。
2008年5月,我提出想和李开复博士合作写一本自传式著作时,他最初显得有些犹豫,说:“我不认为自己的资历与经验,达到可以作传的程度。”
我说:“这本书可以是对人生的一种纪念。而您的人生经历,可以让迷茫中的年轻人借鉴。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鼓舞,以及勇往直前的动力。”这番话打动了开复。多年来帮助中国大学生的工作,让他对中国青年的成长格外关心。他确实希望有一种方式,可以从容平静地和年轻人分享人生经验。
在长达10个月的采访写作过程中,我分享了开复讲述的很多人生故事与细节,更多地倾听到了他的感性表达,也了解了他性格中的多个侧面。如同他第一本书的名字《做最好的自己》,他习惯于将每件事情做到在结束之前无可努力。他对于这本书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在决定写书的第一时间,他就整理出自己从小到大纷繁复杂的大量资料。其中包括小时候和外甥撰写的插图武侠小说《武林动物传奇》、高中时候的毕业纪念册、高中创立企业时的财务报告、田纳西州数学冠军的证书、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的文言文课本,还有他的博士论文轰动全美时,《纽约时报》对他的报道等等。
这些文件都是珍贵的原件,来自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武林动物传奇》里有他以稚嫩手法绘出的传神涂鸦。里面谐趣的内容,可以让人感受到开复无拘无束的快乐童年以及宽容的家庭氛围。
而高中期间创立企业时的财务报告,一看就知道是用老式的打印机打印出来的,所有的页面已经泛黄,一种年代久远的气息扑面而来。这些一个一个敲击出来的英文字母,似乎在诉说着西方教育思想中鼓励学生思考与实践的传统,也可以感受到当年一群风华正茂的高中生,是怀着怎样炙热的理想,去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的。
在他大学时期的文言文课本里,我看到了每一页的空白处都有开复的笔记。在“之乎者也”中间,有开复用英文作的很多标注。这也再次提出了那个有趣的问题:作为一个有东西方教育背景的孩子,他长大以后是习惯于用英文思考,还是用中文思考?而这本文言文教科书似乎也无声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开复尽管11岁以后都在美国成长,但是他也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家中,他与哥哥姐姐说中文,母亲灌输给他的也是东方的价值观。这也为他后来进一步融合东西方文化理念提供了可能。
今天,当他在耶鲁、哈佛、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世界著名学府进行英文演讲时,他轻松抛出的美式笑话,让台下的学生们爆出一阵阵的笑声。2009年3月,当我随他到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6所大学进行励志演讲时,他的诙谐幽默,也数次让中国大学生发出会心的笑声。在管理公司时,他努力把自由、平等、快乐、放权、直白的沟通等理念注入公司文化,他也完全理解东方员工身上特有的含蓄、严谨和中庸之道。他努力让这些优质的理念在一家公司里交相辉映。这些正是融汇中西的教育理念在他身上的体现。对于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我都力求尽善尽美。开复也一样,他每次回到台湾,在探望90岁高龄的母亲时,都会追问有关父亲的故事。他也多次与在台湾的姐姐们交流回忆,核实一些他儿时的故事。他努力追寻那些逝去的记忆碎片,比如为了核实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问与室友的有趣故事,他多次给目前居住在德国的大学同学拉斯写邮件。而拉斯也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故事,他饶有兴趣地写出一封长长的邮件告诉开复,当年开复是如何把他“整”得很惨的。当然,两个人在相隔万里谈论往事的时候,都忘不了像年轻时一样相互揶揄或者自嘲一番。这种经历对于开复来说,是一次难得静心畅叙的过程,而我也见证了一份历久弥新的醇厚友谊。我认为一份传记最重要的就是还原现场,因此我非常感谢开复对于我这种关心细节、近乎钻牛角尖式地苦苦追问的宽容。在每一次采访中,在每一次电话的沟通中,或者在即时通讯工具上,我都要不断地对某个情节或者细节进行反复追问和逼问。开复经常被问得无法招